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战略:成就卓越的商业组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公关战略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

第1节 初创期企业:跨越危险鸿沟,令创新商业模式得以存活和发展

企业公关不仅是公关人的工作,也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在企业初创最艰难的时期,新产品或新服务需要跨越从“早期采用者”市场到“大众采用者”市场的危险鸿沟。在这一过程中成功者寥寥,失败者众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公关战略的创始人、CEO,更有机会超越他人,获得成功。

公关的本质是沟通。企业公关也可称作“企业沟通”或“企业传播”,英文是Corporate Communications,直译即为“企业沟通”。

在企业的初创期,绝大多数的创业者可能从未考虑过“公关”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价值,更不会想到公关还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企业在市场上取胜。确实,一直以来,公关似乎只与大企业、大品牌有关。但也有一些非常有说服力的案例告诉我们,公关战略的确能够帮助初创期的企业在市场上成功超越同行。与之相反,因为忽视公关的战略意义,一些卓越的创新产品、技术或应用最终未能成功进入主流市场,留下深深的遗憾,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曾有美国硅谷的资深企业管理者对过往数十年的科技行业进行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科技企业的创新产品、应用或服务都因无法跨越从“早期采用者”市场到“大众采用者”市场之间的巨大鸿沟而失败,大量企业前赴后继的探索实践和惨烈的市场竞争都验证了一个真理,就是最终能够跨越这个鸿沟脱颖而出的企业和品牌凤毛麟角。这些成功者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但更多的创新产品、服务、业务模式乃至创业企业本身,都在市场推广初期或企业发展的初创期直接跌落深渊,再也没能起来。

初创企业面临的另一个典型的挑战是,它们往往会把精力更多地专注于创新业务本身,将利益相关方局限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的范围内,对于社会的期待估计不足,忽视了与更多社会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协同,导致在设计业务运营模式、开展市场营销推广等工作时站位不够高、考量不够充分和全面,不能匹配其创新业务的复杂性。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直接使得创新业务出现重大瑕疵和公众信任危机,最终企业因无法应对而导致整个业务的失败。

这一节我们来看看公关战略对于企业初创时期的发展和创新业务的重要意义。在具体探讨如何为初创期的企业或者创新业务制定公关战略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初创企业和创新商业的案例,它们都关乎企业或创新业务的生死攸关时刻,我们可以关注一下公关战略在其中的作用。

【案例1 京东家电搅局家电连锁江湖】

2022年7月的两条新闻曾让许多人心生感慨,一条是“2022年《财富》发榜,京东在中国500强中跃升至第7位,成为行业内唯一进入前10的民营企业”。《财富》全球500强榜单是按照收入来排名的,京东2021年全年净收入达到了9516亿元人民币,在如此大的体量下,同比增长达到了27.6%,已经是一家万亿收入规模的企业。(2022年全年京东的净收入已经达到10462亿元人民币。)另外一条是“张近东父子,被全球追债”。苏宁2021年全年的营收是1389亿元,同比下滑了44.94%;净亏损432.65亿元,同比下滑了912.11%。一家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如今沦落到了极其糟糕的境地。

京东已经是全品类的电商平台,上面两家企业营收的数字不好直接做对比,让我们只聚焦家电这个业务板块。2022年初,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家电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线下渠道占整体家电零售额市场的比例为47.1%,线上渠道为52.9%。家电零售市场线上市场主导、线下市场辅助的崭新格局已经浮现。在家电零售商占比图中,京东家电占比32.5%,名列第一,远远超过了曾经的市场霸主苏宁(苏宁后来更名为苏宁易购,市场份额为16.3%)和国美(5%),如图2-1所示。

图2-1 2021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商占比情况

而2023年初发布的2022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商占比情况显示,受2022年新冠疫情反复的影响,网络零售对家电消费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家电网购占比升至58.2%,远高于我国零售市场整体网购渗透率。京东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至36.5%,苏宁易购则跌落至8.7%。

