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39、41、17)
《鹖冠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扁鹊的医术天下闻名,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道:“听说你家兄弟三个都懂医术,那么你们中间谁的医术最高啊?”
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最高,其次是我二哥,我的医术最低。”
魏文王又道:“那为什么你的名气比他们两个要大呢?”
扁鹊说:“我大哥治病,往往在人们的病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就给治好了,所以除了我们家人没人知道他会治病;我二哥治病,在病还很小的时候就给治好了,所以人们都以为他只能治治小病;而我治的都是一些重大病症,别人看我施针用药做手术都很在行,就交口称赞我的医术高明,所以我医术最低反而名气最大。”
扁鹊的大哥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已经给治好了,医术比扁鹊高明得多,反而没有扁鹊名气大,甚至除了扁鹊的家人之外,没有人知道他还会治病。其实扁鹊的大哥想要名声非常简单,只需要对病人置之不理,等病情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再施展医术就可以了,以他比扁鹊还高明得多的医术,还愁没有人称赞吗?
所以说,人人都称赞的人,并不代表他就最高明;真正高明的人,不会得到太多赞赏。这便是老子所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大道生养天地万物,却连名字都没有,因为人们“日用而不知”。
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大的端方,不会让人感到它的棱角,故而人不知;大的器物,不会让人看到它的落成,故而人不知;大的声音,不会让人听出它的声调,故而人不知;大的形象,不会让人见到它的形状,故而人不知;宽广无边的大道,没有名号,故而人不知。
人不知,又哪里来的赞誉呢?正如水,滋润万物,造福天下,却也没有什么人去赞美它;石头,随处可见,随手可用,却也没有什么人去赞赏它。但人们每日都离不开它们,取水做饭,用石造屋。水和石头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福祉,人们也就不会觉得这福祉有多可贵,它自身有多可贵了。但它们才是民生的基石,真正的不可或缺。
君王很高贵,如果没有民众,也便高贵不起来;金玉很贵重,但如果大家连饭都吃不饱,金玉也不过是废物。民众、粮食很贱,但却是君王、金玉贵重的基础,所以老子说“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因而至高无上的赞赏,恰恰是没有人赞赏。
凡事都是起源于微末,而后才发展壮大的。如果在事情还很小,还很容易处理的时候不理会,发展到不可收拾以后才去治理,声势固然浩大,事情平息以后得到的功劳和荣誉固然崇高,但对民众来说是无益的,因为本可以不用这么劳民伤财。“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又怎么会有战功在身呢?因此老子说:“故致数誉无誉。”如果行事招来了太多的赞赏,就等于不是赞赏。
因此具有道德的人,不会做一个到哪里都光彩夺目、高高在上的人,而是默默地造福万民,生养万物。玉石很珍贵,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石头遍地都是,却能被所有人使用,人人都能因它而受益。故而“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故而“建德如偷”,人所不知也。
关联章节
第三十九章
昔[1]之得一[2]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3]得一以灵[4],谷得一以盈[5],侯王得一而以为正[6]。其致之[7]也,谓[8]天毋已[9]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10]。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1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曰:孤、寡、不谷[12],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13]无誉。是故不欲禄禄[14]若玉,硌硌[15]若石。
[1]昔:以前,从前。
[2]得一:“一”,指精纯、纯正,无染无杂而各自独立,因此称为“一”,指代万物各自的精粹本源;“得一”,这本源是从道所得,万物遵从于道,而各得其一。
