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名师讲稿精要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附:时空配五行

为什么要重点谈一下时空与五行相配属的问题呢?因为只有弄懂了这个问题,才能明白中医五行体系构建的原理。希望讲解对大家能有所启发。先说五时配五行。

时指的是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空指的是东、南、中、西、北五个空间方位。

冬夏季气候相反,一寒一热,与水火相似,自然就形成了冬属水、夏属火的配属关系。春秋季的寒热并非冬夏定义绝对,而为气候由寒转暖和由暖转寒的过程。木类的特性是升发、生长、舒畅和条达,而金类的特性是收敛、肃杀、清静,如此即可理解为春属木、秋属金的配属关系。

什么是长夏?稍后再说。接下来,五方与五行又是如何配属的呢?这当中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也就是东、南、中、西、北五方与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的相配。

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认知,奉行的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和中知人事”。古人观测天象的时间一般是在晚上的7点到11点左右,或者固定在黄昏。在长期的观察中,人们发现,某些恒星(比如说终年可见的北斗星)在天空中出现的不同时间、不同方位以及不同形态,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北斗星由七颗亮星组成,形似斗勺,很容易辨认。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使生活在北半球的祖先们,在傍晚仰望星空时,很容易观察到北斗七星的周年视运动和周日视运动。

什么是周年视运动和周日视运动呢?可以形象一点来说明:A绕着定点B做顺时针圆周运动,从定点B看上去,A的运行轨迹是一个圆。如果以A为参照,则定点B的运动特征与A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B的运动轨迹也是个圆,运动方向也是顺时针。但是,A绕B的运动是一种真运动,而B绕A的运动则是一种视运动,是A绕B运动的一种直观反映。就地球和太阳而言,地球绕太阳做椭圆转动(也就是地球的公转),但是作为地球上的观测者,感受到的只是太阳在绕地球做椭圆运动,即为所谓的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由于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也就是地球的自转),造成了太阳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晚上又从西方落下的自然现象。但这种现象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人的视觉效果,又称为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众所周知,地球的公转造就了四季的变换,地球的自转则导致了昼夜的更替。季节的轮替并不取决于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但古人是通过黄昏时观测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季节变换的,也就是说,古人是将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作为观察天象的参照物。

《鹖冠子》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即为北斗七星的周年视运动。由于地球的自转,北斗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做圆周运动,即为北斗星的周日视运动。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在黄昏时分指向东方时,地面上出现的是春季;指向南方时,出现的是夏季;指向西方时,出现的是秋季;指向北方时,出现的是冬季,即为东、南、西、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季相配的基本原理,由此,四方与五行有了配属。

那么方位“中”对应什么呢?就五行而言,只能是土;就季节而言,只能是长夏。那么原理又是什么呢?先弄清楚什么是“长夏”。

前面讲了四季和五行,古人为了完成五行配五季,于是就想出用“季夏”来弥补,这样,春夏秋冬加上“季夏”,就达到了五五相配。《春秋繁露》一书中记载道:“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长夏”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是由“季夏”一词演变而来的。对“长夏”有两种解释:①长夏是指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按照太阳高度计算,即7月7日至8月6日,为夏秋之交,这是历法中的概念。②长夏是指春、夏、秋、冬换季的最后18天,即为中医学中的概念。从春到夏,由夏到秋,从秋到冬,再由冬到春,每一季节的转换都必须有一个平稳过渡期,这个平稳过渡期就是在四季的最后18天。在这18天中,自然界中气的升降、收放均处于动态的平衡中,非常符合五行中土的平稳敦厚的特性,所以长夏属土。

在这18天中,自然界中气的平稳运动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土旺四季”。古人一直将五行中的“土”和五方中的“中央”,视为尊贵,如此两者自然联系到了一起。至此,五时、五方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最终被确立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