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外国文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古希腊文学

第一节 古希腊文化

一 历史背景

(一)爱琴文明时期

古希腊位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克里特岛以及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

据考古发掘的遗迹来看,这一带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6000年就有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居住。爱琴海上的一些岛屿开化得更早一些,尤其是克里特岛。《荷马史诗》中曾描述过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在当时就有90座城市。古希腊的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也记载了克里特王米诺斯最早组织海军,征服了许多地方。但是,这些记载多被人视为诗人的虚构。直到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前期,德国的谢里曼、英国的伊文斯、希腊的卡洛凯里洛斯等考古学家发掘出克里特的克诺索斯王宫遗址,人们才相信这并不是传说。

克里特岛横列在北非和希腊本土之间,公元前3000年已向青铜文化过渡,出现了私有制。公元前20世纪,合并奴隶制小国,建立了以克诺索斯为首都、米诺斯为国王的统一王朝,创造了伟大的克里特文明。当时克里特地区农业、工商业和航海贸易发达,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变成线形文字,建筑技术尤为高明。但克里特岛的主要地区曾3次被毁,其原因可能是火山爆发或者地震,克里特文明也因此逐渐衰落。公元前1400年左右,迈锡尼人征服克里特岛,取代并部分延续了它的文明。

迈锡尼在希腊半岛的伯罗奔尼撒东北部,居民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部落大迁徙中从巴尔干北部南下的印欧语系阿卡亚人。公元前1500年前后,迈锡尼建立贵族奴隶制王朝。据现在发现的遗址来看,当时王朝的势力遍及希腊本土以及爱琴海地区。从其线形文字、城堡的建筑以及工艺品看,迈锡尼艺术吸收和继承了克里特艺术的特点,与克里特艺术有很大的相似性。约在公元前1200年至前1170年间,爆发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所写的特洛伊战争。战争使得迈锡尼和特洛伊两败俱伤,特洛伊城因此而毁灭,残存的居民沦为奴隶,希腊本土也元气大伤,迈锡尼宫廷陷入内乱。

公元前1200年前后,希腊北部的多立斯人乘虚而入,他们摧毁希腊本土的城镇,破坏手工业和商业,使其文化凋落,希腊文明进入一个黑暗曲折的时期。这些征服者主要由两个民族组成:一支为多利安人(Dorian),后来主要居住在希腊半岛;另一支为爱奥尼亚人(Ionian),后来散布到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岸。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征服者们在吸收和继承了爱琴文化、埃及文化和两河流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

迈锡尼文明是克里特文明到古希腊文明的过渡。古希腊文明之前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它经历了1500年之久,终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迎接古希腊文明的到来。

(二)古希腊时期

1.黑暗时代(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公元前1200年前后,希腊大陆北部、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沿地中海地区涌入大量新移民,他们主要由三个民族组成:阿卡亚人(Achaioi)、多利安人(Dorian)和爱奥尼亚人(Ionian)。这些新移民与当地的居民统称为希腊人(Graikos)。新移民摧毁希腊本土的城镇,破坏手工业和商业,使其文化凋落,希腊文明进入一个黑暗曲折的时期。不过后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吸收和继承了爱琴文化、埃及文化、两河流域文化的基础上,这些新移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明。

2.古典时期

公元前8世纪至前7世纪,是兴建和扩张城邦的重要时期。铁器使得生产力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复兴、阶级分化,最终导致城邦的形成。城邦(polis)原由卫城(acropolis)发展而来,是一个城市或大的村镇的中心、有独立主权的奴隶制小国。斯巴达和雅典为当时较大的城邦国家。多山隔绝、海陆地形分割的地理条件、铁器生产力和小型奴隶制经济结合、军事民主等重要历史因素使得希腊城邦没有神授统一专制的王权。各城邦相互独立,形成多中心,但相互之间又存在经济的联系和文化的统一。

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中叶,是希腊古典文明时期,这一时期是欧洲文明乃至西方文明首次全面鼎盛和奠立根基的时期。

雅典从公元前6世纪起,开始逐步建立奴隶主民主制,以公民大会取代贵族统治。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伯里克利(约前495—前429)执政时期,民主制日臻完善,政治昌明,经济繁盛,希腊的文化和艺术达到鼎盛时期。

