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三全育人”视角下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
2.2.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第一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其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较为单一[7],授课过程中多数教师使用灌输法,大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认为教学内容与自身实际不符,对自己帮助不大,所以不专心听课。单一的理论灌输和教育形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互动性不强,以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堂教育方式尚需丰富、完善。思政教师要结合思政课的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才能确保思政课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让学生喜闻乐见、受益无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上,思政课教师应尝试各种形式,结合高校大学生实际情况,吸引学生,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式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第二课堂形式单一,缺乏感染力
当前,高校会开展较多系列文化活动,如运动会、迎新晚会、舞蹈比赛等,这些活动能吸引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此外,学生为了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会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但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的活动不多,并且形式不够丰富,从而导致效果并不显著。同时,大学生对于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兴致不高,且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参与感不强,情感融入不够,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感染力,无法调动大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活动大多是在以往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基础上进行的补充,而在校园的人文氛围营造、新媒体平台宣传、实践教学育人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全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育人格局上还要继续加大力度,需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和举措。
2.2.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第三课堂力度不够,宣传教育影响力不够
网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从网络宣传的形式来看,大多数高校网络精品项目开发不够,往往是线下活动网上静态呈现或是抽象的历史简单呈现,与新时代大学生互动性、视频化的网络阅读习惯不符,大学生往往是直接掠过或者一刷而过。高校网络精品项目既无法吸引大学生,也难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其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