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东北王张作霖:从马匪到安国军大元帅的草莽之路
1875年,张作霖降生于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彼时,家境窘迫如深陷泥沼,他自幼便被生活的困苦层层包裹。父亲张有财生性嗜赌,每日醉心于牌桌之间,全然不顾家中生计。在张作霖13岁那年,命运的重击突如其来,张有财因一场赌博纠纷,被赌红了眼的仇家残忍打死。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瞬间将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庭击垮,贫寒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陷入无尽的黑暗。张作霖自此与母亲、兄长相依为命,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艰难求生。为了填饱肚子,年幼的他早早踏上四处漂泊之路,风餐露宿,尝尽人间冷暖。他曾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包子,稚嫩的肩膀承受着生活的重压;也曾背着装满杂货的箱子,充当货郎,在各个村落间奔波,只为赚取微薄的收入;甚至还跟着兽医师傅,刻苦学习兽医技艺,希望能有一技傍身。这些底层生活的摸爬滚打,虽满是艰辛,却也如同一把磨刀石,磨炼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更让他在复杂的世事中,练就了过人的生存智慧。
当时的东北大地,局势仿若一盘散沙,混乱不堪。清政府统治愈发腐朽,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丛生,对地方治安的管控力急剧下降,犹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土匪势力趁此混乱之机,如野草般肆意滋生,四处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大环境下,张作霖的命运悄然迎来转折。1894年,甲午战争的战火烧至东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张作霖怀揣着一腔热血,毅然投身清军,加入宋庆统领的毅军,成为一名骑兵。在军队中,他凭借自身机灵聪慧的特质,以及对骑马射箭的娴熟掌握,迅速崭露头角。训练场上,他总是身姿矫健,骑术精湛,引得众人侧目;战场上,他冲锋陷阵,毫不畏惧,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战斗经验。同时,他还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钻研指挥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然而,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最终惨败而归。这场惨败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张作霖的满腔热情,心灰意冷之下,他无奈离开了军队,踏上返乡之路。
回到家乡后,张作霖目睹了周围村庄的惨状。土匪频繁侵扰,村民们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财物被洗劫一空,生命安全毫无保障。看到乡亲们受苦,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一个想法在心底悄然萌生——组织一支武装力量,守护家乡百姓。于是,他四处奔走,联络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人或是和他一样饱受生活磨难,或是有着一腔热血的当地青年。众人一拍即合,很快拉起一支“保险队”。说是保险队,实则与土匪的形式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他们秉持着自己的原则,只向受自己保护的村庄收取一定费用,以维持队伍运转,绝不随意对无辜百姓下手抢劫。张作霖深知纪律的重要性,对保险队成员严格要求,纪律严明,规定不得骚扰百姓,不得强取豪夺。在他的带领下,保险队对百姓秋毫无犯,渐渐地,在当地赢得了一些威望,百姓们也开始对这支队伍产生信任。
在一次与土匪激烈交锋的过程中,张作霖结识了一位特殊的女子——孙寡妇。孙寡妇的丈夫同样惨死于土匪之手,她对土匪恨得咬牙切齿。初见张作霖,她便被其身上的胆识和能力所吸引。孙寡妇认定张作霖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于是主动伸出援手,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扩充队伍,为购买武器、招募新兵提供资金支持,还在生活上对张作霖关怀备至。在孙寡妇的悉心照料下,张作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也更加坚定了发展队伍的决心。在孙寡妇的帮助下,张作霖的保险队如鱼得水,规模日益壮大,逐渐将周围一些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当地一股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