公元前5世纪初,希腊和波斯之间爆发了希波战争,这场战争成为确立希腊古典文明的重要契机。崛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勃发野心西进,进犯希腊本土,但强盛的雅典与斯巴达修好,会盟众多城邦经过马拉松般的博弈,最终击败了波斯。这场战争激发了希腊民族捍卫民主与自由的爱国主义精神,巩固了希腊的城邦制。但是,前5世纪末发生在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持续了几十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却成为希腊古典文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导致了雅典和其他城邦逐渐衰落。

3.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4世纪,希腊城邦奴隶制的危机越发严重。在战乱和土地兼并中,手工业者不断破产,奴隶人数日益增加,贫民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贫农起义频发,城邦的经济与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内部矛盾,城邦之间的混战愈演愈烈,城邦奴隶制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此时,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民族乘虚而入,国王腓力二世在公元前338年率领大军在喀罗尼亚大战中彻底击败雅典同盟军,次年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确立对全希腊的统治,成为希腊各城邦的霸主。不料公元前336年,腓力因王族内部仇隙遇刺身亡,年仅20岁的腓力之子亚历山大继位,其雄心勃勃,富有谋略,仅用了13年就在横跨欧、亚、非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巴尔干半岛,东到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北至锡尔河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马其顿帝国。公元前323年,年仅33岁的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患疟疾病逝,马其顿帝国也随之分裂,后于公元前150年前后被罗马灭亡。

连年的征战使古希腊文明进程几近停滞,但是,战争也使希腊文化向被征服的地区传播、蔓延,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和印度文明等古老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从这些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以滋润自己,最终形成独特而又富有希腊精神的文化。故历史上又将公元前4世纪称为“希腊化时期”。

二 文化特征

(一)典型的海洋文化

古希腊所处地域海陆交错、山峦重叠,海洋占了大半面积,无数小岛星罗棋布,像跳石那样密布在海面上,这给古希腊提供了极好的海上交通条件。爱琴海区域又是一个多山地带,群山造成了贫瘠的土地,可耕种的面积受到很大限制,农业无法在希腊半岛上大显身手。

陆地把贫穷送给了希腊人,大海却赐给希腊人财富。希腊半岛多丘陵,除了山谷地区可种葡萄和橄榄外,并不适宜大面积地种植农作物。这就迫使希腊人到海上谋生:捕鱼、经商,甚至做强盗。按修昔底德的说法,早期希腊人的海盗行劫以及跟随着首领到陆地上抢掠财物和妇女的事件很常见,当时的希腊人并不视为可耻,反而以之为荣。这就造就了希腊人自由奔放,敢于冒险,崇尚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这在希腊神话中有所反映:“大多数民族的神都自命曾经创造过世界,奥林匹克的神并不自命如此。他们所做的,主要是征服世界……他们都是些嗜好征战的首领,是些海盗之王。他们既打仗又宴饮,并大声嘲笑侍候他们的瘸铁匠。”([英]吉尔伯特·穆莱:《希腊宗教的五个阶段》,转引自[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4页。)

而世界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均属于大陆文明,是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人的农耕生产,往往需要集体协作,需要个人服从于集体,或克制个人情欲以服从集体利益;而且崇尚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所以罗素说:“构成文明的大部分东西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存在了好几千年,又从那里传播到四邻的国家。但是其中却始终缺少着某些因素,直等到希腊人才把它提供出来。”([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l976年版,第24页。)

西方文明和四大文明在起点上的重大差别就在于,古希腊是典型的商业文明,这奠定了后世西方文明的基础,除了中世纪前期,从古希腊、古罗马到现代,西方文明成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文明。

希腊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寒冷潮湿,决定了农产品主要为三种:葡萄、橄榄和谷物,也就是“地中海三宝”。前两种为经济作物,主要用于交换粮食。除此之外,成熟的商业体系还得要三股力量一起往前推,即手工业、货币、船队和舰队。

手工业产品虽然不一定比农产品贵,但稳定性显然比农产品高,因为躲在家里就可以做,跟气候变化的关系不大。古代世界的手工业主要是烧制陶器、织布、造船、炼铜炼铁这些项目。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希腊人生产的所有手工业产品,几乎都成了地中海世界最好的。这样一来,古希腊人就有了能和其他人进行交换的好东西。

