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销售十堂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PREFACE 前言

我对营销情有独钟。人生,如果循规蹈矩、一成不变,将是多么无聊乏味。因此,我喜欢研究未知的、动态的、变化的事物。正是不确定性,激发起一个人的挑战欲和创新精神,它调动人的情绪,启发人的心智,激励人的行动,让人在一次次跌宕起伏的经历中实现突破,收获成果,为本来平淡的生命涂抹上绚丽的色彩。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初中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县城医院里打零工,每天扛氧气瓶、整理杂物、搬运物资。第二年,我进入国营工厂当工人,穿上了那个年代令人羡慕的深蓝色工作服。在这家当时被誉为“全国十大标准件厂”的企业里工作几年后,我体验到了生产车间一线作业的艰辛,也从基层的视角对传统工业管理有了最初的模糊认知。那时候我开始学习写作,并很快达到痴迷的状态。我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写作“小白”到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的转变。二十岁生日的时候,我给自己的礼物是一本散发着墨香、名为《心语》的书,那是我出版的第一部文集。一家年营业收入上亿元的国有商业集团公司向我抛出橄榄枝,以引进文化人才的方式把我调到这家公司的业务科工作。要知道,1990年前后,一亿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在那里,我学习到了商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这中间我还从事过一段时间的专职清欠工作,我代表公司集中清理“呆滞账款”,锻炼了胆魄,提升了应变能力,同时又学到了一些经济法律常识。

1993年,我进入新闻媒体单位,依然是做经营,先后从事过广告、发行、印刷、新媒体等单项业务的经营工作,后来成长为单位分管全媒体经营管理的负责人,成功策划组织了多场大型商业活动,带领团队创造了辉煌的经营业绩。说到业绩,如果需要用数据印证的话,那我可以告诉你:我先是把广告业务做到原营业收入的150%,然后把印刷业务做到原营业收入的300%,最后把全媒体业务做到原营业收入的200%——没错,是倍增!媒体经营,销售的是文化产品,同样需要研究受众心理,精心做好策划和组织实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看到以上经历,读者可能会觉得我的事业道路一直是坦途。哪有的事儿啊?坦途的另一面一定是险途。这背后有无数的曲折、困苦,内心也经历过彷徨、失落甚至绝望。除了每天工作日程满满,我还要学习、研究到深夜,也从未完整地享受过休息日,付出了超出常人极限的努力,但是我沉浸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那时候我得了一个绰号——“疯子”(“疯”借了“锋”的谐音),“要成功,先发疯”嘛。在接下来的文字里,我也会穿插讲述一些自己身上不同寻常的小故事和营销策划案例,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激励。

絮絮叨叨回顾这些成绩不是为了炫耀,其实我想说的是——在医院、工厂、商业集团公司、新闻媒体等单位丰富的职业经历,以及跨行业的体验,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为我后来研究企业管理与营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在媒体担任广告部门负责人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研究文章《浅谈广告中的美感》,探讨广告是如何通过情感输出打动受众的,这篇文章在省、市、区(县)三级数百家媒体推荐的上千篇论文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当年的省评一等奖第一名。这对当时年轻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我顺着“广告传播”这条路径(后来我才明白广告传播其实是营销的一个环节),开始延展探寻经营管理的技巧、规律和逻辑,后来专注于创业创新、企业管理和营销的研究,这被我确定为新的专业方向。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经典管理著作,走访调研了数千家企业和商户——算下来,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在有限的人生中,这漫长的求知过程是非常难得的,面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创业者,每一本书的阅读、每一场访谈、每一次交流与互动,无形中如同搭建了一层层的阶梯。我踩着这些阶梯往上走,持续地打开思维之门,提升认知。

2014年,我的第一部经管著作出版。此后的十年间,我相继创作了多部经管或创业创新类图书,也获得过很多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荣誉。这期间,我受邀到全国各地的创业创新大赛当评委,到政府部门、大学和企业里去讲学和交流,还担任了省就业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务。