图2-2 2022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商占比情况

回顾家电行业近30年来的发展,整个家电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启了家电连锁模式,国美和苏宁逐渐成为家电连锁巨头。在接近20年的时间里,市场格局都未发生明显改变。2010年,京东开始上线家电零售业务,显然,这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彼时京东的整体业务依靠融资逐步拓展,无论是扩张品类还是自建物流,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员、管理等全方位的投入,京东创始团队可以说每天都行走在悬崖边上,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资金链断裂,企业就会瞬间跌落深渊。

2012年,家电市场总盘子接近万亿元人民币,而所有的电商渠道加起来只有一两百亿元,连2%的市场份额都不到。无论京东的业务人员怎么争取,很多家电品牌厂商都不愿意冒着得罪市场上最有势力的零售商的风险支持京东。

恰恰就在这样的危情时刻,一则“苏宁在港融到一大笔钱”的传闻流传开来。如果苏宁成功融资的传闻是真的,那么只要苏宁愿意,就可以打一场“歼灭战”,即在一段时间内把大家电的价格全部降到市场最低,通过这一手段把家电厂商和顾客全都吸引到苏宁的售卖渠道。京东的家电业务彼时刚刚起步,只在少量“早期采用者”群体中被认知,绝大部分的“大众采用者”还未能认知,而“大众采用者”才是市场的主流。处于业务初创期的京东当时所面临的正是“跨越危险的市场鸿沟”这一巨大挑战,它和许许多多的初创企业一样,正处于穿越黑暗走向黎明的困难时刻。

尚未被主流市场认知,自营进货又占用了大量资金,如果再被竞争对手刻意打压,导致大量进货成为卖不掉的库存,就会产生连锁的负面效应。例如:家电商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贬损严重,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处理掉;库房面积被大量占用带来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在京东买家电不仅看不见摸不着还不便宜”的消费者认知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无论是商品滞销、资金滞压、经营亏损还是市场认知的失败,都有可能让京东在那样一个关键时刻遭受灭顶之灾,这是京东无法承受的巨大风险。与苏宁的战火一旦点燃,京东可能会极为被动,甚至无力应对,让京东家电业务被扼杀在摇篮中。而苏宁可以在干掉京东家电之后,再次回归正常的赢利模式。这一场景正是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在市场对阵时的典型场景。

在这一生死关头,2012年8月15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微博上发起了闪电般的突袭,打响了第一枪。他主动挑起了京东针对苏宁、国美大家电品类的价格战,称未来三年大家电零毛利,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刘强东通过微博平台打响的既是价格战,也是舆论战,后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凭一己之力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全民舆论热点。

苏宁、国美因为担心京东通过舆论战抢走更多消费者,不得不立刻回应。苏宁直接回怼:苏宁价格必然低于京东,否则价差双倍赔付。国美也迅速加入战斗:国美在线电器全线商品比京东商城价格便宜5%。两大巨头下场,一场大规模商战瞬间爆发,也引起了消费市场的高度关注。

京东即刻成立了“打苏宁指挥部”,苏宁也喊出了“平京战役”的口号。与此同时,电商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也趁机纷纷下场,将这一事件升级为线上线下家电渠道的一场混战,也将“价格战”变成了对京东的“群殴”。刘强东进而发出多条带着浓浓火药味的微博,令这场微博上发起的“战争”不仅来势凶猛,更是火速升级和出圈,引起众多大众新闻媒体的关注。大量网站、报纸、电视台都纷纷报道这一事件,一时间让“上京东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家电”,以及电商新势力京东力挑苏宁、国美线下家电巨头这一行业竞争事件的影响力几何级放大,演变成了人人皆知的热门话题,社会影响力巨大。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道事件的背景,纷纷围观看热闹,更有不少原来在线下渠道购买家电的消费者,开始尝试上网选购家电。刘强东在微博平台的重磅发布让“上网买家电”这一概念首次为大众市场所熟悉,一举跨越了横梗在“早期采用者”群体和“大众采用者”群体之间那条深不见底的沟壑。

