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注译(国民阅读经典·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二 西山经

西山经之首

《西山经》华山之首1,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2。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3,其脂可以已腊4

【注释】  1.张步天《山海经概论》认为《西山经》底本是西周时调查记录,写成的时间不会晚于战国。《西山经》首经和次二经描述的地域主要在关中。 2.洗石:即洗澡石,可以磢体,去垢圿。 3.羬(qián)羊:即捻角山羊。郭璞《注》谓:“今大月氏国有大羊,如驴而马尾。”似是外来物种。郭璞又引《尔雅》云:“羊六尺为羬。”即谓此羊。 4.已腊(xī):治愈皮肤皴裂。

【译文】  《西山经》华山之首,是钱来山,山上长着很多松树,山下多产洗澡石。山上有种野兽,它的形状像羊而长着马尾,名叫羬羊,羬羊的油脂可以治愈人皮肤的皴裂。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1,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2

【注释】  1.(tóng)渠:黑水鸡,山鸡的一种。 2.(báo):皮肤起皱。

【译文】  向西四十五里,是松果山,濩水由此山发源,向北流淌注入于渭河中,山中蕴藏着丰富的铜矿。有一种鸟,名字叫渠,它的形状像山鸡,身子是黑色的,长着红色的足,可以治疗皮肤起皱的病。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1,削成而四方2,其高五千仞3,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4,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1.太华之山: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西南。郭璞《注》:“上有明星、玉女,持玉浆;得上,服之,即成仙。道险僻不通。《诗含神雾》云。” 2.削成而四方:指山势峻峭。 3.仞:古代长度单位,七或八尺为一仞。 4.肥遗:一种大蛇,或以为是大型的图腾。遗,亦作“”。郭璞《注》:“汤时,此蛇见于阳山下。”

【译文】  再向西六十里,是太华山,山形四方形而陡峭,像是鬼斧神工削成的一样,山高达五千仞,宽达十里,鸟兽无法栖息在这里。有一种蛇,名叫肥遗,长着六只脚、两对翅膀,肥遗出现天下就会发生严重的旱灾。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1,其木多荆杞,其兽多2,其阴多磬石3,其阳多琈之玉4。鸟多赤5,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6,状如乌韭7,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注释】  1.小华之山:即少华山。毕沅《新校正》:“山在今陕西华州南十里。” 2.(zuó)牛:即羚牛,体形硕大,生活在山区。郭璞《注》:“今华阴山中多山牛、山羊,肉皆千斤。”即此牛。 3.磬石:可以制作磬的石头。 4.琈(tū fú):美玉名。《说文解字》玉部未收此二字。 5.赤(bì):红毛山鸡。郭璞《注》:“胸腹洞赤,冠金,皆黄头绿尾,中有赤,毛彩鲜明。音作‘蔽’,或作‘鳖’。” 6.萆荔(bì lì):一种香草。《离骚》作“薜荔”。 7.乌韭:一种蕨类植物,附生于岩石或树干上,分布于西南和东南。郭璞《注》:“在屋者曰昔邪,在墙者曰垣衣。”

【译文】  再向西八十里,是少华山,山上的树木以荆棘和杞树最多,野兽则多见牛,北面山上多可以制作磬的石材,南面山上多玉石。鸟儿则多见一种红色的山鸡,可以躲避火灾。草类中多见薜荔,形状像乌韭,但生长在石壁上,也缘树干生长,人吃了它可以治疗心痛病。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1,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2,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3,其状如翠而赤喙4,可以御火5

【注释】  1.符禺之山:符禺山,可能是少华山余脉。 2.葱聋:即藏羚羊。 3.(mín):红腹锦鸡,属翠鸟科。 4.翠:翠鸟。赤喙:红色的嘴巴。 5.御火:避免火灾。可能是指祭祀这种鸟可以避免火灾。

【译文】  再向西八十里,是符禺山,山的南面蕴藏丰富的铜矿,山的北面蕴藏丰富的铁矿。山上有一种树,名叫文茎,它的果实像枣,人吃了可以治疗耳聋。草类中多产条,形状像葵菜,但开着红色的花,结黄色的果实,像婴儿的舌头,人吃了可以不迷惑。符禺河从山上发源,向北流淌注于渭河。山里有很多叫葱聋的野兽,它的样子像羊而长着红色的鬣毛。山上还栖息着很多鸟,它的形状如翠鸟而有红色的嘴巴,人们祭祀这种鸟可以避免火灾。

又西六十里,曰石脃之山1,其木多棕、楠2,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3。其阳多琈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4,以涂牛马,无病5