货币之所以必须是因为以物易物的商业效率实在太低,会限制商业的规模和频率。希腊人从地中海东岸的小亚细亚学会了铸币,并把它流传到整个地中海世界,这样货物就能够顺畅地进行交换了。希腊人甚至还创造了西方最早的货币兑换业务和银行业务。一旦有了金融业,商业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最后,发展商业还得有船队和舰队。古希腊的贸易主要通过海上交通完成。靠商业解决生计问题,就意味着面向的是海洋而不是大陆,所以你会发现,商业文明也可以叫作海洋文明,农业文明也都是大陆文明。海上交换,需要船只运输,因此有了船队;船队运输需要安全保障,于是有了舰队。雅典是古希腊海军最强大的城邦,它鼎盛时期曾经拥有300艘战舰。

有了商业性农业、手工业、货币、船队和舰队,以雅典人为首的古希腊人生意越做越大,甚至超出了地中海世界。后来,他们通过黑海和现今俄罗斯南部的土著人做起了生意,还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城邦。古希腊成就了古代世界第一个高度繁荣的商业文明。

(二)政治上的民主倾向

约在公元前800年,主要以氏族或部落为基础的村社开始发展为以城镇为中心的较大单元。这些城镇稍大于带有市场的城堡,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城镇成为永久的居住地,且发展得越来越具有城市格局,进而形成了城邦。诸城邦之间虽然在经济上紧密联系,在民族文化上具有同一性,但政治上各城邦有独立主权,分散自治,采取各种摆脱宗族血缘建制的不同制度,虽然也有相互之间的征讨称霸和军事同盟,但并没有形成东方地区的统一专制王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城邦制时期的公民享有相对多的政治权利。

希腊城邦建立以后,由于希腊山多平地少,而且土壤贫瘠,有限的土地无法承载人口增长的压力。所以从公元前8世纪初起,出现了大规模的殖民运动。希腊人扬帆远渡,开拓疆域。据统计,参加殖民的城邦有40多个,在远离希腊本土的海域上开拓了140多个殖民城邦。殖民运动造就了一个海陆交错、东西相连的古代地中海最大的贸易圈和经济圈,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发展,使古希腊发展成独特的、充分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工商奴隶主和平民的力量增强,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

这种民主政治建立在小规模城邦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之上,以小农业主、小工商主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奴隶劳动用于商品生产的比重较大。商品经济的活跃程度有超过自然经济的趋势,农业中也以生产用于商品交换的经济作物为主,以市场和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的杠杆,对希腊的民主政治和文化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民主制既能给公民带来更多的权利和较大的社会公共活动空间,也为科学文化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知识精英荟萃雅典,各学派哲学家,众多文学艺术大师焕发才智,创造出很多艺术精品。哲学、文学、艺术达到整体性繁荣,成为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三)理性主义的传统

法国历史学家韦尔南曾总结出古希腊思想的三个特点。

第一,古希腊形成了一个外在于宗教、与宗教无关的思想领域。

第二,宇宙的秩序不是建立在神的难以捉摸的意志之上,而是建立在规律和法则之上。

第三,这种思想具有明显的几何学性质。

无论是出海打鱼还是经商做海盗,个人的智慧和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加上较少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压迫,希腊人更愿意相信人的力量,相信人的理性智慧,他们用理性来思考世界、社会和人本身。古希腊不用神灵解释世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背后是有原因和规律的,而且这些原因和规律是可以被人的理性所把握。古希腊之所以能发展出高度发达的哲学和科学,就是因为古希腊有理性主义精神。

公元前6世纪中叶,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使用“哲学”一词,意为“爱智慧”。古希腊哲学的内容包括全部的知识,直到亚里士多德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各学科知识的内容才分化。哲学洋溢着希腊人民热爱智慧的求知精神,不仅反映出他们对具体知识的追求,还反映了其对全体存在的本原的探究,反思人的认知能力,探索人、社会、文化的本性,逐步确立了人作为理性主体在哲学和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大多也是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约前624—前542)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自然的本原是水;学派的第二代传人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0—前546)则主张自然的本原是“阿派朗”(apeiron),即无规定性的物质基质;第三代传人阿那克西美尼(约前586—前526)主张自然的本原应该是气,气在运动变化中形成万物。之后的赫拉克利特(约前540—前480)则主张自然的本原是一种永恒的活火,它按一定的尺度沿着上升和下降的模式往复燃烧熄灭,转化为水、土、气,从而形成万物。这些较早的哲学思想中蕴含了对世界本原的思考,无不散发着理性的光芒。后来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柏拉图(前427—前347)以及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思想中更是突出了理性精神。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他引进了“新神”,认为神就是理性,表现在以人为中心的宇宙万物的合目的的设计和合理秩序之中,因此人可以发挥理智本能解决众多事务,自行规范伦理生活。柏拉图则建构精致的理念哲学体系,反思全部科学文化知识,深化了古典文明中的理性传统。亚里士多德则批判地总结了自泰勒斯以来的希腊各学派哲学家,与柏拉图的理论分道扬镳,注重经验与理性的结合,从科学知识与社会文化的实际出发,建立深刻、严谨的哲学体系,体现了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四)人本主义的精神

