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心:曾仕强说修己安人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致知

修身虽然以德行为先,但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正心、诚意。正心、诚意之前,最好先格物、致知,用求得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感情,使理智与感情平衡,这才是真正的修身。

按照《大学》所讲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者应该从“格物”开始,彻底把事物的道理研究清楚,达到真正有所认识,并非一知半解的地步,便是“致知”;所知既然透彻,则信之笃,执之固,同时既不欺人,亦不自欺,即已“诚意”;既然信之笃,执之固,则心无旁骛,志归于一,而无所偏倚,便能“正心”;心是身的主宰,心正则言行随之俱正,这样就叫作“修身”。以上五端,都是“成己”的功夫。管理者真正关爱追随者,必须切实从“成己”做起,因为“成己,仁也”,唯仁者爱人必以其道,才能使追随者亦有所成立。所以《中庸》说:“成物,知也。”管理者具备相当的智慧,才能逐步由“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以“成物”。

但是,这些“得之于外”的见识,必须有赖于“发之自内”的智能来加以判断和运用。“合内外之道”,才能够管理得恰到好处,获得“时措之宜”。

管理者要明辨是非,必须重视格物致知。《大学》里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就是说,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想要把知识推广到极点,就必须将每一件事的道理都拿来追根究底,找出真正的性理。因为我们人类的心灵具有认知的能力,而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运作的性理。只是我们对于事物的道理,并没有研究得十分透彻,所以我们的知识就不能达到无所不尽的地步。

管理的根本在于明辨是非。但是世间的是非,原本十分难明,必须下功夫去格物致知,就各种事物的道理,下一番穷根究底的钻研,务求形状、性质各方面都能够彻底了解,才能够养成慎断是非的习惯,培养判断是非的能力。天下万事万物,不可能逐一加以深究。但道理毕竟是相通的,只要用心专一,必能豁然贯通,真正有所了悟。那时候由通而专,再由专而通,便是抓住了物格而后知至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