[3]神:指精神的存在,神灵。
[4]灵:灵验,灵动。
[5]盈:充满,《说文》:“满器也。”不过此处之“盈”充满的不是实物,而是空虚,指拥有足够的空间。
[6]正:中正,合于道的,得到治理的。
[7]致之:“致”,招引、招致,使达到;“致之”,指导致的状况,造成的结果。
[8]谓:指报告,讲诉,说明。
[9]毋已:“毋”,不、没有;“已”,完成,达到某个状态;“毋已”指不能完成,没有达到,无法做到。
[10]发:放出、射出,表示物体向上或向前迅速运动;《说文》:“发,射发也。”
[11]蹶:颠仆、跌倒,昏死过去;《说文》:“蹶,僵也。”
[12]不谷:“谷”,指赡养,养育;“不谷”,指不得养,无以相养,先秦诸侯谦称。
[13]致数(shuò)誉:“数”,频频,屡次;“誉”,称赞,赞美;“致数誉”,指招来赞美的频次高,数量多。
[14]禄禄:《说文》:“禄,福也。”福禄珍贵而难得,用来形容稀少而贵重。
[15]硌硌(luò luò):坚石,《玉篇·石部》:“硌,山上大石。”石头普通而常见,用来形容众多而低贱。
译文
以往得到“一”的,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宁,神得“一”而灵动,谷得“一”而水流丰盈,侯王得“一”而成为百姓依从的范式。推而言之,天再也不能清明,恐怕将要崩裂;地再也不能安宁,恐怕将要崩塌;神再也不能灵动,恐怕将要停歇;谷再也不能水流丰盈,恐怕将要竭尽;侯王再也不能贵高,恐怕将要颠仆。故而必定得以尊贵,是以贱作为根本;必定得以崇高,是以下作为基础。侯王以“孤”“寡”“不谷”作为自己的称呼,这不正是以贱作为根本吗?所以,招来太多的赞赏,就等于不是赞赏。因此,不愿做尊贵的玉石,而愿做坚实的石头。
庄子补释
【原文】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庄子·知北游》
【复观译读】它的到来没有行迹,它的去往没有边界,没有路径也无处停留,通向广阔的四面八方。依从于它的,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目聪敏,用心不会劳苦,应物不拘定规。天不得到它便不会高远,地不得到它便不会宽广,日月不得到它便不能运行,万物不得到它便不会昌盛,这就是道啊!
【原文】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庄子·齐物论》
【复观译读】只有通达的人能知晓事物相通为一的道理,因此不会固执己见,而是把观点寄托于平常的事物之中。所谓平常的事物,就是事物通常发挥作用时呈现的状态;认识了事物保持常态的道理就叫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常理;恰如其分地了解常理也就接近了大道。顺应事物的常理就可以了,顺应事物的常理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叫作“道”。
第四十一章
上士[1]闻道,堇[2]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3]有之曰:明道如费[4],进道如退,夷[5]道如颣[6]。上德如谷,大白如辱[7],广德如不足。建德[8]如偷,质真如渝[9]。大方无隅[10],大器免成,大音希[11]声,天象无形,道褒[12]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1]上士:“上”,上乘的,上等的;“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上士”,上乘之人,上等之人。
[2]堇:不足、竭尽。
[3]建言:早已存在的说法,指古语或古谚。
[4]费:通“悖”,谬误,违背常理。
[5]夷:平坦,平顺。
[6]颣:丝上的疙瘩,形容不平顺,《说文》:“颣,丝节也。”
[7]辱:《仪礼》注:“以白造缁曰辱。”白布染黑,形容遭受污染,变得污浊。
[8]建德:“建”,指建树,建立;“建德”,具备建树性的德。
[9]渝:《说文》:“渝,变污也。”水从洁变污,形容改变、违背。
[10]隅:墙角,角落。
[11]希:本义指麻布织得不密,空洞很大,用于声指声音很空洞,听不到具体内容,所以第十四章说“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12]褒:宽大,广大。
译文
上乘之士听闻了道,竭尽所能奉行它;中乘之士听闻了道,有时候放在心上,有时候就遗忘了;下乘之士听闻了道,哈哈大笑。如果他不嘲笑,那道就不足以为道了。所以有古语是这样说的:光明正道好像是悖逆,进取之道好像是后退,平顺之道好像诸多阻碍。最崇高的德,好像空谷一般低下;最纯净的洁白,好像遭到玷污;最宽广的德,好像有所不足;最具建树的德,好像懈怠偷安;最纯真的本质,好像污浊浑蒙。最大的方正没有直角,最大的器物不会固定成形,最大的音律听不到它的声调。至高无上的天没有具体形象,至大广博的道没有名号。唯有道,善于造生万物,且善于成就万物。
庄子补释