由于事发突然,在“8·15”大战之前,参与竞争的各家并没有来得及在商品备货、价格调整和相应的服务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准备,消费者在购买商家声称的优惠商品时频频出现断货现象,引发了不少消费者投诉,一时间家电市场战火纷飞,乱成一片。这种乱象引起了主管部门的关注,几天后,包括京东在内的各家电零售商陆续被有关部门约谈,大家偃旗息鼓,承诺改进工作,确保今后在大促前做好充分准备,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后续,京东花大力气加大货品的丰富度,不断提升自营物流的送货体验,加上大众市场从那一刻开始认知和尝试“上网买家电”这件事,京东的家电业务得以存活下来,继续向前发展。

尽管这场刘强东在微博上发起的战役最终以偏负面的媒体报道结束,但通过这一迫不得已的公关行动,首先是自救成功,京东家电业务没有被扼杀在摇篮中,而在当时,救活了家电业务也就相当于救活了京东整个业务。同时,把“上京东买家电更便宜”的概念成功地广而告之,让“网购家电”这件事一举突破了“早期采用者”市场,进入到“大众采用者”市场。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突破。

这场公关战给了我们一个启迪:如果处于创新业务需要从“早期采用者”市场过渡到“大众采用者”市场的阶段,能够通过一个引爆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去推动创新的产品、技术、应用或商业模式为大众所认知,就能切实帮助企业跨越危险的市场鸿沟,让好的创新成果避免被传统势力打压或扼杀在摇篮中。一旦这些创新产品、应用或商业模式活下来,再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逐渐变得强大,就可以为提升消费者体验、促进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推动市场前进做出贡献。

不过,刘强东的这一做法极为罕见,也几乎不可复制。在没有系统性准备的情况下使用舆论这把双刃剑,也会给企业带来反噬效应。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好的公关体系来尽可能避免,本书后面的章节将会详述。

【案例2 滴滴顺风车业务下线】

2015年,滴滴新上线“顺风车业务”。随着该业务服务体量的增大,这一新生业务开始不断出现问题。

先是陆续发生多起年轻女乘客被性骚扰等不良事件,之后2018年5月5日,祥鹏航空公司空姐李某某搭乘滴滴网约车赶往郑州火车站途中惨遭司机杀害。仅仅过了3个多月,2018年8月25日,乐清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通报:8月24日17时35分,乐清警方接群众报警称其女儿赵某于当日13时,在虹桥镇乘坐滴滴顺风车前往永嘉。14时许,赵某向朋友发送“救命”消息后失联。这名年轻女孩后被证实在遭受了滴滴顺风车司机钟某的强奸后被杀害。此前的2016年5月2日晚,深圳一名24岁女教师搭乘滴滴顺风车返回学校,司机潘某持刀逼迫被害人交出身上财物,之后将其残忍杀害。随后滴滴通报称,涉案司机在平台上的注册信息均为真实信息,但涉案车辆的牌照系司机临时伪造。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多起恶劣的重大刑事案件,让公众对滴滴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滴滴还曾将“社交”作为顺风车业务的突出卖点,该顺风车事业部前总经理在2015年的一次采访中称:“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性感)的场景,我们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可以说,这一错误的市场定位和营销方向本身,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祸根,无形中诱导了部分开顺风车的司机期待与乘客聊天甚至进一步交往。而与此同时,滴滴却并没有把乘客人身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也没有重视建立能够快速反应、快速解决乘客问题的客服系统。滴滴顺风车僵化、搪塞的做法令人惊讶、广受诟病。媒体、法律机构和公众厉声指责滴滴在安全风控、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方面的意识淡漠,事发当晚,央视对滴滴连发三问:“管理哪里去了?责任哪里去了?监管哪里去了?”

