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康雍乾三朝与俄国交涉
西、葡、英、荷等国之东来,其志皆在通商而已,而俄与中国之交涉,则自争界始。俄人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两次遣使至中国求通商,以无贡物,未得朝见。清之兴也,兵锋直至黑龙江下流,而俄略地之兵亦于是时东下。顺治六年(1649),俄哈巴罗甫始筑雅克萨城。十五年,叶尼塞斯克守将帕斯可夫复筑尼布楚。是时俄东征之军,皆无赖子,日事剽掠,清人称之曰罗刹。哈巴罗甫西归,斯特巴诺代统其众,为宁古塔章京沙尔瑚达所杀,帕斯可夫亦为宁古塔将军巴海所败,弃尼布楚。先是,顺治十年(1653),什勒喀河外土酋罕帖木儿以俄人侵掠来降,有司遇之薄,复奔俄。十一年(1654)、十二年(1655)、十八年(1661)、圣祖康熙六年(1667),俄人屡遣使来求通商,其使或以商人充之,或与商人偕行,而以商人为副,皆以争朝见跪拜等礼节多所纠葛,唯所携货物,均许其发卖而已。雅克萨之陷,清军毁其城,俄人旋复筑之,尼布楚亦复为俄据。康熙九年(1670),圣祖谕尼布楚守将,命交还罕帖木儿,约束边人,毋抄掠,守将许之而不果行。十四年,俄使尼果来来,请划界通商,圣祖要以交还罕帖木儿,否则均无庸议,议又不就。(罕帖木儿后徙莫斯科,入希腊教。尼布楚之会,索额图知其不可得,未以为言。)三藩既平,圣祖乃为用兵讨。二十一年(1682),命户部尚书伊桑阿赴宁古塔造大船,筑墨尔根、(今嫩江县)齐齐哈尔(今龙江县)二城,置十驿以通饷道,以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驻瑷珲,后移驻墨尔根)命喀尔喀绝俄贸易并遣戍兵割俄田禾以困之。二十四年(1685),都统彭春以陆军1万、水军5000围雅克萨,俄将阿尔巴青以450人守,已知不敌,约降,奔尼布楚。彭春毁其城而还。阿尔巴青既去,俄将皮尔顿以兵600人来援,复偕还,据雅克萨。明年,萨布素以8000人复围之,阿尔巴青战死,守兵736人存者60而已。城旦夕下而和议起,朝命止攻,围乃解。
时俄大彼得初立,内难未靖,又外与土耳其、波兰构衅,未遑东略。清亦未知俄情,(当时称俄人曰罗刹,圣祖致书俄皇,则以蒙语称为鄂罗斯察罕汗)圣祖因尼果来致书俄皇,俄人莫能解,又遣降俘至蒙俄境上宣谕,亦不得报。二十五年(1686),乃因荷兰使致书俄皇,俄皇复书,许约束边人,续遣使议界约,而请先释雅克萨之围,圣祖许之。二十六年(1687),俄使费耀多罗东来,二十七年(1688),清内大臣索额图等与议于尼布楚。费耀多罗之东也,彼得命以黑龙江为两国之界,索额图受命,亦请尼布楚以东黑龙江两岸之地皆归我国,否则勿与和,圣祖许之。是时俄东方兵力未充,费耀多罗之来,从卒1500人,而清使者从卒万余,都统郎坦又以精卒万人自瑷珲水陆并进。议既不谐,从行之天主教士徐日昇、张诚调停亦不就,清兵将围尼布楚,俄人不得已,定约六条,西以额尔古讷河,东自格尔必齐河以东,以外兴安岭为界,岭南诸川入黑龙江者,皆属中国,其北属俄,立碑于两国界上,(一在格尔必齐河东岸,见《清一统志·盛京通志》;一在额尔古纳河南岸,见《清通典》。杨宾《柳边纪略》谓东北威伊克阿林大山尚有一界碑。)再毁雅克萨城而还。
尼布楚约既立,划界之议已决,而通商之议仍未定。康熙三十二年(1693),俄使伊德斯来,圣祖许俄商三年一至京师,以200人为限,居于京师之俄罗斯馆,以80日为限而免其税。俄人请遣学生习中国语言文字,又为设俄罗斯教习馆焉。尼布楚定约前三年,准噶尔、噶尔丹攻喀尔喀。喀尔喀三汗(车臣、土谢图、札萨克图三汗。)皆走漠南,圣祖出兵击破噶尔丹,至三十六年(1697)而噶尔丹自杀。三汗还治漠北。土谢图与俄本有贸易,于是蒙、俄划界通商之交涉复起。时俄人至京通商者,以官吏多所诛求苦之,其在边境者,亦时见停罢,乃于五十八年(1719)遣伊斯迈罗夫来议,不得要领。伊斯迈罗夫留参赞兰给待命而归。未几,土谢图汗以俄人通商者任意滥入,不受弹压,蒙人又逃亡入俄,请停俄人互市,许之,遂并遣兰给。世宗雍正三年(1725),大彼得殂后叶卡捷琳娜一世立。五年(1727),俄使乌拉的斯拉维赤复来,清不欲与在京议约,使返恰克图,乃命郡王策凌、内大臣四格、侍郎图尔琛往议,定约十一条,自额尔古纳河以西至齐克达奇兰以楚库河为界,自此以西,以博木沙奈岭为界,乌带河地方(乌带河在外兴安岭之北,入乌带湾)仍为瓯脱。在京贸易与旧例同。俄蒙边界则以恰克图、尼布楚为互市之地。高宗乾隆二年(1737)停北京互市,命专在恰克图。时贸易以皮毛为大宗,为俄官营,于财政颇有关系,故每遇交涉棘手,辄停互市以挟制之。乾隆三十年(1765)、三十三年(1768)、四十四年(1779)、五十年(1785)皆曾停市,而五十年一次停闭最久,至五十七年(1792)乃复开焉。
以上为清乾隆以前与俄交涉,看似占胜,然其失策有二:一则尼布楚条约得地虽多,而不能守,仍视为边荒弃置之,遂启俄人觊觎之心;二则陆路许俄无税通商,当时以此为怀柔之策,亦启后日要索之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