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1章 枭雄末路

当朱元璋的调令送抵庐州城外时,徐达和常遇春两人大喜过望。他们都反对朱元璋出兵攻打庐州,通过这两个月的攻坚,愈发证明了他们的正确,这庐州实在是太难打了。

“听说文正被陈友谅围攻了好几个月,真是憋屈!吴国公这撤兵的命令下得太晚了,早就该把我们调回去,好好收拾陈友谅那个混球。”徐达和常遇春一边准备撤兵,一边聊天,全然没有注意到旁边传令使者的表情,那从嘴角流露出的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

当徐达和常遇春抵达安庆后,发现朱元璋早已在这里等候他们,两人办理过军队交接之后,立刻前来拜见朱元璋,聆听最新的训示。

朱元璋集团的核心骨干都是跟陈友谅打过交道的人,他们自然都知道这个人的强项和弱点是什么,所以当朱元璋询问战术思路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一个字:“拖”。意思很简单,不要去玩什么速战速决,那是陈友谅最喜欢的节奏。咱们就是想办法把节奏拖慢,并辅以攻心策略,时间一长,陈友谅的军队就会慌乱,然后看准时机一击制胜。

朱元璋点了点头,肯定了众将的看法,但他随即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陈友谅采用围点打援的策略,仍将主要攻击目标放在洪都,我们该怎么办?”徐达想了想,回答道:“此役由大帅亲率大军前往,依照陈友谅的性格,他必然会将攻击重心转移至大帅身上,洪都之围自解。”

朱元璋听了之后未置可否,只是点了点头:“也罢,这三个月里文正和邓愈都辛苦了,现在就让我来替他们吸引一波火力吧,大家各归各位,明晨进军,目标洪都!”

众将听令散去,唯独李善长坐在原位久久未起身,不知在想些什么。决战在即,一切细枝末节的烦恼都要暂时抛去,谁都知道这是陈友谅和朱元璋之间的最后一战。如果陈友谅获胜,朱元璋则将损失江西境内的所有地盘,以及辛辛苦苦攒出来的水师部队,陈友谅随时可以顺流而下威胁应天府,而张士诚和方国珍也会“如约”前来落井下石。如果朱元璋获胜,陈友谅的军队则将受到重创,他只能退回武昌固守孤城,战战兢兢地等待朱元璋的发落,甚至还要担心明玉珍可能到来的袭扰。

正因为胜负过于重要,所以此战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不容有失的。当陈友谅得知朱元璋居然敢率领舰队与自己决战的消息时,立刻大喜过望。在陈友谅看来,朱元璋从来都没有在战场上真正击败过自己,反而总喜欢搞一些合纵连横的鬼把戏,要不就是派人算计自己。朱元璋越是这样玩,就越是说明他没有战胜自己的底气。现在自己亲率水陆大军六十万拦住去路,朱元璋的一切鬼把戏和奸计都将失去发挥的余地。要么灭掉自己的六十万大军,要么被自己的六十万大军所灭,就这么简单。

尽管陈友谅认为朱元璋不是自己的对手,但他毕竟在朱元璋手里吃过数次亏,心中还是有几分忌惮,于是他在七月二十日解除了对洪都的围困,水军顺赣江驶入鄱阳湖,等待着朱元璋的到来。

朱元璋于七月初六离开应天府,在安庆稍事休息后,于七月十七日抵达湖口(今江西九江湖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和空间节点。朱元璋抵达湖口后,派出了两支部队分别扼守在泾江口和南湖嘴,又传令信州守将守住武阳渡。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两步闲棋,实际上这是朱元璋为陈友谅预备的后手,在下文中我会详细说明。

七月二十日夜,朱元璋大军抵达饶州治所鄱阳县。一夜休整过后,朱元璋与陈友谅于七月二十一日正式交锋,战场是鄱阳湖中的康郎山。之所以没有直接水战,是因为朱元璋发现双方船只的数量和体量都有巨大差距,摆开阵势对打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利用自己船小灵活的优势,率先占据了康郎山,并在山上修筑了简易城防,陈友谅的船只经过,就要受到康郎山上的宋军(朱元璋部队)攻击。