滴滴顺风车顿时深陷舆论漩涡和公众信任危机。2018年8月26日,滴滴对于乐清顺风车乘客遇害一事发布公告,表示诚恳接受公众和监管部门的批评,决定自8月27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同时免去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的职务和客服副总裁的职务。滴滴表示:“随着服务体量的增大,我们的安全管理和处置能力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在潜在风险识别、流程制度设计、快速响应等方面有许多亟待改善的地方,我们诚恳接受公众和监管部门的批评。客服体系将继续整改升级,加大客服团队的人力和资源投入,加速梳理优化投诉分级、工单流转等机制。”

数起命案的发生,令资本市场对滴滴的发展之路也一度产生了担忧。其实,和此前滴滴公布的一年74.3亿的订单量相比,顺风车一年大约3亿的订单量,在滴滴整体业务中的占比并不算大,但是这项新业务由于忽视了对于关键企业利益相关方的考量,忽视了社会责任和法律意识,市场营销推广定位从一开始就出现严重偏差,终酿大祸,给滴滴带来了远超其实际业务体量的负面舆论环境和恶劣形象,并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北京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新京报》曾评论此事件:“滴滴曾在其2017年会上打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口号。但是,在滴滴这艘大船驶向‘星辰大海’之前,必须得先修补好船底一直被忽视的大洞。”

从滴滴顺风车这一创新业务的失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完全不具备战略型公关的意识,无论是业务运营模式的设计,还是市场营销推广的站位都太低,公关能力与业务的性质和体量完全不能匹配。

作为服务大众的创新出行平台,必须要展开极为复杂的与社会各界众多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协同。这些利益相关方除了司机和乘客,还包括数量众多的、几乎全方位的政府管理部门,如交通管理部门、工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公安系统、法律机构、劳动保障部门等,以及包罗万象的非政府组织,如消费者保护组织、妇女儿童保护组织等。如果没有对这些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进行完全的梳理,没有建立起企业与之相对应的高效沟通和协同的机制,意味着企业无法获得来自多方社会管理视角针对大众出行服务可能会有的意见和反馈,不仅在品牌推广和公关策略方面的考量会出现偏差,其创新业务在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更会压力凸显,乃至束手无策,最后只能在巨大的舆论和社会压力下将问题业务下线。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战略层级公关的缺失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声誉和商业损失。

【案例3 软件开源运动的公关战略】

埃里克·雷蒙德(Eric S. Raymond)是软件开源运动和黑客文化的元老级人物,1997年以后,他成为开放源代码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以及开放源代码促进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他撰写的《大教堂与集市》一书成为开源运动的“圣经”,颠覆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思路,影响了整个软件开发领域。

雷蒙德观察到,在互联网世界里,有一种与传统软件开发模式(大教堂模式)截然不同的全新的模式:集市模式。大教堂模式是封闭的、垂直的、集中式的开发模式,反映了一种由权力关系所预先控制的层级制度;而集市模式则是并行的、点对点的、动态的多人协同开发模式,开发者之间通常仅仅靠互联网联系,在这种貌似混乱而无序的开发环境中,居然产生了质量极高和极具效率与生命力的软件,产生了诸如Linux这种世界级的操作系统,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通过亲自实践,研究了这种模式的成功原因和主要特点,给出了软件开发的真知灼见,解释了“黑客”(Hacker)愿意无偿贡献自己代码的动机,研究了开源软件的经济动力和盈利机制,并预测了软件业将必然面临的根本性变革。[他为“黑客”正名,指出“黑客”并不是计算机犯罪分子,而是醉心于软件和网络的编程高手,是乐于分享和喜欢突破极限的问题解决专家、天才发明家和艺术家。“骇客”(Cracker)才是搞破坏的人,比如攻入他人计算机、破解电话系统或者散布病毒等。“黑客”创造,“骇客”破坏,“黑客”对“骇客”也是不齿的。]

