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行路难
“大王是如何得知张淑妃和李辅国之谋的?”李泌甫一落座便如此问道。
李倓自是早就准备好了虚假的答案:“此事隐秘还请先生勿要泄露……有个宫人曾在去马嵬驿之后为我所救,她此前冒死向我透露此事。”
——很合情理,但并不能排除这个宫人是由李倓故意安插的嫌疑。
李泌如是想着。
这时,他忽然注意到了李倓手头边还未来得及收拾的诗赋文集。
他心中暗道:以往建宁王以诗赋为小道,并不关注,如今正逢国难,反而翻阅起了诗赋,莫非因为宫廷阴谋心中郁结,有了颓废之意?
此念一起,李泌心中原本对李倓的怀疑的反而消散了不少。不止李倓知道春秋时期“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饱读经史的李泌又如何不知呢!
这一回轮到李泌恳切地拉着李倓的手了:“大王切不可失了本心。”
李倓稍稍一愣,虽不知道李泌为什么这样,但并不耽误他表明心志:“先生放心,我只是心中一时有郁气,绝不会就此颓废……这么多郡县的百姓沦落贼手,朝不保夕,我所穿所食,皆百姓供给,又有什么资格抱怨呢?”
李泌闻言盯着李倓看了好一会儿,最终道:“大王且安坐,我自会为大王筹谋。”
席还没坐热他就又匆匆离开了。
李倓起身相送后,回首再看高适送来的文集,入目的正是那一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却说李亨在知道李泌的打算后,迟迟不能做下决定,当晚他宿在淑妃处时便说起了此事。
张淑妃早就厌烦了李倓,也害怕李亨真听了李倓谏言疏远她,不然她也不会联合李辅国意图谋害李倓了。
听到李亨之言,她首先想到的是以后李倓都不会在行在碍眼了,相比于不确定能不能成的计划,外放明显更稳定些。她立时回应道:“按理说军国大事,妾身不该置喙,但建宁外任同样是家事……只要他能够替阿郎分忧,不似永王那般肆意妄为就好。”
张淑妃对自己的回答满意极了,既能让李倓外任,又以永王作为前车之鉴来提醒皇帝别给李倓太多职权。
李亨听后,的确心动:“倓儿应不会如李璘那样叛逆!”
……
第二日张淑妃便寻来了李辅国,与之商议:“依我看,不如就让李倓外任,省的他整日在圣人面前说诬陷你我。”
李辅国一听就知道这是李泌和李倓的谋划,他本能地反对道:“李倓与李俶向来共进退,如今李倓虽典行在亲军,却不能尽掌之,而其一旦外任,势必与行在时不同,届时其与李俶内外呼应,反而不利。”
张淑妃听后觉得不无道理,她共有两子,一个四岁,一个直到随驾至灵武时才出生,这两个儿子便是张淑妃一心想成为皇后的一大原因——广平王李俶是长非嫡,太子之位尚未可知也。
但她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李倓的性情你我是知晓的,他在外未必能忍住不惹麻烦,倘若他成了下一个永王李璘,那自然就不用为他烦恼了。”
只一瞬间李辅国就明白了张淑妃的想法,原本在他看来,张淑妃除了会哄圣人外并没有什么能耐,没想到还能想到这种办法。只要李倓行事略有疏漏,那他的确可以和张淑妃轮番向圣人谏言。
甚至于李倓就算什么都不做,难道就不能有错了?
“如此,便该将李倓派到远处,绝不能让他轻易回到行在……路途越远,他越没有机会自辩。”李辅国低着头,皮笑肉不笑。
且说张李二人决定听之任之,却也绝不会帮着李倓外任,而真正能做主的李亨的仍还没有做出决定。
不过眼下行在因房琯之败人心惶惶,在郭子仪平定同罗部等投靠安禄山的叛胡归来前,李倓还需领着亲军坐镇行在,倒也不急于一时。
而李倓在经过李泌的许诺之后,反而静下心来了。
这一日一大早他便带着张岱巡视起了行在亲军。
“这么说来,你是陇右人?”
时至上午,正值饭点,李倓与一伙兵卒围坐在一起,吃着相同的伙食——粟米饭配酱菜,边吃边谈。
“好教大王知道,俺原本是岐州人,现在改名叫凤翔了,以前朝廷征府兵戍边,俺就去了陇右。后来又有了长征健儿,俺想着在陇右多年也回不了家,干脆就从征把妻儿安置在了陇右。”
李倓轻轻颔首。
或是觉得李倓的姿态很亲近,年过四十的火长大着胆子问道:“大王,自从俺跟着西平郡王(哥舒翰)去守潼关,离家也快一年了,当初一起来的不少人都回不去了……俺想问一问大王,啥时候才能回家呢!”
这简简单单地一句话却让李倓陷入了沉默,是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大王莫怪,是俺说错话了。”
“这算什么错话?”李倓轻轻一笑,“若说想家,我也想家了。”
按理说,这时候李倓该说些家国大义,什么安史不灭何以为家之类的话,再不济也来一句在此从军就是为了守护家园,但他环视着周围士卒或沧桑或稚嫩的脸,终究没说出这么冠冕堂皇的话。
倒是跟在李倓身边的张岱见状开口道:“等到北庭和安西两镇的兵力赶到,那时就能真正反攻了。叛贼倒行逆施,支撑不了多久。按照圣人身边那位李先生的说法,两年就能平定叛乱了!”
“两年……”火长眼神一时空洞,不知想到了什么。
未久,又有一个只有十七八岁的新卒问道:“大王,我还听说叛军会来攻打彭原,是真的吗?”
“叛军大概无力来此……便是来了,也是强弩之末,无需畏惧。到时候我亲自带你们击败叛军!”李倓这时也从原本的情绪中跳脱出来,自信地说道,“届时,尔等尽管跟着我冲阵!”
此言一出,便是神态有些畏缩的新卒也表现出了振奋之色。
老兵思乡,新兵畏战,这便是行在亲军的现状了。
原本陇右、河西的精锐边军已经在灵宝(哥舒翰出潼关那次)等战场损耗地差不多了,就连郭子仪的朔方军也有一小半兵力损失在此。
要想平定叛乱,任重而道远啊!
就这样,李倓和亲军士卒们相处了大半日,忽然得到了军报——郭子仪联合回纥并与同罗部等战于榆林河北,大破之,斩首三万,捕虏一万,正领兵返回行在。
郭子仪这个名字似乎有些魔力,当此消息传来,原本因为房琯之败而人心惶惶的行在立刻安定了下来。
可惜的是郭子仪一向会做人,他不会做对不起李倓的事,但也成不了李倓的助力。
而李倓还没回到自己的住处,便在门口遇到了等候在此的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