以上三个特点孕育了古希腊文化第四个突出的特征——人本主义。古希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得“人”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造就了古希腊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充满原始情欲、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也培育了古希腊人追求现世生命价值、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念。

海上营生的生活方式充满刺激和挑战,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进一步探寻大自然的规律,追求真理。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人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进一步加强,“人”的观念深入人心。古希腊人相信人的力量,肯定人性,认为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征服世界。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甚至神也是按照人的形象去创造的,他们像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这并非是古希腊人对神的贬损,而是对人自身的肯定。

古希腊人并不像后来的基督徒那样把信念建立在灵魂与肉体分离的二元论基础上,也不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来世而蔑视现世的幸福,而是充分地享受现世生活的美好。毋庸置疑,希腊人一切探寻与追求的出发点都是“人”,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注意人的利益和进步,这也是古希腊文化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它与其他古老文明的最大区别。因此古罗马人才会惊叹:“是希腊人创造了人!”

古希腊浓郁的人文精神的由来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外部环境。希腊人面对的外部环境不那么严酷,不太需要强大的精神权威来塑造社会凝聚力。在古希腊,宗教没有统摄社会。古希腊人理解世界、解释事物的规律和行为,用的不是宗教的那套神秘主义的东西,而是习惯用宗教之外的道理来理解世界。古希腊也没有其他古老文明里面那种专职的祭司群体。

将古希腊和古埃及、中国古代作一个对比。古埃及雄伟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在古埃及人的观念里,法老是神不是人,金字塔是神庙,是神殿,法老对古埃及人的统治,是神对人的统治。中国古代也是这样,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记录的几乎都是占卜的内容,是商朝的君王向上天的祈求或者询问,比如祈求下雨来解除干旱,询问打仗会不会赢,其实所有商朝的人都像商王一样很迷信,都自然而然地认为整个世界、所有事情都是神灵支配的。

第二是现实政治。古希腊的精神世界和现实政治世界一样,其政治权力也不是神权统治,而是相对扁平的、多元的、包容的,精神的和现实的这两个世界之间,具有高度的同构性。

第三是理性飞跃。比古希腊更早的上古世界,它们的理性力量汇集到了希腊人那里,产生了质变的飞跃。

(五)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具有多元性

在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帝国到公元前30年古罗马最终消灭残存的托勒密王国的近300年里,从地中海到中亚的广袤疆域经历了希腊化时代。这一时期的根本特征是在东西文明空前大交流、大融合中,发展了帝国型大规模集权奴隶制的社会形态,它成为此时期文明的基础。

一方面,古希腊文化深入西亚、中亚以及南非,古希腊哲学著作在亚洲地区广为流传。古希腊文化在这些地方传播,不仅影响了这些地方的传统文化,也为后来的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吸收希腊文化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在古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古希腊文化也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犹太教的希伯来文化就在这个时期传入西方,与古希腊哲学结合,为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文明做了最早的铺垫。但是,希腊化时代的繁盛富庶是建立在大量奴隶的困苦劳动之上的,大型集权奴隶制经济也必然导致贫富两极严重分化,最终,希腊化文明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走向衰落。

当然,我们不能把希腊化文明看成是古典文明的衰落阶段或延伸和扩展,而是一种融合了古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独特、新型的阶段,有它自身的经济、政治结构和基本文化精神。它基本上抛弃了传承了四百多年的城邦奴隶制,建立了适应大规模集权奴隶制的新社会体制,并在继承、更新、融合古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中,创造出了一种多元化的文化。

可以说古希腊的文学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前无与伦比。希腊古典时期与希腊化时期作为希腊历史上两个重要的阶段,其文化特征既有差异又相辅相成,二者共同推进了希腊的文明进程,使得希腊文化空前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