【原文】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庄子·逍遥游》
【复观译读】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的谈话,大话连篇不合情理,一说下去就没有边际。我十分惊恐于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一样无边无际,和世事的常理相差甚远,确实是太不近人情了。”连叔问:“他说了些什么呢?”肩吾说:“‘在遥远的姑射山上,有神人居住,肌肤白晰如冰雪,体态柔美似处女,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精神凝聚,使万物不受灾害,年年谷物丰熟。’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和他们一起欣赏纹彩的美观,对于聋子没法和他们一起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体上有聋和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说的就是你肩吾。”
【原文】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秋水》
【复观译读】所谓精微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事物,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数量来分析的;不可以限定范围的东西,是不能用数量来计算的。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是事物粗浅的部分;可以用心意来传达的,是事物精微的部分。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体察的,也就不限于精微和粗大了(超出了有形之物的范畴)。
第十七章
太上[1],下[2]知有之。其次,亲誉之[3]。其次,畏之。其下,侮之[4]。信不足,案[5]有不信。犹[6]呵,其贵言[7]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8]。
[1]太上:“太”,形容大而未尽,大之又大;“太上”,最上的,最高的,至高无上。
[2]下:本义是下面、下边,这里指臣下、百姓、群众。
[3]亲誉之:“亲”,亲爱,亲近;“誉”,赞美,赞誉;“亲誉之”,亲近并赞美他。
[4]侮之:“侮”,轻慢,轻贱;“侮之”,用不敬的态度对待他。
[5]案:本义指用于安放食物的木盘,落下而安放,表达肯定之意,在这里是于是、就的意思。
[6]犹:指踌躇疑惧的样子。
[7]贵言:“贵”,看重,重视;“贵言”,指看重自己的言语,不轻易出言。
[8]我自然:“自”,本人,己身,这里指出于自身的意愿;“然”,如此,这样;“我自然”指我出于自身的意愿而如此做的。
译文
最上等的国君,民众只是能认知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国君,民众亲近并赞誉他。再次一等的国君,民众畏惧他。最次的国君,民众侮辱谩骂他。君王施政偏离了道,于是让百姓也失去了敦厚自然。审慎啊!好的国君会非常看重自己的声令施政。事情做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要这样做的”。
庄子补释
【原文】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
——《庄子·天运》
【复观译读】用恭敬的态度来行孝容易,用真心的亲爱来行孝困难;用真心的亲爱来行孝容易,用淡泊自然来对待亲人困难;用淡泊自然来对待亲人容易,使亲人也能淡泊自然地对待自我困难;使亲人能淡泊自然地对待自我容易,能一并淡泊自然地对待天下人困难;使亲人能一并淡泊自然地对待天下人容易,使天下人也能一并淡泊自然地对待自我困难。盛德遗忘了尧舜而尧舜方能自得(天地有大德而不对尧舜加以约束羁绊,使他们可以自然地行动,他们才得以创建了仁孝来治理天下,所以仁孝的根本其实是大德,但世人却只见仁孝而不见德),利惠和恩泽延续万世,天下却没有谁知道,难道偏偏要慨叹大谈仁孝吗!
【原文】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庄子·天地》
【复观译读】圣人治理天下,放任民心自在而不拘束,使他们教化自然而成,习俗自然而迁,完全消除他们互相妨害的贼心,而树立他们独立自主的思想,就好像听从自己的本性在行动一样,但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果能做到这般,又哪里还用得着推崇尧舜对人民的教化,而懵懂无知地追随于后呢?人们的行动和天性相得而心境安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