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融怯的脱敏疗法
多年前,有一位前辈曾给予我在演讲方面的指导:“你如果上台紧张,把台下的听众都想象成土豆就好了。”
我深以为然,决定上台后采用这招,来降低演讲的紧张感。
结果一边低着头往上台走,一边不断地念叨:“土豆……土豆……台下的人全是土豆……”
很不幸,经过十几秒自我催眠后,一抬眼,我的眼光正好与坐在第一排领导的目光相撞。
天啊!这位哪是什么“土豆”啊?就算是“土豆”,也是修行万年的“土豆精”。
在这位“土豆精”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下,催眠的效果早已烟消云散。我只能磕磕巴巴、想哭未哭、似笑非笑地开始了我的“惊恐之旅”。
我们为什么不能直面怯场呢?那些自我催眠、逃避紧张场景的做法,看似可以使人免遭惊恐,其实真正加深了恐惧的烙印,让我们多年不能摆脱怯场的阴影。
危险解释,是紧张发作的第三个阶段。这时候紧张已接近高潮,身体症状和危险建立了错误的联系,也是把紧张与特定场景联系起来的过程,用什么方法来干预呢?
埃德蒙·伯恩说:“直接地暴露于恐惧情景比其他任何非行为疗法都有效,所以要想克服恐惧,你就必须先直接面对它。”让演讲者直接暴露在演讲现场,打破演讲者的紧张与讲话环境的联系,这是最好的干预、最有效的脱敏。
时间超过10分钟的演讲就能够脱敏融怯。紧张不可能永久存在,它总会过去的。只要演讲的时间多持续几分钟,处于紧张状态中的你,不管虚构了什么危险的念头,它会最终消失,并不会总是集中在那里。所以忍一忍,紧张怯场终会消融。
换一个角度重新看待紧张怯场,就能够脱敏融怯。学生放寒假了,就意味着春节临近了;你感知到紧张带来的不适,就表示脱敏开始了,因为如果感知不到紧张,何谈开始。这不仅是一种心理的安慰,更是融怯的事实。只有先直接体验到紧张,才能真正从紧张中走出来。因此你可以自信地提醒自己:我离融怯的目标更近了。
降低演讲场景的复杂性,也可以脱敏融怯。陌生的环境会引起演讲者的紧张,陌生、未知的听众也会让演讲者紧张,甚至恐慌。为什么我们在食堂说话,可以侃侃而谈,而在电视台直播厅演讲就惨不忍睹呢?这就涉及了演讲场景的复杂性。
一般来讲,在少于20名听众的演讲中发言,或者有更多熟悉的听众(支持者)在场时分享,场景相对简单,环境压力较小。心理学家罗宾逊认为,恐惧生于无知与未知,熟悉的听众(支持者)和熟知内容就会保持脱敏的优势。针对小规模群体演讲,以及在熟人(支持者)众多的地方分享,都是为紧张脱敏练习建立中间步骤和缓冲的环节。如果经过练习,在中间环节能够很好地适应和过渡,我们便能更容易通过中间步骤,掌握紧张脱敏的主动权。
让紧张怯场脱敏,并不需要操控演讲现场的一切,更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地盘听我的”。我们既然不能完全控制演讲现场的情况,就要坦然接受这个事实,接纳那些自己不能完全控制的场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