在雷蒙德首次发布《大教堂与集市》7个月后,网景通信公司宣布了开放“网景通信家”源代码计划。网景的执行副总裁和首席技术官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在邮件中说:“我代表网景公司所有员工,感谢您帮助我们走到这一步,您的思考和写作,对我们的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启发意义。”雷蒙德意识到,网景将在商业世界中提供一个大规模的、真实的集市模式的测试。开源文化此刻面临一个机会,如果网景通过此举能够重新收复市场份额,那将会引发一场早该到来的软件产业革命。同时它也面临一个风险:如果网景此举失败,那么开源概念将受到严重怀疑,商业世界在未来10年都不会再碰它。华尔街及其他一些机构,对这件事的初步反应是审慎乐观的。与此同时,开源理念在其他很多地方已经获得了成功和支持。自网景发布源码以来,人们对开源模式的兴趣有爆发式的增长,这种趋势由Linux操作系统推动。

为了让这一颠覆性创新思维得到更多的认可,真正推动产业变革,雷蒙德采用了积极的公关战略。最初在技术行业刊物层面推广有关开源运动的想法,但他认识到这远远不够,若要席卷华尔街,一个重要和基本的条件是要鼓动起精英主流媒体,特别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福布斯》和《巴伦周刊》等。

不同于大多数技术背景的行业领军人物,他从一开始就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媒体完全不喜欢抽象的东西,需要有故事、有戏剧性、有冲突、有亮点,有名人站在他们面前说出令人震惊的观点。他决定让自己成为那个“鼓动者”“代言人”“宣传家”“大使”“传道者”。他一方面和各公司CEO们往来,一方面站在屋顶又唱又跳大喊大叫地吸引记者,不断刺激媒体,直到这个机器的齿轮碾出一句“革命来了”。

在网景宣布开源后的10个月内,媒体关于Linux和开源世界的报道呈现稳步的指数级增长,其中大约三分之一引用了雷蒙德说的话,剩下三分之二也大多把他作为背景资料。

在当时与老牌软件巨头微软的斗争过程中,雷蒙德除了不断通过媒体发声,还决定聚焦《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前100企业的战略和技术负责人,认为必须要影响到这个群体。经过努力,他不断受邀给这些企业的战略家和技术投资人作开源方面的演讲。此外,他还和草根“黑客”们一起开展了街头示威活动,制造了“公关事件”。那是1999年2月15日,旧金山湾区的一群Linux用户在媒体全程报道下在微软办公处示威,要求微软按照Microsoft End-User License对捆绑在他们机器上但并未使用的Windows退款。雷蒙德主动要求成为这次活动的带队,由于互联网连环漫画网站曾诙谐地把他编排为“星球大战”剧情里的主角,活动组织者为他准备了绝地武士欧比旺·肯诺比(Obi-Wan Kenobi)的戏服,他在游行那天穿上戏服并走在队伍前面,向周围兴奋的记者们喊着:“源码与你同在!”还面向媒体发表了声明。CNBC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这次游行做了报道。几周后,一些主要的PC(个人电脑)和笔记本制造商宣布他们将推出不预装Windows软件的机器,当然价格里也不会包含“微软税”。

持续的公关行动迅速扩大了开源运动的影响力。在网景发布源码后的18个月内,Linux的能力得到了快速成长。给《泰坦尼克号》电影渲染场景的Linux盒子堆满了屋子,这让那些提供昂贵图形引擎的制造商们感到害怕。1999年初,各大独立软件开发商之间掀起了一股风潮,纷纷将其商业应用移植到Linux上。1999年4月,著名的计算机市场研究组织IDC预测,Linux在2003年的增速将会是其他所有服务器操作系统增速的两倍,也比Windows NT更快。5月,硅谷领先的风险投资公司Kleiner-Perkins首先开始为基于Linux的创业公司提供融资。到7月下旬,其中最大一家公司Computer Associates宣布其大部分产品线都将支持Linux。1999年8月,针对2000名IT管理者进行调查的初步结果显示,49%的受访者都认为Linux在其企业级计算战略中是“重要或必不可少”的因素。IDC的另一项调查称Linux自1998年以来有着“令人吃惊的增长速度”,而13%的受访者现在已经在其业务运营上使用Linux了。同样是1999年,Red Hat Linux、VA Linux及其他Linux公司的成功上市引发了一波Linux IPO(首次公开募股)热潮,这些围绕开源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持续成为投资者追逐的热点。在后续的发展中,对商业用户提供开源操作系统的运行支持成了很好的买卖,IBM、HP以及其他一些公司也宣布提供Linux支持服务。

