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试制牛痘(求追读)
“诸位,这就是战争!打赢了,诸位各有封赏,打输了,诸位就都留在这里吧!”
说着,朱橚眼里有一丝疯狂闪过。
“殿下,未必需要以身犯险吧?”
原本一言不发的汤和此时也坐不住了,朱橚出了事情,他也不用回金陵城了。沛县可比南隶州危险多了。
“本王心意已决,本王自己找死,进沛县本王自有把握,诸位不必再言!”
“诸位都回去准备吧,毛骧留下!”
朱橚挥挥手,让其他人都退下。
“毛骧,尽管本王的话已经说的很重,还抄了陶尧的家,但是这没有什么用,对于一些官场老油条来说,该怎么样还是会怎么样!”
“回头,他们就会借着本王的话去吃拿卡要,折磨老百姓,他们吃饱喝饱,老百姓就该骂我朱橚的娘了!”
说到这里,朱橚面色更冷,从古至今,往往执政者的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到地方执行的时候,就会被执行者偏向有利的一面,甚至是完全扭曲执政者的原意。
这一点,从未改变,这帮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有些人,甚至希望瘟疫的时间持续的更久一点,这样可以从中获益更多,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ZZ服务。
“周王殿下言重了,想必他们未必有这个胆子!”
毛骧额头冒汗,这话也就朱橚敢说,谁敢骂朱橚的娘?骂马皇后?老朱能把他全家剥皮揎草。
“不要紧,这种情况是跑不了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现在任他狂,本王回来再拉清单!在完成父皇交给你任务的同时,帮着本王盯住这些人。”
现在出于大局的考虑,朱橚不好大动,等天花的事情解决了,朱橚就要回头搞人了。
“末将遵命!”
毛骧抱拳应是。
“嗯,毛骧这个事情,本王记下了。有些话,也只能本王说了,你这个位置进退维谷,一旦失去了价值,你就很危险了!”
“你是父皇的人,等大哥登基后,不可能再用你,而其他藩王,手里都有兵,父皇不可能让你跟他们。唯有本王,本王手里无兵,无职无权,你跟着本王才有可能活下去!”
“你得证明你的价值!”
朱橚把话给挑明了,类似毛骧这种特务型是不可能活的长久的,掌握了太多帝王的秘密,又得罪了太多人,一旦没有作用了,就会被抛出去平息众怒,就相当于是白手套。
就算是一直有作用,老朱也不会用太久,用久了就危险了。
朱橚也在敲打毛骧,要不要收下毛骧,朱橚也在思考,这种人用起来好用,但是也容易反噬。
第二天一早,朱橚带着三百亲卫和二百名医师,以及一众随行人员出发去沛县。
沛县距离南隶州一百五十里左右,在蓝星,半个时辰怎么也到了,但是在大明,有马车,朱橚也花了一个上午,接近午饭时间才进沛县县城。
一路上,家家关门,家家戴孝,朱橚心情愈加沉重。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刮风减半,下雨全无,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大概就是看运气等死了。
沛县县城里的情况也不比乡里好太多,各家各户也是紧闭房门,生怕接触到的人是天花患者,传染给自己。
“沛县,你照着王院判的要求,招募一些人手,进行工作。本王要的感染天花的小牛准备好了吗?”
县衙里,朱橚吩咐沛县县令郑宏卫。朱橚来到了沛县,自然就征用了沛县县衙,三百亲卫和一应人员则住在附近。
朱橚没有搞什么虚的,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牛痘试种。
沛县县衙早已接到朱橚的前期八百里加急的命令,找来了两头感染天花的牛犊,两头牛犊均已经长满了痘液。
在蓝星,预防接种需要一套流程,询问,咨询,接种,半小时留观。接种疫苗需要一个星期内身体无不适等要求。
但是在大明,什么都不需要,只要不是病入膏肓就行。朱橚拿出针管,从小母牛乳房上的痘泡中取出痘液。
“王院判,从你开始吧!”
看到朱橚手里的针管,王院判很好奇,他确信,之前从未见过这种医疗器械。只是这个时候,不需要好奇太多,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接种。
“三百名亲卫,每次接种一百人,你们这些医师也是,先接种三分之一!”
尤其是三百亲卫,这是朱橚敢来沛县的依仗,接种之后会有十来天的不舒服,朱橚不能一次性把他们全部放倒。
“会有点疼,未来十来天会像感染天花一样,出痘,感到不适,但是十来天之后就会恢复。六天后,再进行下一批的接种!”
朱橚挨个给自己的亲卫接种牛痘痘液,又指导医师尝试接种,挨个点出不对的地方。
“周王殿下,下官可以接种吗?”
一旁的沛县县令郑宏卫请示要接种牛痘。
“这个牛痘的安全性还没有得到验证,你确认你要接种?”
朱橚问道。
“接种后,下官就可以去感染天花的六个乡去看看了,下官作为父母官,却没有去过一次,实在是失职!”
朱橚点了点头,说道:“确实是失职,十天后,你和本王一起去看看吧!”
朱橚不害怕感染天花,但是却不能毫无防备的去乡里,无论去哪里,哪怕去富乐院,朱橚也要带上护卫。
眨眼十天过去,这期间,朱橚给一部分的县衙吏员都接种了牛痘,包括朱橚自己,也给自己补种了一针,由于已经接种过天花疫苗,朱橚的身体并没有起什么反应,而其他人则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烧等症状。
好在十天过去,众人都没有什么事情,大部分人的症状都已经消失,剩下一小部分的人的症状也大为减轻。
“周王殿下,请你看看我写的这个话本!”
这十天,说书人施学文把自己写的评书话本交给朱橚审阅。
施学文重点突出了朱橚将南隶州知州陶尧砍头的事情,写的是回肠荡气,一波三折,艺术成分很大。
尽管朱橚是直接把陶尧给砍了,但是如果照实写就没有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