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母华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双生祥瑞

第一节:双生破晓

在那老早以前的远古时代,华胥刚生下伏羲和女娲这俩宝贝疙瘩,把他俩紧紧抱在怀里,眼神里满满的都是慈爱,透着一股谁也压不垮的坚毅劲儿。她心里透亮得很,打这俩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自己往后的日子、氏族的前途,可就全变样喽。在族人们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簇拥下,华胥正式接了首领的大位,成了华胥氏族当家掌舵的人。

刚开头那阵儿,日子过得可真不省心呐!大冬天的,那寒风呼呼地刮,冻得人直打哆嗦,还一个劲儿地折腾。族里存下的食物本来就没多少,眼瞅着一天比一天少,那些个小娃娃饿得“嗷嗷”直哭,嗓子都快哭哑了;还有上了岁数、身子骨弱的族人,也眼巴巴地盼着春天赶紧来,暖和暖和,好让肚子不再挨饿。华胥可没被这点难处给吓倒,每天都带着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姑娘们,出去打猎、采果子。她对周边的山林熟悉得就跟看自个儿手心的纹路一样,哪怕冰天雪地,也总能想法子从里头扒拉出点吃的,给大伙添点生机,不至于让大伙饿着肚子。

有一天,伏羲哭得止不住,小脸蛋憋得通红,华胥心疼坏了,轻轻拍着他,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哄着。女娲在旁边,眼睛睁得溜圆,跟个机灵的小豆子似的,好像也知道哥哥不舒坦,小手紧紧揪着伏羲的衣角,小脸皱巴巴的,跟着一块儿着急。华胥瞅着这俩孩子,脑子里头突然像闪过一道光,之前巨石图腾上那些弯弯绕绕、神秘兮兮的线一下子蹦了出来,心里就琢磨,这世上的东西啊,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是能摸清这里头的门道,氏族往后过日子说不定就能顺顺当当的。

打这起,华胥就开始留了心眼儿,留意起自然里的那些小事儿。她发现,月亮圆溜溜、明晃晃的时候,山林里的野兽就跟商量好似的,不咋出来晃悠了,可有些植物的汁水,这时候却鼓得饱饱的,采回来存着,又解渴又能治伤,用处大着呢;还有一回,她瞅见风向变的时候,猎物搬家的路好像也跟着变,顺着风去找,常常能撞见成群的野鹿、野兔,一逮一个准儿。

在华胥手把手、心贴心地教导下,伏羲和女娲长得跟小春笋似的,蹭蹭快。伏羲打小就对天上地下这些事儿着迷,老是一个人坐在营地外头,仰着脑袋看星星,一坐就是大半天,小脑袋里全是对宇宙的好奇。星星一闪一闪的,跟眨巴眼睛逗他玩似的;月亮时圆时缺,跟变魔术似的,在他眼里,这些都跟神秘的密码似的,就等着他去解开呢。

女娲呢,手特别巧,对编东西、做陶艺这些活儿情有独钟。她手指头细细的,跟嫩笋尖儿似的,把藤条编得精巧得很,编成的容器好看又实用,族里人都喜欢;黏土到了她手里,捏巴捏巴,就成了各式各样的器具,要啥样有啥样。闲下来的时候,她就像个孩子王,带着族里的小孩子,用五彩的石子在地上摆出各种花样,讲着从华胥那儿听来的老故事,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

慢慢长大些,伏羲那股子想探知世界真相的劲儿更足了,就跟心里头有团火,越烧越旺。有一回,他瞒着华胥,偷偷摸摸地往山林更里头钻。里头有座山,又陡又峭,跟个巨人似的立在那儿,传说爬到山顶,能把世间万物看得清清楚楚,还能知晓老天爷的玄机。伏羲沿着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山路往上爬,寒风跟刀子似的割脸,手脚冻得没知觉了,可他心里那团火,烧得旺旺的,压根就没灭过。

好不容易登顶了,伏羲放眼一瞧,哎呀妈呀,山川、河流、森林、原野,啥都收在眼里了,那景色壮观得,他心里一下子敞亮了,好像得到了天地的指点。下山的时候,他冷不丁发现一种从没见过的植物,果子长得圆滚滚的,跟小灯笼似的,咬一口,酸甜酸甜的,汁水还多,吃下去浑身都是劲儿。伏羲乐得不行,跟捡着大宝贝似的,揣着果子拼命往营地跑,急着跟族人分享这份高兴事儿。

