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怎么避免无处不在的安全隐患?
安全思维2:预防为主
这是一位不爱补课、爱修楼的校长。自从他成为四川桑枣中学的校长以来,他就开始加固教学楼,他决心把学校的教学楼建成最坚固的教学楼。在他的毅力和坚持之下,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教学楼终于竣工了。同时,在他的倡议之下,桑枣中学基本上每个星期会进行一次疏散演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发生时,桑枣中学的教学楼没有垮塌!全校2000余名师生无一伤亡!这位校长被称为“最牛的校长”,他的名字叫叶志平。
人们常说,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减灾。叶志平校长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换来了2000余名师生在大灾难中的生命安全。“预防”,不仅是社会公共安全的最重要理念,而且是保护我们个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阶段,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国家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个方面,为未成年人提供系统的保障。但是,尽管国家为我们提供的保障非常全面,但如果我们自身缺乏安全自护意识,仍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因此,树立“预防为主”的安全防范意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是我们每一个未成年人避免受到伤害,或者将发生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的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
要使“预防为主”的理念真正发挥作用,就要从技能、行为习惯、素养三个层面提升自己,把预防伤害的网织紧织密,如此,个人的安全才会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
从技能层面来讲,从小学到中学期间,我们通过课堂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实践,是否掌握了校园安全的知识与技能,如紧急疏散技能、应对欺凌技能、自我心理调适技能;是否掌握了家庭安全技能,如家庭火灾防范技能、家庭防盗技能、家庭成员沟通技能;是否掌握了社会安全技能,如预防公共场所拥挤踩踏技能、预防社会不良诱惑技能、预防毒品伤害技能;等等。知识重在理解,技能重在操作。艺多不压身,平时多学一些安全知识与技能,就能在危险发生时多一分安全保障。
从行为习惯层面来讲,如果我们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就要把这些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比如,当我们知道和掌握了预防拥挤踩踏的知识与技能,在商场乘坐自动扶梯时就会自觉排队,用手扶住扶手且保持重心稳定;当我们知道和掌握了心理调适技能,遇到心理问题就会主动和心理老师或者家长进行沟通,也许你还会去找专业心理机构进行咨询;当我们知道和掌握了毒品预防的知识与技能,就会自觉地远离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场所,也不会接受陌生人送给自己的不明物品;当我们知道和掌握了与家长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就会心平气和地和家长交流,还会自觉地做一些家务劳动;等等。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知识与技能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
从素养层面来讲,如果我们养成了一定的安全行为习惯,就要把这种良好的习惯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内化为指导自己健康成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当我们能够在公共场所自觉地遵守各种安全规定,就要把这种安全行为习惯转化为自身的法治素养,为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发挥一个公民的作用;当我们在家中分担一些家务,就会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进而增强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为今后的成长成才打下基础;当我们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心理调适的知识与技能,就会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成为一个勇敢与自信的人。所谓素养,是一个人的底蕴和内在的力量,体现在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安全自护知识,坚持预防为主,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安全,还能够为自己今后的成长打下牢固的基础。
装进锦囊的智慧
1.“预防”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理念。既是保护我们个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2.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是避免每一个未成年人受到伤害,或者将发生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的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
3.只有将安全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知识与技能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将安全知识与技能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