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脉学传心录:从入门到应诊的中医通关之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边学边悟

熊广华

听完师兄对脉性的解读和总结,始才发觉脉性的重要性。确实,老师脉法的核心是郁脉和脉势,这是重视气机,从人体大的趋势——气之升降出入来把握,这是大方向,固然重要,但有时临证体会,仅有郁脉及脉势还不够精准和全面,因为对于表里寒热虚实及病理产物的定性缺乏衡量标准,而这时二十八脉的提炼——脉性,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脉性能帮助快速判断病势的开阖、正气的强弱及病理产物邪气的性质,将脉性与郁脉、脉势结合起来,始得老师脉诊全貌,用药才更精准。

诚如培杰师兄所言,老师脉法核心——郁脉、脉势,它是一个方便法门,因为你直接学二十八脉,初学者可能学懵了,临床上也是手忙脚乱,一片茫然。我刚开始学脉时也有这种体会,茫然不足所措,等接触老师的郁脉、脉势后,才渐渐找到一些感觉。再等到自己真正弄懂郁脉、脉势,接触临床多了,心里就一直有一个疑惑,老师的脉与传统二十八脉的区别在哪,如何结合?听了这堂课对脉性的解读,我始才豁然开悟,喜悦之心难以言说。师兄对脉性的讲解,是对传统二十八脉的提炼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帮我们分析了脉性形成的机制,细说各种脉性的指下感觉,并始终与老师临证方药及《伤寒论》中相应脉象结合起来,有理有据,形象生动,特别实用,给师兄点赞,向老师致敬!

听完这堂课,我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那就是“不要死在脉象下,一定要活在脉理中”。正如师兄对每一种脉性形成机制的解读,这种方法对学好二十八脉很重要,不明脉理,不探寻某种脉象脉性内在形成机制,而只一味去追寻二十八脉的指下感觉,如舍本而逐末。相反,若首先掌握了脉理,知道如何去分析脉象,再到临床上多体会某种具体脉象的指下感觉,多练练手感,于脉道不远矣!

丁根立

通过浮、沉、迟、数、滑五脉的学习,拓展了我对五脉的认识。把病机放在一起讲,突然间感觉自己的理论也在不断地上升,正在从一的阶段往二的阶段提升。最近只想升降出入、左右上下互比了,感觉都忘了最原始的东西。

今天的感悟:脉率有徐疾之分。疾者儿童为吉。病脉之疾,可因邪气逼迫,气血奔涌而脉疾,亦可因正气虚衰,气血慌张,奋力鼓搏以自救,致脉亦疾。脉徐者,可因正气为邪气所缚,不得畅达而徐行,亦可因正气虚衰无力畅达而徐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天积累一点点,成功即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