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心:曾仕强说修己安人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安人的方法要随时空而改变

安人应因地因时而制宜

不忧不惧,并不是不闻不问、不思不虑,以使心内无所忧惧,因为这种不忧不惧(不去忧虑,也不恐惧)只能带来虚伪的安人,绝非真实的安人。不安的状况,就是可忧可惧的事实。丝毫不变,即漠然无动于衷的不忧不惧,只会使原来的不安继续滋长,甚至衍生其他的不安。不忧不惧,应该是排除了不安的情境,使员工无可忧无可惧,即“用不着忧,也用不着惧”。然而时间、空间的因素,会使得此时此地的无可忧无可惧变成可忧可惧,也可能使得原本深为忧惧的成为无可忧惧。时间、空间有所变动,事情的状况就会跟着有所改变。

所以安人的方法,必须随着时空的变迁,做适当的调整,即视所忧所惧的情况,而求制宜。

例如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平日偶有意见不合,只要彼此能够协调解决,相安无事,总经理就应该装作不知。切忌摆出法官姿态,让双方当面对质,以辨孰是孰非,这样便是制造不安。但是假装不知道,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还要暗中设法消除两部门相争的根源。此时务必充分顾虑有关人员的面子,以免引发其他的不安。能解决纷争却带来严重的后遗症,不过是以制造问题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唯有化问题于无形,才是合理的解决,因为它不致再度制造不安。至于非常时期,举凡生产、销售部门之间的争执,足以导致机构整体的不安的,总经理必须挺身而出,审慎处理,以求得团体的安。事实上,这就是管理上“例外原理”的应用。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人有智愚之分,而且又是“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这智愚之间,安的要求固属于一致,而安的程度与历程各有不同,必须采用各种适合的方法来求得其安。例如从事研究发展工作的人员,通常不愿意受上下班时间的束缚,这些人员也许深夜不归,或许迟到早退,如果强求一致,可能会引起不安。这时采用弹性上班时间,反而彼此相安,效果更佳。至于生产线上的员工,属于整体作业性质,假若不能行动划一,势必影响生产的进行,当然以同时聚散为宜。

对于品性良好、勤劳负责的员工,要加以鼓励和嘉勉,他才能安。对于偶尔犯错的人员,应该耐心了解其原因,让他获得补过的机会,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些老板常常会怀疑从未犯错的员工是典型的“混世主义者”。他们欢迎员工尽量犯错,从错误中获取经验,相对地肯定“错误成本”的必要性,也是促使员工敢于有所作为、有所尝试的一种安人的措施。不过孔子虽然勉励犯错的人要“过则勿惮改”,却也不免感叹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培养员工自我反省,仿效颜回“不贰过”的精神,无论对个人、对团体来说,都是迈向不忧不惧的最佳保证。至于少数死不认错的员工,应该先给予适当的规劝和辅导,如果他不能接受,可以发动同仁之间的影响力,即“舆论的制裁”,用孔子所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的态度,让他在“同侪压力”下知错悔改。假若再无效果,只好怀着“挥泪斩马谡”的心情,予以解雇。因为此君一日不离开,组织一日不得安宁,果真在这种条件下忍痛让员工走人,亦是安人的正确方法。

庄子说:“泉水干了,水里的鱼都困在陆地上,互相吐着涎沫湿润对方,倒不如大家在江湖里不互相照顾的好。”我们不如这样想:困在陆地上的鱼,必须互相照顾,哪怕是吐着涎沫湿润对方,也比互相不理睬,一味等死的好;但是鱼在江湖之中,彼此都有足够的水,当然可以尽情玩耍,这时如果再要吐涎沫给其他的鱼,反倒惹得对方讨厌。有时如此,有时却有不同的想法,因时制宜,这就是安人的变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