这时候,女娲也没闲着。她在河边偶然瞧见,软乎乎的黏土掺上特定的草料,来回捶打、捏成样子,再烧一烧,做出来的陶器又结实又耐用,还不渗水。这手艺一革新,氏族里存东西、做饭的家伙事儿立马升级了,食物能存得更久,日子过得越来越方便。

华胥瞧着孩子们出息了,心里满是欣慰,跟喝了蜜似的甜。她觉着,是时候让伏羲和女娲多挑点担子了。在一次氏族大会上,华胥当着大伙的面儿宣布,伏羲管天文历法、打猎的策略这些关乎氏族命根子的事儿;女娲负责手工活儿、编衣裳,还有教小孩子,好把氏族的文化、过日子的本事传下去。

伏羲也真争气,靠着这些年瞅星星、看月亮攒下的经验,画出了简单的星图,依着这个,弄出了准头挺高的历法,告诉族人啥时候撒种、啥时候收割,出去打猎挑啥样的月亮最好,生产效率蹭蹭往上涨。他还把打猎的工具改得更好使了,发明了一种带倒钩的长矛,扎进猎物身体,就别想挣脱,打猎的成功率高了一大截。

女娲这边呢,组织族里的妇女们弄了个手工工坊,把编东西、做陶艺这些手艺仔仔细细教给大家,氏族的产品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富裕。她还挺有创意,用兽骨、贝壳做出漂亮的饰品,拿来装点衣裳,或者跟别的氏族换东西,不光让日子多了些趣味,还跟周边氏族走动得更勤了。

可安稳日子没过多久,麻烦就像跟屁虫似的来了。周边有些氏族,瞅见华胥氏族一天比一天兴旺,心里就不平衡了,开始动歪脑筋。其中,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最是凶悍。他们时不时派一小撮人,来骚扰华胥氏族的边界,抢粮食、牵牲口,还掳走妇女儿童,就想把华胥氏族整垮,自己好独占好处。

伏羲和女娲哪能眼睁睁看着,俩人并肩站出来,跟两座大山似的。伏羲心里明白,光靠打,只能管一时,得用脑子,才能保氏族长久太平。他偷偷观察蚩尤部落的动静,发现他们每次来捣乱,都挑月圆的晚上,趁着黑灯瞎火,以为没人能发现。

伏羲心里有了主意,在部落周围挖了好些陷阱。他指挥族人挖又深又大的坑,底下插上尖尖的木桩,上头用树枝、树叶盖得严严实实,跟没动过似的。还安排了一批身手好的勇士,藏在暗处,拿着新做的强弩,就等敌人上钩。

到了月圆那天,蚩尤的人果然来了。他们大摇大摆地往华胥氏族营地走,啥都不知道,一头就扎进陷阱里。就听“咔嚓”几声,前面的士兵掉进坑里,被木桩扎得嗷嗷叫。紧接着,藏着的勇士们弩箭跟下雨似的射出去,黑灯瞎火里,箭多得像蝗虫,蚩尤的人立马乱成一锅粥。

女娲也没闲着,带着妇女儿童在营地里头又喊又叫,烧起大火堆,把兽皮鼓敲得震天响,声势浩大得很。敌人本来就慌了神,被这一嗓子、一鼓声吓得,魂儿都快没了,还以为华胥氏族有神仙帮忙呢,扔了家伙事儿,狼狈逃窜。

这一仗打完,华胥氏族的名声传开了,威风得很。周边一些本来摇摆不定的氏族,都拖家带口来归附,求着给庇护,要一起合作。华胥氏族的地盘越来越大,慢慢成了这片土地上的主心骨。

华胥可没被这点胜利冲昏头脑,她心里清楚,看着兴旺,隐患也不少。氏族人口越来越多,东西咋分、内部闹矛盾这些事儿,都冒出来了。为了解决这些,华胥把伏羲、女娲还有族里的老头老太太们叫到一块儿商量。

伏羲提了个主意,说要按各家的人口、干活出的力这些,定个公平合理的分东西法子,保证每个族人都能有口吃的、有地儿住、有工具用。女娲接着说,得加强氏族里的教育,多讲讲故事、唱唱歌谣,让族人记着团结有多重要,培养大家的集体荣誉感。

华胥觉着孩子们说得在理,就在氏族里推行了这些改革。慢慢的,内部矛盾少了,族人更抱团了,朝着同一个目标,劲头十足地往前奔。

日子过得飞快,伏羲和女娲长成大人了。他们不光各自本事大,互相之间的默契,更是没人能比。伏羲在天文历法上有新发现,女娲就能从中得着灵感,做出跟这搭得上的艺术品、实用的器具;女娲把手工活儿改得更好了,也给伏羲搞发明创造帮了大忙,让他能接着探索不知道的事儿。

