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阅读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明清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学批评样式,相比于西方传统文论从形而上学层面出发,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不同,这种批评样式更多依附于直接的文本阅读和体验,时时将点滴体悟夹杂于文本之间,或是对人物性格的揭露,或是对叙述技巧的赞赏,或是对政治道德思想的感想,极近细致入微。依此看来,明清小说评点是建立在直接的小说阅读经验基础之上的,是对这种阅读经验的及时反省,而其目的则是引导更多读者的阅读。尽管内容庞杂,但评点者夹杂于文本之间的这些“三言两语”记录了他们自身的审美经验的生成机制。同时,这些言语也时时提醒其他读者,小说阅读不是看热闹,而是看门道;小说阅读不是直接的情感宣泄,而是建立在理性反省之上的欣赏,由此而来的情感体验是非功利的,因此可称其为审美情感。毋庸置疑,小说评点这种样式本身就在展现小说文本与读者审美经验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因此构建了一种审美阅读理论。

的确,评点者们为了证明小说的严肃性,必定要从道德的层面出发来评判人物的善恶、思想的正邪,以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完善其道德修养,从而实现小说的社会功能。不过,如果脱离了审美的阅读经验,道德教化无疑是空洞无力的,所以教化也必须要凭借情感的规律来实现,如此才能使其更加坚实有效。因此,小说审美功能有其独立性,但此前的研究多从叙事学和修辞学的角度来总结小说评点的贡献,而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审美阅读的过程;当研究者们试图将小说评点与其文化意义相关联时,小说阅读的审美性质也难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实际上,这样的缺憾源于研究者们忽视了阅读审美经验在小说评点中的重要性。鉴于这种情况,本书对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主要围绕阅读审美经验展开,一方面着重分析评点所展现的阅读审美经验的生成机制;另一方面则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评点在构建小说艺术理论上的特性和贡献。同时,本书还指出小说评点最终的理论诉求,是要实现对审美经验的超越。总之,本书将会使明清小说评点研究更加完善,显示出其中更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