【注释】  1.石脃(cuì)之山:石脃山,华山支脉,在今陕西境内。毕沅《新校正》曰:“旧本脃作‘脆’,非。” 2.棕:棕树。郭璞《注》言其树“高三丈许,无枝条,叶大而员(圆)。枝生梢头,实皮相裹”。楠:即楠树。 3.疥:疥疮,一种皮肤病。 4.赭(zhě):含有铁矿的赤土。 5.牛马:牛角。“马”当作“角”。意谓以赭涂于牛角以避邪,这是上古时代一种为牛驱病的巫术。

【译文】  再向西六十里,是石脃山,山上长满了棕树和楠树,草类中有很多条草,草叶似韭,有白色的花和黑色的果实,人吃了可以治愈疥疮。山的南面有多彩的玉石,北面蕴藏丰富的铜矿。灌水发源于此山,向北流淌注入禺水。灌水河床多含赤铁矿,故而水流呈红色,将红色的河泥涂抹在牛角上,可以防病。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1,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2,其中多3,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䉋4,其兽多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5,可以杀虫。

【注释】  1.杻(niǔ):似棣而细叶,一名土橿。橿(jiāng):即橿树,木质细密坚硬,适合造车。 2.招水:河名,渭水支流。 3.(bàng)鱼:毕沅《新校正》以为即蚌。 4.䉋(mèi):竹子的一种。郭璞《注》:“今汉中郡出䉋竹,厚里而长节,根深,笋冬生地中,人掘取食之。” 5.疠(lì):一种疫病,或以为恶疾。

【译文】  再向西七十里,是英山,山上生长着大片的杻树和橿树,山北面富藏铁矿,南面富藏红铜矿。禺水发源于此山,向北流淌注入招水,禺水中盛产鱼,其形状像鳖,叫声像羊。禺水北岸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箭竹,那儿有成群结队的野牛和野羊。有一种鸟,形状如鹑,黄色的身子红色的嘴,名字叫肥遗,人吃了可以治疗恶疾,还可以杀死寄生虫。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1,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2,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3,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4。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5,多苍玉。丹水出焉6,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7。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8,以毛射物9,名曰豪彘10

【注释】  1.竹山:大秦岭。郝懿行《笺疏》谓:“山在今陕西渭南县东南四十里,俗名大秦岭,亦曰箭谷岭,盖因多竹箭得名。” 2.樗(chū):臭椿树。 3.赭:紫赤色的石头。 4.胕(fú):浮肿。 5.竹箭:即筱,细竹。 6.丹水:河名,流经今陕西境,汇入洛水。《水经注》:“上洛县,洛水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 7.人鱼:郝懿行《笺疏》以为即大鲵、娃娃鱼。 8.笄(jī):簪子。黑端:一头黑色。 9.以毛射物:用毛刺物。此句今本无,郭璞《注》有此句,《文选·长杨赋》李善注引有此句,郝懿行《笺疏》以为当补入。今从之。 10.豪彘:豪猪。郭璞《注》:“狟猪也,夹髀,有粗豪,长数尺,能以脊上豪射物。亦自为牝牡。狟,或作‘豭’,吴、楚呼为鸾猪,亦此类也。”豪,长而硬的毛。

【译文】  再向西五十二里,是竹山,山上生长着很多高大的乔木,山的北面富藏铁矿。有一种草,名字叫黄雚,形状像臭椿,叶子像麻,白色的花,红色的果实,果子形状像赭石,用它洗浴可以治疗疥疮,还可以治疗浮肿。竹水发源于竹山,向北流注入渭水,竹水北岸生长着茂密的竹箭,水中产青玉。丹水从此处发源,向东南方向汇入洛水,水中出产丰富的水晶,还有很多娃娃鱼。那里有一种野兽,样子像猪而长着白毛,毛像发笄般尖硬且一头是黑色的,它用毛作为防御的武器,射击动物。这种野兽的名字叫豪猪。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1,枳叶而无伤2,木虫居之3。有草焉,名曰熏草4,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5,佩之可以已疠。

【注释】  1.盼木:即柈木,可用以制作案盘。 2.枳:枳树,叶子有刺。此句云盼木叶似枳树叶而无刺,不伤人,故曰“无伤”。 3.木虫:寄生在树干之中的蛀虫。 4.熏草:即蕙草,绿叶紫茎,多生于低湿的洼地。常在七月间开花,香气浓郁。 5.蘼芜:一种香草,开白色小花,有香气。主要分布在陕、甘、云、贵一带。可入药,亦可制香料。

