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小地理
当时的丹东市,下辖四个县,即东沟县、岫岩县、凤城县、宽甸县,但后来岫岩县被划归鞍山市,丹东就只有三个县了。三个县中,凤城和宽甸均处于千山山脉和辽东丘陵之中,唯有东沟县,一半是山地丘陵,但靠海的地区有一些小的平原,不仅农业发达,又有一点工业和渔业。东沟县原名安东县,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东沟县,以县政府所在地大东沟得名。大东沟是县城附近一条海潮冲刷形成的大潮沟,初名“太平沟”,后改名为大东沟。
说到安东的改名,其实还应该介绍一下相关的背景。这个“安东”,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唐朝和新罗联军消灭了高句丽,之后设置了安东都护府,这个机构存在了近一百年,它的治所,也就是安东都护的办公地点,最初在朝鲜的平壤,后来迁到现在的辽宁辽阳一带。清朝光绪年间,清政府对东北的管制放松,在辽东设置了“安东县”;伪满洲国时期,在辽东成立“安东省”;1937年成立了安东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在六十年代初要求在东北三省、云南、广东、广西进行地名核查,凡是有刺激越南、朝鲜这两国的所谓“大国沙文主义”倾向的地名都要改掉。1964年底,当时的内务部(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下发《关于请对县市以上地名等审查提出更名意见的函》,要求审查全国县市以上地名以及与对外关系有关的重要的山名、河名,并提出更名意见。审查更改的名称范围包括:“一、对邻邦含有大国沙文主义不友好的;二、带有大汉族主义歧视兄弟民族性质的;三、以敌伪人员名字命名的;四、用字生僻难认难写的;五、用外国文字或外国人名命名的。”按照上述意见,安东市和安东县都属于“对邻邦含有大国沙文主义不友好的”范畴,于是,1965年3月,安东市改名为丹东市,安东县改名为东沟县。
东沟县下辖二十几个公社,又有五四农场等三个国营农场,在当年算是比较富裕的地方。小甸子公社三尖泡大队,从这个名称,读者诸君可以大体估摸到其地理特点。所谓小甸子,是其境内当有一处不大的平地。东北话中,甸子的意思就是平坦的草地。而我们小甸子公社,南部也确实属于大洋河边的小块平原,其北部则属于连绵的丘陵地带,是辽东丘陵的余脉延伸。三尖泡,则得名于我家门前的一处水塘,辽东话把水塘称作水泡子。早期,起码在我记事前,这水塘的水面很是广大,占地有上千亩的样子,形状略呈三角形,周围的村庄因此得名,例如我的邻村就叫泡子沿。我们小队南房身,则是得名于水塘边的一小片低矮的山包。房身,辽东话中的意思是适合盖房子的土地。这小山包的南面是向阳的,很适合用来建房子,因此村民的房屋都建在山包之阳,故此得名。
当时的三尖泡大队,地域面积大概有方圆三四公里,其形状略同于一个圆形的荷包,南、西、北都是起伏不大的低矮丘陵,只有中部和东部是平地,东部荷包开口处有一河流横切而过,这就是辽东除鸭绿江之外的最大河流—大洋河。三尖泡大队的地域内有诸多的季节性山溪,都汇流到那名为三尖泡的水塘里,又从水塘里流出,汇入大队东面的大洋河。
大洋河之名,意为河水流量大。它流经岫岩、东沟两县,全长230公里。河水发源于岫岩县偏岭公社一棵树岭南侧,从北部一路流下来,成为我们小甸子公社与凤城县、东沟县龙王庙和黄土坎公社的界河,之后流入黄海。河水从我们大队的东部经过,灌溉着河边的数千亩稻田。小的时候,不知道天地之大,也没见过长江黄河,后来看电影《上甘岭》,卫生员唱的那首歌“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觉得用来描述我的家乡,简直是太贴切了!说大洋河是我的母亲河,一点儿都不为过。
图一 三尖泡大队概貌
这张照片是在大队最南端的杨岚子小山上拍摄的,收入画面的是大队东半部的土地,包括中间的小盆地和东部的荷包口部。右部中间的小村就是南房身。远处的青山就是凤城市的土地了。
大洋河边的三尖泡大队,下面有十四个生产队。这十四个生产队以大队部所在的汪堡子生产队为中心,从正北方的前李堡子、后李堡子、党家油坊,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梁家堡、衣家沟、刘家堡、王家屯、张家堡、郑家堡。到郑家堡,已经是荷包开口的南缘,与之相对,荷包开口北面,有四个生产队,却不是这样的名称,而分别以地形命名,为南房身、泡子沿、西岗、砬子山,可知这里居民的历史都不太久,是后来移民到此的。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二十户人家,百十口人。这些生产队有些位于丘陵之上,稻田很少;有些靠近水塘,地势平坦,便是稻田和旱田兼有。相比之下,后者的收入更好一点,但在农事上要更辛苦一些。
有了这个概括介绍,读者对我的家乡的地理情况应该有了基本的把握,下面我就由此出发,概略介绍一下当时家乡的社会和生活的诸般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