陈友谅早就憋着劲要收拾朱元璋,却发现姓朱的又开始玩鬼门道了。弃船登山是什么操作?于是他命令手下在康郎山登陆,消灭掉山上这股敌军。

最初,朱元璋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可汉军毕竟人多势众,他们逐渐逆转了劣势。宋军且战且退,在几天后全面退出了康郎山。

拿下康郎山之后,陈友谅整个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觉得自己总算从朱元璋手里讨到了一点便宜,于是命令军士连夜在康郎山上修筑防御工事,等着朱元璋前来送死。

康郎山失守之后,朱元璋也曾硬着头皮与陈友谅打过几次水战,结果无一例外地全部惨败。据史书记载,汉军士兵曾数次登上朱元璋的战船,然后又被朱元璋的护卫赶下水去喂鱼。

双方就这样打了几天水战,朱元璋损失惨重,陈友谅也有一定损失,但总体来看陈友谅还是占便宜的。这段时间大概是陈友谅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每当手下将军们争相汇报功劳时,陈友谅并没有嫌弃他们吵闹,反而觉得这才是人间至真至美的仙乐。此时他心中肯定在想:朱元璋,你给我等着,要不了几天我就能送你上路了。

朱元璋一看水战损失惨重,于是又选了一些湖中山(如石钟山、鞋山和南山等)作为主战场所,战斗过程也和康郎山守卫战差不多:宋军最初占优,随后优势逐渐缩小,几天后退出该防区。

此时的战场情形有点像“打地鼠”游戏。陈友谅拿个锤子,专等那只名为朱元璋的老鼠冒头,只要他一冒头,陈友谅的锤子立刻落下,把朱元璋打个眼冒金星。朱元璋休整一下再次冒头,又被打个眼冒金星……这憋屈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按说,此时的陈友谅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上风,朱元璋束手就擒只是时间问题。可陈友谅打着打着,却发现朱元璋的战船越来越少。最初他以为都被自己打没了,后来才发现朱元璋正指挥军队逐步撤出鄱阳湖。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陈友谅的第一反应是朱元璋要逃,立刻就想追过去拦截。可当陈友谅回过身观察自己的大部队时,却突然傻眼了。鄱阳湖面积巨大,有许许多多的湖中山星罗棋布,最初是朱元璋不断占据湖中山打防守战,后来陈友谅被朱元璋搞烦了,每遇到一个湖中山都会先派一部分士兵将此山占领,避免再被朱元璋利用。就这样,陈友谅原本阵型齐整的舰队被这些湖中山尽数分割,看起来就像一群又一群占据水泊梁山的贼寇。

陈友谅仍带着自己的本部舰队,但他吃过朱元璋好几次亏,害怕中埋伏,所以只能传令各部弃守湖中山,以自己为中心开始集结,准备大举追杀朱元璋。可等他把舰队聚拢之后,却发现自己已经被困在了鄱阳湖中。朱元璋提前布置的闲棋起了作用,泾江口和南湖嘴就像螃蟹的钳子一样,陈友谅的舰队尝试了几次突围,却根本冲不过去,再加上陈友谅所部多为巨舰,本就适合在鄱阳湖这样的开阔场所发挥威力,而朱元璋所把守的咽喉要隘均为地势狭窄之处,巨舰想要通过首先就得被扒层皮。

陈友谅急了,他突然醒悟过来:朱元璋之前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诱敌深入,引得自己把兵力分散在各个湖中山上,重新集结耗费了不少时间,给了朱元璋从容布置第二道防线的机会。

陈友谅在鄱阳湖里急得团团转,朱元璋这边也没闲着,他分兵给徐达和常遇春,命令他们以最快速度拿下兴国(今江西赣州兴国县)和蕲州(今湖北黄冈蕲春县),断掉陈友谅逃回武昌整兵再战的念想。朱文正在洪都待命,信州部队守住武阳渡,也断绝了陈友谅从南部脱身的可能。