有一天,阳光明晃晃的,华胥把伏羲和女娲叫到跟前,眼里满是期望,说:“孩子们,你们打小就有能耐,现在更是给氏族立了大功。我年纪大了,没力气再领着氏族往前走,往后,这华胥氏族就交给你们俩一起管了。记住,只要团结,就能守住咱们的家,要让血脉一直传下去。”

伏羲和女娲“扑通”一声跪下,给华胥磕了头,接过这沉甸甸的担子。他们手拉手站在氏族营地中间,看着周围忙忙碌碌、过得幸福的族人,心里满是豪情壮志。

打这以后,伏羲和女娲一块儿使劲儿,把华胥氏族带到了新高度。他们带着族人开荒种地、修水利,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还和周边好相处的氏族互相帮衬,做生意,引进了好多先进的技术、不一样的庄稼品种。

在文化上,伏羲把文字体系弄得更完善了,氏族里传知识更准、更快了;女娲组织编了大型歌舞剧,用艺术的形式把氏族的历史、传说、过日子的事儿演出来,把族人的心聚得更紧了。

多年以后,华胥氏族的后人回想起这段历史,心里满是感慨。伏羲和女娲这双生传奇,就跟破晓的光似的,穿透寒冬的黑,照亮了氏族往前走的路,开启了一个亮堂堂的时代。他们的名字,也跟天上亮晶晶的星星一样,永远刻在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里,被后世子孙念叨、敬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朝着光明和希望,一股脑儿地往前冲。

第二节:文明曙光

时间过得慢悠悠的,就跟那山间的小溪水似的,不急不缓。华胥氏族在伏羲和女娲的带领下,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大明珠,在远古大地上越来越耀眼,那光芒都能照老远老远。他们弄出的这一片繁荣,不光让本族的人过上好日子,还像往平静的湖水里扔了块大石头,泛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对周边好多氏族都影响深远。

随着氏族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原来的营地就显得有点挤了,跟个小盒子装了太多东西似的。伏羲和女娲一合计,决定带着族人去找个更宽敞、更肥沃的地儿,开启新篇章。他们领着一群身强力壮的勇士,踏上了漫漫长路,翻山越岭,过河渡江,一路找啊找,那劲头就跟寻找宝藏似的。

有一天,他们来到一片大得没边的平原。这儿的土地肥得流油,捧一把土都能攥出油来;河流纵横交错,跟大地的血脉似的;气候也温和宜人,不冷不热,刚刚好。就好像大自然特意给他们准备的大礼。伏羲眼睛亮得跟星星似的,指着平原说:“看呐,这就是咱们盼了好久的新家,在这儿,咱们氏族准能创造更牛的时代!”大伙一听,高兴得欢呼雀跃,都为这新发现激动不已。

说干就干,他们立马动手规划新营地的建设。伏羲凭着对天文地理的精通,照着山川的走势、河流的流向,把营地的布局给定好了,既方便防外敌,又利于搞生产、过日子。女娲充分发挥她的组织才能,指挥妇女们和年轻小伙儿一起搭房子、挖水井,烧各种各样实用的陶器。

在建营地的时候,伏羲也没闲着,还在琢磨知识呢。他常常一个人跑到河边,盯着潺潺流淌的河水,寻思水流和世上万物有什么联系。时间一长,他从水流循环往复、滋养万物这点上,悟出了阴阳五行的初步道理。他觉着,世上的东西都能分成阴阳两面,相互对着干,又相互靠着对方活,就像白天和黑夜、冷和热一样。而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是构成万物的基本东西,它们相生相克,维持着世界的平衡。

伏羲迫不及待地把这些感悟跟女娲分享,女娲聪明得很,一听就明白了。她灵机一动,想到可以用阴阳五行的想法,把他们做的艺术品、文化表达变得更丰富。于是,在她的带领下,族人们开始在陶器上画精美的阴阳图案,用五彩丝线编出带着五行元素的饰品,这些东西又好看又有内涵,成了华胥氏族独一无二的标志。

与此同时,女娲在教育小孩子方面也有了新法子。她发现,讲故事、唱歌谣能把知识和道理传得更生动、更形象。于是,她精心编了一系列关于华胥氏族咋来的、伏羲女娲有什么功绩、自然万物是怎么回事儿的故事,还配上欢快的歌谣,每天在营地里传唱。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习、成长,对本族的历史文化了解得更深了,也懂得敬畏大自然了。