这些公关行动与传播影响深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商业的演进,大型的传统企业意识到必须转型,即将本来等级森严的公司治理结构转化成更为精干敏捷的组织结构,对雇员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黑客马拉松”(Hackathon)就是新型工作方式的一个模板,它代表了科技领域企业成长的一种新的驱动力,而且也是在以一种新的团体合作的方式解决科技领域棘手的问题。

微软自身经过了多次迭代,也引入了“黑客马拉松”机制,并使其成为企业文化变革的标志性活动之一。人们发现即兴的头脑风暴有时可以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程序员和开发者们可以通过协作开发出有用的软件或硬件产品,“黑客马拉松”也可以被用来探索在开发早期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去中心化的、去中介的、分布式的计算机编程形式已经成为软件开发行业的行业标准。不论是线下的大型“黑客马拉松”还是线上的开发者活动,这个曾经前卫的模式已经慢慢成为产业主流。

从软件开源运动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让一个全新技术概念的影响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需要采取战略层级的公关策略:

(1)核心人物敢于突破技术背景的局限,成为新思维、新概念的精神领袖、代言人、宣传家。

(2)传播与推广远远突破技术媒体范畴,想办法制造话题,进军到大众媒体和财经媒体,从而获得广泛的市场认知、深入的行业影响力和投资领域的关注,进而激发真实的行动,这些行动横跨了创业公司和传统公司、市场调研机构和投资行业。

(3)确定战略优先级,选择《财富》100强进行上层影响力突破,通过演讲、布道,获得顶级商业圈层的关注和认可。

(4)采用“空军”与“陆军”相结合的立体公关手法:文章发布、媒体访谈、论坛演讲、社群活动、书籍出版、公关事件(游行事件)、调研报告等手段一网打尽。

战略型公关的效果是从上到下、快速渗透的。当创新的思维被大众媒体和财经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当《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前100的企业开始研究它,当权威的市场调研机构将其纳入关注和调研的范围,当这一新思维、新概念成为精英人群和精英媒体所谈论的热点时,其产生的效应是巨大的,人们很快会去主动抓这个热点,唯恐被落下。这时,影响力效应会反过来作用于基于创新思维的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也就真正达到了战略型公关的目的。

初创期企业公关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公关是一把双刃剑。

实际上,每一家初创企业或者每一个全新概念的公关传播都会面临同样的情形。我曾在索尼公司工作了18年,之后转战京东工作超过6年。一个典型的思维变化就是,索尼会将一个计划做到近乎完美才推出,而在京东所有的行动每时每刻都在与竞争对手抢时间,因为这些行动关乎一家初创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不是锦上添花。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考量公关战略好与不好的关键因素,除了看创意、内容、传播渠道等组合拳是否高明,力度和质量是否到位这些专业的因素,“速度”和“时点”(timing)也是极为关键的。首先能生存下来,再谈完美。主导思路如此,企业管理者也应以同样的逻辑来评价公关的效果。

企业初创期往往会遇到如下问题:

(1)缺乏公关认知。企业负责人对于公关几乎不了解,不能判断公关是否可以为企业带来真正的价值,也未能请教公关专业人士,导致对公关的直接忽略。

(2)公关人才缺失。企业初创期的公关人员的素质水平往往达不到行业最高水准。

(3)公关能力缺失。企业的资源比较局促,与大量的业务拓展需求相比,公关的需求好像还没有到达很高的程度(源于大多数企业负责人无法判断公关能够带来什么价值),因而这个职能被暂缓建立。

