序一 当下情境能泥古——读沐斋戏画心得
邹静之
文字是随着书写和传播工具的改变向着流俗而去的。如果从书写工具来分,金石简帛出典籍,纸笔墨砚有诗词,到印刷术出现时话本小说就大行其道了。
当今“键盘时代”,笔退位,手稿一说几乎不见,毛笔书写的意趣只有少数人能享受。整个社会的“换笔”对文学来说,真是一大关隘。我辈逢此节点当如何?想想也只有该哪样便哪样,唱挽歌没有用,进行曲又唱不动,只有抱残守缺经营自己真实的书写了。前时与家卫导演谈到这些,他倒是坦然说:“你开的这店也只有卖这样的东西了,好在世界很大,总会有人来买就是了。”听听,不像是一种无奈。
沐斋兄乃我仰慕之士。前年他曾送我一盆兰草,春夏秋三季我将兰草放在一棵柿子树下,冬天收回屋内,可惜最终还是没养好……那时我知道,他养了有二百多盆各样品种的兰花,这对一个人来说当是一大工程,每天浇水、施肥、应季换盆,这都是力气活,沐斋似乎乐此不疲。我以为沐斋养兰绝不仅单纯为画,而将其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沐斋所绘兰花,画到了兰花的实处,品种各异,察之细,画之精,观之每觉清雅之气源源不竭自画中溢出,令人叹为观止。爱一物爱到亲力亲为、不冤不乐的程度,近代人中也只见过王世襄先生有此境界。吾心向往。
与画兰略实的笔法不同,沐斋的戏画,是想从整部戏的大范围中找到精彩的一瞬,要的是那个最为要紧的神采,所谓大网一束凭鱼落。看他画的《宝剑记·夜奔》真的是好,林冲大枪一立,飞出一脚,那陆谦小辈已在空中做了一个跌扑状。英雄气不说,看着极有舞台感,甚至连武场的锣鼓家伙都听出来了,这才叫戏画,若戏画看不到戏,那也就算一个剧照的摆拍。
《风云会·京娘》一幅,其好在红生的功架全出来了。昆与京有一最大的不同,就是昆是曲牌联缀体,而京是板腔体。曲牌体最迷人处是亦歌亦舞,而板腔体只是要站定了唱,动不起来,真要舞时,必要借昆,红生的吹、拨等都是从昆而来。所以画昆时当以亦歌亦舞为其妙才对,所以沐斋笔下的李诗仙、孙猴子和河东狮吼都飞出了画纸。
沐斋把握了昆与京的不同,所以一画出来,便知人家画的不仅在笔墨上下了功夫,在板式上都有研究。笔墨技法不用多说,懂画的自然能看出,《锁麟囊》和《太白醉写》人物水袖那么一甩、《骆驼祥子》车把子那么一挥,都不简单。至于板式,所谓西皮流水的生动流畅、摇板散板的自在洒脱、二黄反二黄的抒情跌宕,在沐斋画中都有表现。戏画除了戏外一定要有音乐的形象,如此才能看出这画果然是戏画。打一比方,真要唱嘎调(京剧唱腔)时,那种全神贯注、气冲丹田的样子,是无比传神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沐斋格外注意表现画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虽是写意,却毫不含糊,画里透出一股生气,有情味,这样的画才叫文人画。昆曲画如《琵琶记》赵五娘的凄楚、《牡丹亭》杜丽娘的娇羞、《烂柯山》崔氏的谄媚、《义侠记》潘金莲的妖娆;京戏画如《空城计》孔明微闭双目的淡定、《击鼓骂曹》孟德的狡黠、《四郎探母》四郎的焦灼、《四进士》宋士杰的惊讶、《珠帘寨》李克用的自得、《野猪林》林冲的愤怒……尽在水墨一点阿堵物中。
《勾阑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今年(2013年)八月,沐斋送我书稿,我九月初读罢,掩卷而叹。沐斋比我年龄小了不少,其心却不为时尚浮华所动而向往高古。家人支持,还在其一;关键是一颗心在高原,前后左右都是远方,那是多么超凡脱俗的事儿啊!
我曾给自己写过一条幅“泥古不化”,想想不配。
当下情境能泥古,不看眼前纷繁的人真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