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俄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本书编撰的目的及使命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俄关系曲折复杂、恩恩怨怨,在此背景下,旅俄华侨由受奴役、地位低下,处境悲惨到在十月革命的洗礼下,纷纷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压迫,与苏联战士一起抗击白匪军,再到遍布苏联各地,参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享受苏联公民同等待遇。俄罗斯时期,旅俄华侨走入全新生活,完成新华侨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的转变。

一个半世纪以来,旅俄华侨探索出一条艰辛的生存之路。他们与俄(苏)人民联系密切,他们不仅是远东大开发的重要生力军,还是远东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他们热爱第二故乡旅居地,用行动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旅俄华侨和苏(俄)人民在反法西斯和军国主义战斗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并肩作战,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了中俄友谊;在卫国战争的最艰难岁月里,许多旅俄华侨毅然投身到抗击法西斯德军的英勇战斗中,中国飞行员唐铎作为苏军空中射击团副团长,鹰击长空,在同法西斯的空战中屡建战功;在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的革命后代,他们虽然年幼,但是自告奋勇参与到抗击法西斯战争中,挖战壕、生产军服、照顾伤病员,为苏联卫国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新时期,旅俄华侨不仅是中俄关系的见证者,还是联系中俄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是传播中国好声音,让俄罗斯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实践者;是助力祖国发展,同圆共享中国梦的建设者;是维护中华民族大义、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促进者;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俄文明交流的互鉴者。

进入21世纪,中俄进入新时代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双方交流日益加强,尤其是随着中俄部分档案的解密,旅俄华侨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研究领域由以旅俄华侨历史为主,拓展至旅俄华侨政治、经济、华商管理、华文教育、华侨宗教、华文传媒研究等领域,研究方法呈现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和视角。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出版了不少有关旅俄华侨的研究成果,但唯独缺少一本既有较强学术性,又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博采众长的基础性学术著作。

黑河学院是中俄4300多公里边境线上中方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多年来,利用地缘优势,与俄罗斯三十余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对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旅俄华侨研究成绩斐然,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17年5月,黑龙江省社科联批复在我校建立省旅俄华侨历史文化学术交流基地;2017年11月,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批复在我校建立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这是东三省唯一的侨乡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9月,成立黑龙江省旅俄华侨华人研究会,这是目前我校唯一的省级一级学会,也是黑龙江省唯一在哈尔滨市以外建立的一级学会。

编者在旅俄华侨史研究领域耕耘八载,在诸多学界前辈的帮助和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成果。曾对19世纪中期至今的旅俄华侨进行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曾出版《旅俄华侨史》(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华侨在俄罗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和《旅俄华侨史料汇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黑水为证: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时值旅俄华侨研究成果在中华大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之际,为进一步彰显中国侨乡黑河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作为研究中心负责人愿为广大读者尤其是学者,提供编写旅俄华侨华人历史与现实的基础性著作,这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

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要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牢记学者的历史使命,把更多的优秀成果展示出来。通过编撰旅俄华侨华人历史与现实的相关著作,可以总结中俄关系下华侨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华侨的迁移规律和融合过程,拓宽学者对旅俄华侨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开辟旅俄华侨研究的新领域,填补旅俄华侨文献史料研究的空白。本书是对旅俄华侨史和中国移民史、中俄关系史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为研究国际移民史、世界华侨史的专家、学者提供基础材料,尤其是相关研究理论和观点的提出,将进一步完成旅俄华侨史研究、世界史研究的理论创新,从而对上述学科的建设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可以为促进中俄之间的区域合作提供历史借鉴。

黑龙江黑河是对俄的窗口,是赴俄重要通道,是旅俄华侨归国的重要离散地和聚集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旅俄华侨拓荒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爱国爱乡的奉献精神,传播侨乡中华好声音,也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实现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体现。

本书系2019年中国侨联课题“俄罗斯远东地区华侨华人生存状况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副主编为姜丹、王佳。由于本书涵盖的时间较长,涉及的范围较广,加之编者学识及能力有限,无法一一收录该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纰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9年12月


[1] 张秀明:《华侨华人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年6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