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新空间:南宁五象新区打造国家级新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国家级新区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国家级新区在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提升产业层次、带动区域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改善民生条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诸多挑战。

(一)取得的成就

国家级新区在带动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

1.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国家级新区经济总量大幅增长,新区对资金、人才、产业等资源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明显增强,优质生产要素大量向新区集聚,新区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新区GDP占所在省份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对所在省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如上海浦东新区GDP从1990年的60亿元(上海市GDP为78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200亿元(上海市GDP为24965亿元),增长了119倍,占上海市GDP的比重从7.67%提高到28.84%;天津滨海新区GDP由2006年的1983亿元(天津市GDP为446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370亿元(天津市GDP为16538亿元),增长了3.73倍,占天津市GDP的比重从44.43%提高到56.66%;重庆两江新区GDP由2010年的1002亿元(重庆市GDP为792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200亿元(重庆市GDP为15720亿元),增长了1.20倍,占重庆市GDP的比重从12.64%提高到13.99%;兰州新区GDP由2011年的39亿元(甘肃省GDP为502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5.5亿元(甘肃省GDP为6790亿元),增长了2.22倍,占甘肃省GDP的比重从0.78%提高到1.85%。从经济增长速度看,国家级新区发展大多保持领先地位。以2015年为例,兰州新区GDP同比增长20%,高出甘肃省GDP增速11.9个百分点;贵州贵安新区GDP同比增长20.2%,高出贵州省GDP增速9.5个百分点;广州南沙新区GDP同比增长13.3%,高出广东省GDP增速5.3个百分点;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湖南湘江新区等国家级新区GDP增速均高出所在省份GDP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

2.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在产业培育、引进和发展方面,国家级新区把握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着力推进产业集约化、高端化、生态化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产业等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如上海浦东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20.1%上升到2015年的67%;天津滨海新区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和装备制造、IT制造等支柱产业,且多数产业发展处于全国前列。

3.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经过多年建设,国家级新区的水电路网逐步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基础配套设施持续完善。新区充分利用政策、资金、要素等优势资源,产业不断发展,就业形势良好,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新区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居民诉求渠道畅通,和谐社区建设步伐加快。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提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区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维护。

(二)存在的问题

国家级新区在取得突出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发展瓶颈和现实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突出表现为产城融合水平较低、基础配套服务滞后、建设用地供给不足以及与周边区域发展脱节等,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将对国家级新区今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产城融合水平较低

从现有国家级新区发展情况来看,部分新区在规划上未将产业与城市统筹考虑,城市与产业功能定位不清,经济(产业)、社会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和协调,新区建设规模与基础设施、人口规模、用地总量、产业布局之间存在脱节,产业园区、商务区和居住区功能分离,产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协调。国家级新区在建设模式上大多以城镇化为主导,进而撬动工业化发展,容易造成产业空心化,如兰州新区在建设过程中高楼林立,大量产业空置。个别国家级新区产业化发展水平高于城镇化建设水平,出现了住房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国家级新区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产城融合发展,确保城镇化水平与产业化水平相协调。

2.基础配套服务滞后

部分国家级新区按照开发区形式进行建设,导致新区服务设施布局分散、种类单一、发展滞后,缺乏一般性的服务消费场所,服务功能欠缺,服务价格偏高。部分新区建设速度过快,住宅开发、社区建设品质参差不齐,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服务功能的严重滞后极大地制约了产业发展,造成居民生活不便和企业运营成本过高,无法支撑新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发展。

3.建设用地供给不足

国家级新区拥有政策、土地、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市场主体进入,但国家级新区规划建设规模有限,土地供给普遍紧张,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的价格差异很大,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部分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密度较低,土地利用不节约、不集约。在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建设用地占比不断提高,土地增量供给非常有限,新区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例如,2008年浦东新区建设用地占新区总面积的75%以上,其中浦东外环内建设用地超过总面积的91%。[1]

4.与周边区域发展脱节

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定位是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辐射并服务于周边省份,但部分新区利用“外部资源+特殊政策+异地市场”的开发模式,不断拉大与周边区域的差距,未能起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必须依托周边资源、资金、劳动力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实现产业共赢和共享发展,杜绝利用政策等优势与周边区域“抢饭碗”。已有的国家级新区应当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之路,利用国家级新区的政策、资金、人才优势和现有发展基础,引进和培育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项目和产业链下游项目,显著提升新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实现与周边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和新区土地、资金、人才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