可新家园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虽说土地肥沃,天灾却时不时来捣乱。有一回,一场大水突如其来,汹涌的波涛跟猛兽似的冲向营地,冲毁了好多房子,淹没了大片农田,好多族人被迫离开家,四处流浪。伏羲和女娲急得火烧眉毛,可他俩没慌神儿。伏羲迅速组织青壮年男子,组成抢险队,用沙袋、土石垒堤坝,想挡住洪水;女娲带着妇女儿童,把重要的物资、粮食搬到高处,安抚大家的情绪。

在和洪水搏斗的这些日子里,伏羲发现,光靠人堆起来的堤坝,根本顶不住洪水长时间冲。他绞尽脑汁,想起以前观察过的山川走势和水流规律,突然有了主意,指挥族人在营地周围挖沟渠,把洪水引到附近的河流湖泊里,给洪水找个出口。折腾了几天,洪水终于退了,华胥氏族算是熬过了这场危机。

经过这场大水,伏羲更知道水利工程对氏族生存发展有多重要了。他开始一门心思研究水利知识,带着族人修了一系列灌溉渠道和排水系统,不光能有效防洪,还让农田能喝饱水,粮食产量又往上蹿了。

随着日子慢慢安稳下来,华胥氏族的文化艺术也迎来了大繁荣。伏羲有感于天地间的电闪雷鸣、风云变幻这些自然现象,创造出了最开始的八卦。这八卦用简单又神秘的符号,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成为了华胥氏族预测吉凶、看透世事的智慧结晶。女娲则在舞蹈与音乐上花了更多心思,她把族人日常劳动、和自然抗争的事儿编成舞蹈动作,创作出一场场气势磅礴的大型歌舞。每到晚上,篝火熊熊燃烧,族人们围坐在一起,欣赏精彩的大型歌舞表演,感受着氏族的团结和力量,心里满是自豪和温暖。

在对外交往方面,华胥氏族也厉害得很,影响力老大了。周边一些弱小的氏族,见识了华胥氏族的繁荣昌盛、先进技术和深厚文化后,都慕名而来,有的请求加入华胥氏族,有的希望和他们友好合作。伏羲和女娲很高兴地接纳了他们,秉持着包容、互助的精神,把本族的知识、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这些氏族,帮他们提高生活水平,一起发展进步。

在一次盛大的部落联盟大会上,伏羲作为华胥氏族的代表,向各氏族首领展示了他们的最新发明——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做的简单机械,能轻轻松松搬重物,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这玩意儿一亮相,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纷纷向伏羲请教怎么做。伏羲耐心解答,一点儿都不藏私,赢得了各氏族的敬重与赞誉。

女娲也不示弱,她带来了华胥氏族精心制作的各类手工艺品,五彩斑斓的陶器、精美绝伦的编织饰品、栩栩如生的骨雕作品等,让其他氏族大开眼界。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展示了华胥氏族的高超技艺,更传递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这次大会,华胥氏族与周边氏族的召之即来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愈发频繁,一个以华胥氏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

然而,就在华胥氏族迈向更高峰的时候,一场新的危机悄悄降临了。远方一个强大的部落——有熊氏,听说了华胥氏族的威名和富饶,心里起了觊觎之心。他们偷偷集结兵力,准备向华胥氏族发动突然袭击,想一口吞并这个繁荣的氏族,独占这片肥沃的土地。

有熊氏部落的首领名叫轩辕,他勇猛善战,足智多谋,在部落中威望极高。他深知华胥氏族的强大,所以战前做了周密的部署,挑选了精锐的士兵,配备了精良的,准备充分,志在必得。

消息传来,华胥氏族顿时紧张起来。伏羲和女娲立刻召集族人商量对策。

伏羲冷静地开口道:“有熊氏来势汹汹,这咱可都清楚,绝不能小瞧了他们。但咱也有咱的底气,咱在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这么久,一草一木都熟悉得很,就跟熟悉自个儿家一样。咱还有那些先进的手艺,制出来的工具又好用又厉害,还有那些代代相传、深厚得很的文化。只要咱大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多动动脑筋,未必就不能打赢这一仗。”

女娲在一旁连连点头,接着说:“咱得赶紧准备起来,在营地周边多设些陷阱,把那些个草丛、山谷、河边,只要能利用的地儿,都给它布置上。让敌人一进来就掉进咱的圈套,摸不着头脑。还有,咱得把咱的看家本领都使出来,多造些厉害的武器,把族人都武装到牙齿,让他们有胆气也有底气跟敌人干。”

