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有智者更能启发智慧
智者可以引发人的生命觉醒。
人的行为由思想决定。一旦人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就有可能获得新生。我们所说的生命觉醒,指的就是思想上的觉醒。
“大锤理论”是我初中时类比总结的一个简单教育原理,对理解生命觉醒机制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大锤理论”远不止是一种理论。
我在读初中时,有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到学校附近的铁路上打石子,就是要把大石头打碎成铺在铁轨下的那类小石子。
第一天劳动时很多同学带来的工具不合适,有些锤子或斧头都太小,根本无法把大石头打碎。第二天大部分同学都拿来了合适的工具—大小比较合适的锤子,于是第二天的劳动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这让我得到一个启示:教育人与打石子类似,要打碎坚硬的大石头,你需要一个更坚硬、更有力的工具。一个老师要启发学生的心智,也必须要有工具,这个工具不是锤子,而是知识、思想、智慧。他的智慧越强大,他的教育就会越得心应手,教育效果越显著。当一个老师的智慧足够强大时,他的教育甚至可以达到“石破天惊”的效果。
如前文介绍,为何一个孩子经过短短三个小时的指导就能发生转变?为何他学习和生活圈子里的其他人,包括他的父母、老师、同学等在与他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却没有促使他产生转变?
这个男孩的事例很有代表性,简要解析如下:
如果父母能够成为孩子优秀的人生导师,能自己教育培养好孩子,那是最理想的状态。但事实上,很多父母连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都未必能安排好,自然无法在思想和行为上成为孩子的导师和榜样,无法有效教育、培养孩子。这是一个现实。
即使父母有较高的思想水平,但由于“审美疲劳”和亲情关系的影响,父母在行使育子职能时,他们的教育能力受到了削弱。古语说:“仆役眼中无英雄。”意指人与人朝夕相处之后,美感下降,权威崇拜等降低。即使父母是真正的专家,他们也很可能在孩子心中缺乏“专家形象”。但是,教育的特殊性又要求受教者对施教者有某种特殊的信念(这种信念是由权威性、信任度、虔敬心等形成的),一旦这种信念不足,教育的效果就会衰减,甚至大大降低。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家长说给孩子听,孩子可能不听从,但从学校老师口中说出来,孩子可能就听从了。
不良习俗影响。中国人爱面子,但过分讲面子就失去了率真和真诚。失去了率真和真诚,就不能直率地对他人(包括亲朋、同学)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因此,虽然每个人都有很多亲朋、同学,但能够直率指出别人问题的人少之又少。
根本点在于,要改造一个人的思想,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思想。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要想打碎一个东西,你使用的工具要比这个东西更坚硬;要想实施成功的教育,你必须拥有比被教育者更强大的心智。心智越强大,教育越有效,越有可能产生奇迹。
生命觉醒是一个非常重大而深奥的话题,佛教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启迪。
比如,佛教认为“佛是觉悟的人”。成佛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觉悟(证悟)实现的。
但如何觉悟?要靠系统的修行。禅宗讲顿悟,这种顿悟与我说的生命觉醒有类似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中,非常强调上师的作用,他们认为,弟子的觉悟,需要上师“加持”。这与我倡导的人生导师式育人有某些相似。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都可以觉悟(觉醒),但有导师的启迪帮助,可以更好地实现目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的成功需要心智的成熟。但成熟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产生了人的局限性,局限性使人迷茫和犯错,而克服局限性的方法,就是借助一个更伟大的思想—往往这个伟大思想的来源就是人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