【译文】  再向西二十里,是浮山,山上生长着大片的柈木,叶子像枳树叶但没有刺,不伤人,树干中有蛀虫。山上长着一种熏草,叶子如大麻而茎呈方形,开着红花,结黑色果实,气味香如蘼芜,人佩戴这种香草可以防治传染病。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1,漆水出焉2,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橿3,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4。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5。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6,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7

【注释】  1.羭(yú)次之山:羭次山,或以为即岐山。羭,雄性的绵羊。 2.漆水:即今源出岐山的漆水。 3.棫(yù):即白桵树,又名扁核木。丛生有刺,属落叶灌木,果实黑色球形。 4.婴垣之玉:郭璞《注》谓垣或作“短”,或作“根”,或作“埋”,传写谬误,未可得详。江绍原以为即婴脰之玉,即戴于颈项之上的玉饰。 5.嚣:猴。郭璞《注》言:“亦在《畏兽画》中,似猕猴投掷也。”或作“夔”。 6.橐(féi):或以为是短耳猫头鹰,体长35—45厘米。 7.不畏雷:不惧怕打雷。谓人着其毛羽,不畏天雷。

【译文】  再向西七十里,是羭次山,漆水发源于此山,向北流注入渭水。山上生长着许多白桵和橿树,山下长着茂密的竹箭,山的北面富含赤铜矿,南面盛产美丽的籽玉。那儿有一种野兽,形状如禺而长着长长的臂膀,擅长投物掷远,它的名字叫夔。那儿有一种鸟,形状像猫头鹰,面似人脸而只生一足,叫橐,冬季出来活动,夏季就蛰伏了,人们穿了以这种鸟的羽毛制成的衣服就不害怕打雷。

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1,无草木。逐水出焉2,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注释】  1.时山:毕沅《新校正》、郝懿行《笺疏》以为因立畤在山,故又称畤山。畤为秦汉以来祭天的场所。 2.逐水:或作“遂水”,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认为即乾峪水。

【译文】  再向西五十里,是畤山,不生草木。逐水发源于此山,向北流注入渭水,水中盛产水晶。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1,上多丹粟。丹水出焉2,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3,鸟多尸鸠4

【注释】  1.南山:即终南山,亦即《诗经·秦风·终南》所谓“终南”。 2.丹水:或以为即赤水,或以为陕西周至东的黑水河。 3.猛豹:猛兽,郭璞《注》谓其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有的学者认为猛豹就是大熊猫。豹或作“虎”。 4.尸鸠:鹰科大型猛禽,或以为是布谷一类的鸟。

【译文】  再向西七十里是终南山,山上多粟米状的丹砂。丹水发源于终南山,向北流注入渭河。山中有一种叫猛豹的野兽,还有一种叫尸鸠的猛禽。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1,上多榖、柞2,下多杻、橿,阴多银,阳多白玉。涔水出焉3,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4,南流注于汉水5

【注释】  1.大时之山:太白山,因立畤,故又称太畤山。 2.榖:又称谷浆树,桑科乔木,树皮可以造纸。 3.涔(cén)水:即今斜水,又称太白河。 4.清水:即今褒河。 5.汉水:即今沔水,亦即东汉水。

【译文】  再向西八十里是太畤山,山上生长着很多谷浆树和柞树,山下生长着许多杻树和橿树,山北坡富有银矿,山南坡富有白玉。涔水发源于此山,向北流汇入渭水,清水也发源于此山,向南流汇入东汉水。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1,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2;嚣水出焉3,北流注于汤水4。其上多桃枝、钩端5,兽多犀、兕、熊、罴6,鸟多白翰、赤7。有草焉,其叶如蕙8,其本如桔梗9,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10,食之使人无子。

【注释】  1.嶓(bō)冢之山:嶓冢山,在今甘肃陇南,汉水发源于此山。郭璞《注》谓此山“在武都氐道县南”。毕沅《新校正》以为在甘肃秦州西南六十里。又引《地理志》云陇西《禹贡》嶓冢山在。毕说是。 2.沔(miǎn):即沔水,毕沅《新校正》谓沔水首受西汉水,北承沮水,亦曰东汉水。《水经》云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其说是。 3.嚣(xiāo)水:水名,在今甘肃天水境,汇入渭河。 4.汤水:或作“阳水”,所在与嚣水同,亦入渭水。 5.桃枝:桃枝竹,现名矮竹,是一种毛竹,柔而细,可编竹席、竹器。钩端:今名刺竹,桃枝一类的竹子。 6.罴(pí):即棕熊,似熊而黄白色,猛憨,能拔树。 7.白翰:即白,亦名雉。见《尔雅》。学名为白鹇,又名翰雉、白雉、银鸡等。这种鸟体长约1.1—1.4米,栖息于山林。 8.蕙:即兰蕙,兰科香草。 9.本:根也。桔梗: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 10.蓇蓉:或以为即肉苁蓉,属列当科寄生草本植物,又名肉松蓉、纵蓉、地精、金笋等,可入药,治男子阳痿、女子不育。《尔雅·释草》曰:“荣而不实谓之蓇。”