说干就干,华胥氏族立马全员行动。伏羲带着一帮身强力壮的男子,日夜不停地赶制武器。那长矛,被改良得锋利无比,尖头上闪着寒光,感觉能轻易刺穿任何东西;强弩也被调试得更厉害了,射程变得更远,威力大增,一箭射出去,能把大树都给射穿。女娲也没闲着,她组织妇女儿童,四处收集能用得上的物资,把能吃的干粮都准备得足足的,就怕打起持久战来大伙饿着肚子。同时,他们还在营地周围精心布置了各种各样的机关陷阱。草丛里藏着尖刺陷阱,那些尖刺又长又利,跟狼牙似的,敌人不小心踩上去,脚底板都得被扎穿;还有能绊倒人的绳索陷阱,绳子又粗又结实,隐蔽得可好,敌人冷不丁就会被绊倒,摔个狗吃屎;再就是利用地形落差设的滚石陷阱,只要敌人一靠近,触发机关,大石头就跟小山似的轰隆隆滚下来,砸得他们人仰马翻。

战斗的号角终于吹响,有熊氏的大军跟潮水一样涌了过来。一开始,他们仗着人多势众,嗷嗷叫着往前冲,还真冲破了华胥氏族的几道防线。可没等他们得意多久,就一头扎进了陷阱阵里。尖刺陷阱那儿,好多士兵惨叫着倒在地上,鲜血直流;绳索陷阱让一大群敌人摔得七荤八素,爬都爬不起来;滚石陷阱更是威力惊人,大石头砸下来,砸得有熊氏的军队哭爹喊娘,死伤一大片。

伏羲瞅准时机,大吼一声,亲自领着华胥氏族的勇士们冲了出去。他手持长矛,威风凛凛,那气势就像下凡的战神,眼睛里冒着火,往前冲的时候,敌人见了他就胆寒,纷纷往后退。女娲也在后方指挥若定,妇女儿童们在她的组织下,有的给勇士们递水送干粮,有的扯着嗓子呐喊助威,那声音震天响,给冲在前面的勇士们鼓足了劲。

这一仗,打得昏天黑地,双方你来我往,僵持了好些日子。有熊氏虽说死伤惨重,可还是咬着牙不松口,铁了心要把华胥氏族拿下;华胥氏族这边呢,靠着顽强的斗志和巧妙的防御,牢牢守着营地,一步也不退让。眼瞅着战局胶着,伏羲眼珠子一转,又想出个妙招。他发现有熊氏军队的补给线拉得老长,这可是他们的命门。于是,他马上挑了一队身手最敏捷、最机灵的小伙子,组成精锐小分队,趁着夜色,偷偷绕道敌人后方,去偷袭他们的补给营地。这小分队行动起来悄无声息,跟夜猫子似的,摸到补给营地后,一把火就给点着了。瞬间,火光冲天,粮草辎重都被烧了个精光。

这一下,有熊氏军队彻底乱了套。没了吃的,没了用的,军心一下子就散了。他们的首领轩辕,看着大势已去,虽然满心不甘,可也没办法,只能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撤了回去。华胥氏族这场硬仗打下来,可算是保住了家园,守住了尊严,每个族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欢呼声响彻云霄。

经此一役,华胥氏族的威名传遍了整个远古大陆,成了其他氏族眼里高不可攀、又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存在。伏羲和女娲的本事、智慧和勇气,更是被族人传颂得神乎其神,大家都把他俩当成神明一样敬重,觉得只要有他俩在,华胥氏族就永远倒不了。

在战后的日子里,伏羲和女娲更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在这险象环生的世界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变强,让氏族越来越昌盛,还要让族人跟一家人似的,紧紧抱成一团。所以,他俩一点都没松劲,继续带着大伙搞发明、传文化、种粮食,方方面面都不落下,一门心思要让华胥氏族一直繁荣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华胥氏族在伏羲和女娲的操持下,越过越好,创造了数都数不清的辉煌。他们开启的这文明曙光,就像黑夜里的火把,给远古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路,为华夏民族后来的诞生、成长打下了牢牢的根基。而伏羲和女娲的名字,也跟天上永远不落的星星一样,世世代代被后人念叨、敬仰,成了大家心里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一辈又一辈的人,向着光明、向着希望,头也不回地往前冲,去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