这里我顺便说一句,经考证,在鄱阳湖之战中并没有火烧陈友谅战船这个环节,只有零零散散的几次小型火攻,不成规模,《明史》火烧战船的内容与《明太祖实录》相冲突,故以实录为准。想来也是,如果朱元璋真能把陈友谅的战船烧个七七八八,恐怕就没有后续的这一系列操作了。

前有要隘,后无退路,陈友谅空有数十万大军,却被困在鄱阳湖上左右打转,这与他速战速决的作战方式不符,然而更令他担忧的还是粮草问题。数十万大军每日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再不想办法突围,最后只能被困死在鄱阳湖上。

陈友谅难受,朱元璋其实也不好受。从表面上看,朱元璋左右落子,尽是一派轻松写意的风采,可自家人知自家事,陈友谅一旦被逼得豁出命去突围,自己布置的几道关卡根本挡不住。此时的朱元璋也只能祈祷陈友谅的反应能够慢一点,再等几天,他的军中说不定就要开始乱了。

或许是老天爷听到了朱元璋的祈祷,所以决定帮朱元璋一把。陈友谅本打算从南湖嘴突围,却发现各舰船将官对自己的命令阳奉阴违,显然是因为自己此前没有过硬的军功,现在又在与朱元璋较量的过程中落入下风,已经得不到他们的信任了。

此时摆在陈友谅面前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赶紧想办法说服这帮阳奉阴违的属下,或者直接干掉他们,换听话的人上来;第二条路是抛下他们,自己率领本部舰船从南湖嘴突围,留他们在鄱阳湖中吸引朱元璋的注意力。

陈友谅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八月二十六日夜,陈友谅趁着夜色从南湖嘴突围,一行十分顺利,眼看就要突破朱元璋的包围圈回到武昌了。可当陈友谅来到湖口时,却在这里遭到了俞通海的伏击。眼看从南湖嘴突围已不可能,陈友谅立刻改道泾江,却又再次遭到傅友德的伏击。在这样一个无比纷乱的环境中,陈友谅身中数箭而亡。

陈友谅的亲信大将张定边眼看事不可为,只得带着陈友谅的次子陈理改乘小船,趁乱逃脱包围圈回到武昌。朱元璋几乎没有停顿,只留下李善长收拾残局,自己则亲率大军直扑武昌,意在彻底消灭陈友谅集团。陈理在武昌城内坚守了九个月,最后还是因“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而陷入绝境,只得开城投降,汉国灭亡,国祚仅五年。

关于陈友谅的处境和困境,我已经在前文中经陆陆续续地讲了不少,这里最后再做一个总结。当后人提及陈友谅时,总会说一个渔家少年通过权谋和诈术,短暂地站在了时代的巅峰,却在真龙朱元璋面前被撕得粉碎。这种论述虽然有一些玄学的味道,却也非常有道理。人人生来都不平等,这也注定了他们在未来道路上的选择会不一样。陈友谅入局的时间太晚,使得他必须走上一条旁人没有走过的路,而这条路又是如此崎岖不平。当我们回顾陈友谅这一生时会发现,他虽然先天不足,却始终有转型的机会,可他全部都放弃了。

如果他没有杀赵普胜,如果他没有杀徐寿辉,如果他专心对付欧普祥,如果他能在龙湾之战坚持到张士诚出兵,如果他运气好攻破了洪都……我们真的很难说,陈友谅所面对的都是必败之局。但历史没有如果,陈友谅最终还是败给了更出色的朱元璋,就好像曾经叱咤风云的徐寿辉被陈友谅轻松除掉一样,这就叫造化弄人。

最后说一句,陈友谅究竟是不是被朱元璋的军队射死,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陈友谅被射死”是降卒说的,朱元璋并未追问。可如果史学界某天有了新发现,表明陈友谅死于内讧,我也不会感到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