【译文】  再向西三百二十里,是嶓冢山,汉水发源于此处,东南流入沔水;嚣水发源于山的北面,向北流汇入汤水。山上长满了叫作桃枝和钩端的矮竹子,山中有犀牛、黑熊、棕熊等野兽,还有白鹇、锦鸡。有一种香草,叶子如蕙,根如桔梗,开蓝色的花,不结果实,名字叫蓇蓉,吃了使人不生育。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棕、楠,下多菅、蕙1。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2,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3,名曰栎4,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5,可以走马6,食之已瘿7

【注释】  1.菅:一种茅草。 2.溪边:或作“谷遗”,是。郝懿行《笺疏》以为是一种狗。郭郛《注证》以为当是巨松鼠,在树上筑巢生活,以植物为食。 3.赤翁:红色的颈毛。翁,指头下的毛。 4.栎:郭郛《注证》以为即红腹鹰,是一种以捕食小动物为生的猛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北方。 5.杜衡:即杜若,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马兜铃科,味辛微温,久服益气轻身。《离骚》:“采芳洲兮杜若。” 6.走马:使马快跑。郭璞《注》曰:“马得之而健走。”得其意。 7.瘿:即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

【译文】  再向西三百五十里,是天帝山,山上生长着很多棕树和楠树,山下有很多茅草和蕙兰。有一种野兽,外形像狗,名叫溪边,以其毛皮做垫子使用可以使人不迷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如鹌鹑,浑身黑色的花纹而颈下是红色的,名叫栎,人吃了可以治疗痔疮。有一种草,它的形状像葵,它的气味像蘼芜,名字叫杜衡,马闻到这种草的气味就会快跑,人吃了可以治疗大脖子病。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1,蔷水出焉2,西流注于诸资之水3;涂水出焉4,南流注于集获之水5。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6,可以毒鼠7。有草焉,其状如槀茇8,其叶如葵而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9,名曰玃如10。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注释】  1.皋涂之山:毕沅《新校正》、郝懿行《笺疏》校作“鼻涂之山”,郭郛《注证》以为当即甘肃岷县的东山、梅川至申都间山岭。 2.蔷水:河名,洮河的支流。蔷,郭璞《注》以为或作“蒉”,又作“葍”。皆形近而误。 3.诸资之水:资水众支流的总称。据《水经注》:“西汉水……又西南,资水注之。水北出资川,导源四壑,南至资峡,总为一水,出峡西南流注西汉水。”诸资水,或即众水汇集于资水,故称。 4.涂水:郭郛《注证》以为白龙江上游向南流之水。 5.集获之水:众水所集而成之江水,大约是指白龙江。 6.礜(yù):即礜石,一种硫化物类矿物质,主要成分有砷、铁、硫等,有毒,可以杀鼠。 7.毒鼠:毒杀老鼠。 8.槀茇(gǎo bá):郭璞《注》:“香草。”毕沅《新校正》以为即藁本。是一种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强烈气味挥发油,一般生长在山坡上。 9.人手:前两脚似人手。 10.玃(jué)如:旧本原作“如”,据郝懿行《笺疏》校改。玃如即四脚羚,偶蹄目,牛科,体态似羚或小鹿,头顶四只角,前后两排。生活于森林边缘或灌木丛中,以草为食。主要分布于甘青藏地区。

【译文】  再向西南三百八十里,是皋涂山,蔷水发源于此山,向西南流注入于诸资河;涂水发源于此山,向南流注入集获之水。山的南坡多产一种丹砂,山北则富含银矿和金矿,山上生长着密密的桂树。还有一种白色的矿石,名叫礜石,可以用来毒杀老鼠。有种草,外形像藁本,叶子像葵叶,背面是红色的,名叫无条,也可以用来毒杀老鼠。有一种野兽,外形似鹿,长着白色的尾巴,马的蹄子,前面两只蹄子像人的手,头上长着四只角,名叫玃如。有一种鸟,形状如鹞子,爪子却像人脚,名叫数斯,吃了这种鸟的肉可以治疗大脖子病。

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1,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2,西流注于赤水3,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名曰4。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5