思想要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实践才是经管研究的终极意义。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作为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要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这些年,很多企业引入了我的管理和营销理论成果,它们在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提升、营销创新、品牌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长期针对企业管理和营销的研究过程中,我先后涉足农业、商贸、房地产、餐饮、食品、教育培训、文旅等多个领域。如此广泛的研究,让我对企业的实操运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维框架。近年来,我开始“专业聚焦”,缩小研究范围,专注于研究工业制造企业的管理和营销。因为我越来越意识到,制造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在就业、税收、科技创新、拉动产业链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书根据我给工业企业销售团队培训的一些内容整理而成,语言通俗易懂,架构非常简单,共计十堂课。由于是一堂堂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上免不了有些交叉。

本书的整理工作由郑琰完成。作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郑琰对篇章结构设计和语言表达驾轻就熟,有效提高了成稿效率。同时,她也从年轻人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对内容和案例进行了优化。为了让读者产生更好的阅读体验,增强代入感,本书通篇以“我”的口吻进行表述。

本书的目标读者很清晰——

想从事销售工作的人;

正在从事工业品销售的人;

建筑和工程类销售人员;

面向单位组织的其他销售者;

工业品销售部门管理者;

中小企业高管;

销售培训机构;

销售相关专业学生;

……

当然,那些从事非工业品销售,但目标客户是某些(采用团购或集采等方式进行采购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企业的销售者仍然可以阅读本书。

本书没有深度阐述宏大的市场营销理论,而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梳理出销售行动指南,对初入销售职场的人更具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我在这里需要说明三点:

第一,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工业品销售,而非工业品营销。很多人会把销售和营销混为一谈,实际上营销范畴更广,它包含了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品牌规划、市场推广、渠道构建、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从体系上看,营销包括销售,销售是营销的一部分,经典4P营销理论聚焦于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推广(Promotion)、渠道(Place),销售就是其中“推广”的一个环节。销售是“把东西卖出去”,营销是“如何把东西卖出去”。从营销的各要素来看,销售是营销的诸多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对营销前期环节成果的检验。为了打开销售人员的思路,在本书的附录里,我也会对工业品营销进行概括性讲述。

第二,本书讲述的工业品销售属于B2B范围,即企业对企业的销售。什么是工业品?工业品是企业购买的用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耗材,包括原辅材料、设备、仪器仪表、零部件、工具等。本书讲的工业品销售还包括衍生服务,如设备改造和维保、技术服务、系统集成、专业咨询等的销售。其实关于B2B的更确切的说法,是企业对组织的销售,客户可能是企业,也可能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或经济组织,标的物不一定是工业品,也可能是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物业服务、软件系统等产品或服务。从客户类别上看,组织的采购不同于C端的个人消费,它的决策程序复杂,交流过程长,成交金额大。我之所以把工业品销售整理成书,是因为我发现市面上针对C端销售的著作浩如烟海,针对B端营销和销售管理的图书也不少,而专门讲工业品或B端销售的图书却寥寥无几。

第三,在每堂课里,我都罗列出了10条内容,这可能出于我的强迫症特质。某些部分初看上去或许有些牵强,但其实都是教学需要的。作为讲授老师,定义相对统一数量的条目式框架,能够有效强化学员的记忆。我想强调的是,虽然每堂课我都讲了10条,但这些不是标准答案,而且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它们应该仅仅是启发,希望抛砖引玉,让读者能借此打开思路,找到更多的方法和路径。

还有一个名词“客户”需要说明一下。本书所指的客户既包含了你的客户企业或单位,也会指向客户单位参与采购的某些决策人、参与者。同样是讲客户,“目标客户”是指存在业务发生可能但尚未成交的客户,“甲方”“业主”也是对客户的称谓,本书统称为客户。

从事工业品销售和其他To B销售的伙伴们,双肩包、高速公路、车站、机场、会议室、PPT、客户项目现场……这些一定是你们非常熟悉的物品和场所。希望你们再次出差的时候,揣上这本书,让它陪伴你们走四海、闯天涯,实现辉煌的销售冠军梦!

郑锋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