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一 教育与反贫困
(一)反贫困、人力资本与教育
1.反贫困是永恒的话题
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不独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多贫困人口和较高贫困发生率,就是发达国家,也难以根除贫困现象。因此,反贫困是人类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面临的一个永恒课题。联合国在千年发展目标中将反贫困作为首要任务,可见,缓解和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与追求。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反贫困事业进程中,中国是积极的实践者,为世界反贫困做出了突出贡献。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扶贫方式和扶贫对象随发展阶段变化发生了重要转变。其中,扶贫方式先后经历了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人力资本积累式扶贫的转变;而扶贫对象则从最开始的以国定贫困县为单位到以村为单位,再到以家庭为单位。经过近40年的努力,中国在经济增长和反贫困事业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贫困发生率呈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根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得知,按照国家2010年贫困测度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在1978年为7703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7.5%;相比1978年而言,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2704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为4.5%。可见,中国减贫成效非常显著,也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典范。
但由于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存在区域差异,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极为不均。根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可知,以2016年为例,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别为490万人、1594万人、2251万人,由此可以发现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一半以上。同时,由于面临着返贫率高、减贫速度趋缓、相对贫困问题严重等诸多问题,中国反贫困任务依然很严峻。尽管目前中国正在展开大规模的精准扶贫等反贫困措施,努力在2020年消灭现有统计标准下的贫困现象,但从现实到理论,贫困现象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反贫困始终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社会经济课题,正如世界银行反复强调应该重点关注社会群体中收入较低的40%群体一样。本书中的贫困,意指按照收入水平等指标表征的底层人口所处的状态,它既具有相对意义,也具有绝对意义。
2.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而言,物质资本、技术、人力资本等因素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只是在不同时代作用有所差异而已。虽然物质资本一度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物质资源的匮乏并不一定阻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如物质资源匮乏的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邵琳,2014)。早在18~19世纪,许多经济学家就发现人的知识和能力与收入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后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 W.Schultz)在人力资本研究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由此他也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体现,是能够创造个人价值和改造社会的综合能力;随后他以美国为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力资本投资是推动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且它的贡献已经超过了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Schultz,1960,1961)。
此后,Romer(1986)、Lucas(1988)也同样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因素,同时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能够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形成产生积极的促进效应。进入21世纪以来,众多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它能够持续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所以也被认为是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王金营,2002;王弟海,2012;詹新宇,2012;周少甫、王伟和董登新,2013;李静、楠玉和刘霞辉,2017)。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国经济发展已经从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这种背景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越发重要。因为人力资本不仅能够以递增效应推动经济增长,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边际收益递减的不利局面,从而克服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的困境。
在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董志华,2017)。相关研究认为人力资本是中国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动力(Fleisher,Li and Zhao,2010)。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口数量红利不断减少,与增加人口数量相比,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利用各年龄层次的人力资源应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更有效、更科学的发展方式。因为人口质量红利可以弥补逐渐消失的人口数量红利,继续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理论界也同样认为人力资本是增加家庭或者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在提高家庭或者个人收入水平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早期,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均认为,个人收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高低。贫困人口之所以收入水平低下,是由于他们的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从而引起收入创造能力不足(Sen,1976;Raffo,Dyson and Gunter et al.,2009),而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从而实现反贫困之根本
根据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可知,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和人力资本存量缺乏,是导致人类陷入贫困的根本原因。著名的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也同样指出,人类之所以贫困,物质的缺乏并不是主要因素,贫困者本身人力资本不足,导致其创造收入的能力被剥夺才是主要的因素。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到,反贫困取得较好成就的国家,往往是那些注重教育、健康、医疗等人力资本投资的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1990)。部分学者也认为贫困的恶性循环和反贫困低效率等主要是由人力资本匮乏导致的(李锐和赵茂林,2006)。究其缘由是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本的缺乏会阻碍经济持续增长,从而会降低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收入差距,进而导致居民贫困发生(谢沁怡,2017)。贫困主体的能力贫困是导致贫困的根源,而人力资本是影响贫困主体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在人力资本积累和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人类反贫困过程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阿玛蒂亚·森在可行能力理论中指出,提高受教育水平能够有效地抑制贫困的发生,该理论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印证。可见在长期反贫困战略中,人力资本投资是世界各国重要的反贫困措施,也是世界银行大力推崇的重要反贫困手段。
因此,在反贫困过程中,政府应该根据时代的背景和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步转变以往传统的扶贫思路,将反贫困的重点放在努力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上,变以往的“输血”式扶贫为“内部造血”式扶贫,从而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中国有句谚语讲得好:“浇树浇根,帮人帮心。”实践也证明,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最大阻力主要来源于低素质的人力,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乃农村地区反贫困之根本。“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防返贫”是教育扶贫的基本战略思想。由此可见,贫困根在教育,脱贫重在教育,国家应该从根本上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优化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造血机制,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链条,挖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潜力,从而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
(二)教育与反贫困研究的意义
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但是直接探讨教育与贫困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将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受教育层次、不同受教育类型、《义务教育法》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和收入贫困、长期收入贫困以及多维贫困融入统一框架下的研究则更是寥寥可数。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考察了受教育水平、受教育层次、受教育类型、《义务教育法》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对收入贫困、长期收入贫困以及多维贫困的影响,并提出了教育发展反贫困政策及其实现路径,这些对于农村反贫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本书首先对贫困的概念、外延进行了简短回顾,对比分析了静态收入贫困与动态收入贫困,单维贫困与多维贫困,宏观贫困、微观贫困与中观贫困,并且分析了贫困的影响因素,以及中国反贫困的主要方式。从早期收入贫困的定义出发,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等方面,即从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向满足基本需要和发展需要方向拓展。这些对于理解贫困的内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丰富了贫困理论。此外,本书研究还结合了时代发展背景,从理论上重点探讨了农村居民致贫的原因、反贫困的措施和手段,顺应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向,同时也符合我国提倡的“教育反贫困”的战略思想。
(2)现实意义。反贫困是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研究农村反贫困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和有序发展,因此研究反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发展教育事业,是21世纪的需求,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的需要。通过发展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塑造贫困人口自我造血功能,对于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全书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背景下,通过利用各种模式分析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反贫困的方式、农村贫困的现状、教育减贫相关政策等诸多方面,重点剖析农村教育发展对贫困的影响,从而凸显教育减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书的研究一方面能够对农村贫困家庭“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脱贫质量进行有效评估;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未来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方向性,进而为中国农村反贫困事业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