【注释】  1.黄山:郭璞《注》以为即汉代始平槐里县之黄山,在今陕西兴平。或以为黄山为甘肃临洮之东山。 2.盼水:或以为甘肃合作、临夏市内之大夏河。 3.赤水:或以为即洮河。 4.(mǐn):黄牛的一种。郝懿行《笺疏》:“《周书·王会篇》云:‘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袁珂《校注》以为即此。 5.鹦:即鹦鹉。

【译文】  再向西八十里,是黄山,山上不生其他草木,生长着茂密的竹箭。盼水发源于此山,向西流注入赤水,其中多玉石。有一种野兽,形状如牛,毛色苍黑而长着大大的眼睛,名叫。有一种鸟,形状如猫头鹰,青色的羽毛,红色的嘴巴,能模仿人说话,名叫鹦鹉。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楠,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阴多旄牛、羚、麝1。其鸟多2,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3,可以御火4

【注释】  1.羚:即羚羊,似羊而大角,生活在山崖间。麝:香獐,鹿科动物,郭璞《注》谓似獐而小,有香。这两种动物都见于西北高原。 2.(lěi):鼯鼠,因其在树枝间跳来跳云,古人误以为是鸟类。体长约四五十厘米,体毛褐色,尾长,四肢短,善爬树,粪便可入药,称五灵脂。毕沅《新校正》、郝懿行《笺疏》以为当作“”。 3.两首四足:两只脑袋四只脚。 4.御火:指这种鸟出现预示着虽有火灾,但可以防御。

【译文】  再向西二百里,是翠山,山上生长着很多棕树和楠树,山下有茂密的竹箭,山的南面有许多金矿和玉石,山北面有成群的牦牛、羚羊和香獐。山间鸟类中的数量最多,它的外形像喜鹊,红黑色的身子,两头四足,人看到它会警惕火灾。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1,是于西海2,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3,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4、黄金,多丹粟。

【注释】  1.(guī)山:或以为即今青海之日月山。 2.(chún):矗立如堤防。郝懿行《笺疏》谓:“盖埤障之义。”西海:即青海湖,先秦时称西海。 3.凄水:谭其骧《论》以为即青海湖附近的倒淌河。郭璞《注》:“(凄)或作‘浽’。” 4.采石:彩色的石头。郭璞《注》:“石有采色者,今雌黄、空青、绿碧之属。”

【译文】  再向西二百五十里,是山,此山矗立于青海源畔,山上不生长草木,多玉石。倒淌河源于此山,向西流淌汇入青海湖,山上盛产彩色的石头和黄金,还多产丹砂。

凡《西经》之首1,自钱来之山至于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2,其祠之礼:太牢3。羭山,神也,祠之用烛4,斋百日5,以百牺6,瘗用百瑜7,汤其酒百樽8,婴以百珪、百璧9。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10,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11

【注释】  1.《西经》:此当为《西山经》。 2.华山:华山为此山系中最高大的山,因而成为祭祀山神的所在。郭璞《注》:“冢者,神鬼之所舍也。” 3.太牢:祭品中最高级别的。牛、羊、豕为太牢。 4.烛:郭璞《注》谓或作“炀”。作炀是,《说文》:“炀,炙燥也。”此谓焚柴以祭山神。 5.斋:斋戒。 6.百牺:极言祭品之丰。郭璞注:“牲纯色者为牺。” 7.百瑜:许多美玉。百,言其多。 8.汤:同烫,温酒。汤或作“温”,温酒令热。百樽:极言酒馔之丰盛。 9.婴:环绕,把祭品摆成一圈。郭璞《注》谓:“陈之以环祭也。” 10.牷(quán):指献祭所用的整个的羊或猪、牛。郭璞《注》:“牷谓牲体全具也,《左传》曰‘牷牲肥腯’者也。” 11.“烛者”四句:毕沅《新校正》以为是周秦旧注混入经文,其说可从。白席,采等纯之:意谓祭祀用的席子用白茅织成,边缘饰以五彩之物。郭璞《注》:“纯,缘也。五色纯之,等差其文彩也。《周礼》:‘莞席,纷纯。’”

【译文】  全部《西山经》山系的开端部分,从钱来山到山,共计十九山,距离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是众山之主,对山神的祭祀礼仪:祭品用太牢。羭次山是山神所在之处,祭祀之礼用燎祭,祭前斋戒多日,用许多毛色纯粹的牺牲献祭,同时还要用许多美玉瘗祭,献上百樽美酒,将百珪百璧环绕陈列。其余十七山,都用一只整羊献祭。所谓烛,是点燃用百草扎成的火把燎祭,未烧成灰的火把叫烛。祭祀山神的席子用白茅织成,边缘用五彩之物加以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