(4)公关价值难以体现。企业负责人的意识与企业资源的局限往往导致企业采取最低调的公关,其影响力触达的范围被局限在本行业的窄众群体,无法给企业带来更多价值。

(5)业务不足以支撑公关对于内容的需求。有一些初创企业的业务本身就是面向某一个特定的客户群体,且不适宜对扩展的受众群体进行披露。这样的初创企业暂时不需要开展公关工作。

(6)媒体资源欠缺。大多数初创期的企业不知道如何与媒体进行沟通。而如果不能以“行家”的手法和媒体打交道,有时候对企业来说,与不和媒体打交道相比,甚至会带来更多风险。

(7)在内容创意和传播形式上选择剑走偏锋的路线,导致传播失控,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初创期的企业大多不具备完整的公关体系,缺乏公关工作的指导思想,对于舆情的分析不够全面,制定公关战略时依据不充分,单纯依靠个性化、偶发性的内容创意,也缺乏专业的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选择了剑走偏锋的内容创意,就好比将自己扔进了赌局,其传播结果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失控,甚至会给企业带来巨大争议或负面影响。而要想扭转企业的负面形象则需要十倍的修复工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上述的所有问题和难点,都让很多初创企业对开展公关望而生畏,很多企业采取暂且搁置发展这一职能。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如果你是一位企业负责人,在读了本书之后,对公关战略带来的价值感兴趣,可以先采用聘请资深公关顾问的方式,帮助企业负责人、管理团队逐步理解公关战略,在管理层达成共识,并将具体的公关战略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项目中,后续可以从点滴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公关体系。企业CEO与资深公关顾问可以直接、深入地交流业务的方向、目标,资深公关顾问参与企业战略发展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和会议,并在公关战略层面给予建议。当然最理想的方式是在适当的发展阶段,拥有一名能够深刻认同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深入理解企业业务核心,对企业的发展重度承诺的公关负责人,并建立起一个专业可靠的公关团队。

阿里巴巴从创业初期采取的就是高举高打的公关战略,其公关负责人也是阿里合伙人,与创始人马云的沟通极为密切,在企业里的地位也非常高。阿里巴巴创业早期就开始创建阿里集团的市场公关体系,以颇具创意的方式制造和引导话题、深刻地理解和运作媒体成为阿里公关的著名特征。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是以做大规模电子商务平台为目标,目标越宏大,就越需要战略型公关,公关战略在帮助它实现这一商业目标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阿里巴巴的公关也是非常有个性的,很多时候不按常理出牌,这既为它带来了好处,也给它带来了不少争议。

马云很早就认识到公关对于推动实现宏大商业目标的战略作用,极为重视也非常擅长,常常亲自下场做公关,淘宝在初创期就直接定位为eBay的挑战者。在eBay易趣办公楼对面,某天树起了淘宝的广告牌:“eBay可能是条海里的鲨鱼,我们是扬子江里的鳄鱼,如果我们在海里交战,我便输了,可如果我们在江里交战会怎样!”马云通过“扬子鳄长江战鲨鱼”的比喻,传递了一种声音:与外来的eBay不同,阿里是一家极致的本土化公司,是在自家地盘,而eBay作为外国公司虽然很庞大,但一定会水土不服。

马云讲过很多次,创业者跟职业经理人有很大区别。碰到一头野猪,职业经理人会想,我用狙击步枪怎么打,怎么装弹,怎么瞄准。而创业者,手边有一把菜刀,就直接上去了,只能因陋就简。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初创企业和成熟跨国企业之间底层思维和做事逻辑的差别,反映在公关手段上亦是一脉相承。我们要注意,当一家企业从初创期发展到成熟的全球化企业的时候,其方式方法也需要改变,如果仍然采用企业初创期的公关战略和风格,就好像一个人年龄增长了身体长大了(业务变得很庞大了),但是心智还没成熟,这样去做事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我们在后面的章节将会专门探讨。

当然,如果企业采取低调的公关策略依然能够完全达到其商业目标,那么可以维持这样的做法,但不要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周期里让一个全新概念获得广泛的公众认知,也难以获得战略型公关为企业带来的额外的市场拓展机遇。

若要掀起新的革命,公关战略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