然而,保险队的发展之路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布满荆棘。周围的土匪势力对张作霖的崛起极为嫉妒,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时常对他发动攻击。其中,以金寿山为首的土匪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在当地横行霸道已久,不甘心张作霖分走“一杯羹”。1901年的除夕之夜,本应是阖家团圆、欢庆佳节的时刻,金寿山却趁张作霖毫无防备,发动了一场突然袭击。土匪们如饿狼般凶猛扑来,保险队猝不及防,瞬间陷入混乱。张作霖见势不妙,深知寡不敌众,只得带着少数亲信奋力突围。在冰天雪地的逃亡路上,情况愈发危急,张作霖的妻子赵氏即将临盆,剧痛让她几乎难以支撑。但张作霖没有丝毫退缩,他一边要保护着即将生产的妻子,一边还要与紧追不舍的追兵周旋。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机智,艰难地在冰天雪地中前行。最终,他们狼狈逃到了八角台。在八角台,张作霖迎来了转机,当地商会会长张紫云欣赏他的为人和才能,不仅为他提供庇护之所,让他们夫妻二人得以暂时安顿,还凭借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帮助张作霖与另一支武装力量冯德麟联合。在冯德麟和张紫云的支持下,张作霖迅速调整状态,重新整顿队伍,招募新兵,训练士卒,队伍势力迅速恢复,甚至比之前更为强大。
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张,张作霖逐渐意识到,单纯以土匪的身份行事,终究难成大器,没有光明的前途。此时,清政府开始对东北土匪势力展开招安行动,试图重新掌控这片混乱的土地。张作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绝佳契机,犹如黑暗中透进的一缕曙光。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接受招安。1902年,清政府正式任命张作霖为新民府游击马队管带,自此,张作霖完成华丽转身,从草莽英雄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正式官军。
成为官军后,张作霖如同换了一个人,积极表现,一心想要在官场站稳脚跟,证明自己。他凭借着多年在土匪圈子里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对土匪的活动规律了如指掌,同时,他在土匪中建立的人脉关系此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带领手下对周围土匪势力展开大规模清剿行动,行动迅速且策略得当,很快就取得显著成效,一时间,当地土匪闻风丧胆。在清剿土匪的过程中,张作霖结识了众多清政府官员,其中,盛京将军增祺对他尤为赏识。增祺看重张作霖的能力和果敢,多次在上级面前举荐他。在增祺的大力举荐下,张作霖仕途顺遂,不断升迁。1906年,他被任命为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麾下掌管着七个营的兵力,已然成为清政府在东北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1911年,辛亥革命的烽火燃遍全国,犹如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掀起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浪潮。东北的革命党人也积极谋划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在东北的腐朽统治,建立新的政权。张作霖身处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之中,深知其中利害,行事极为谨慎。他一方面暗中与革命党人保持联系,试图在新势力崛起的过程中为自己留条后路;另一方面,密切关注清政府的一举一动,以判断局势走向。当清政府任命赵尔巽为东三省总督,负责镇压东北革命运动时,张作霖迅速做出反应,立即率领部队马不停蹄地赶往奉天,向赵尔巽表示忠心耿耿,愿为其效犬马之劳。在赵尔巽的支持下,张作霖对革命党人展开残酷镇压,手段狠辣,杀害了许多革命志士。张作霖的这一行为,虽遭人诟病,但却得到清政府和赵尔巽的高度赞赏,为表嘉奖,他被任命为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就此掌握了奉天的军事大权,在东北的政治舞台上站稳脚跟,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历史翻开新的篇章。张作霖见风使舵,政治嗅觉敏锐的他迅速向袁世凯表示效忠,宣誓服从中央政府。袁世凯为了拉拢地方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张作霖采取怀柔政策,任命他为第二十七师中将师长。此时的张作霖,凭借手中的兵权,已然成为东北地区一股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然而,张作霖的野心犹如被点燃的火焰,越烧越旺,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师之长,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东北,开始觊觎东北的统治权。
当时的东北,除了张作霖的第二十七师,还有冯德麟率领的第二十八师。冯德麟与张作霖曾经是结拜兄弟,在张作霖崛起初期,冯德麟给予了他诸多帮助,两人携手并肩,在东北的复杂局势中闯出一片天地。但随着张作霖势力的不断壮大,利益冲突逐渐凸显,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1916年,袁世凯妄图称帝,倒行逆施,为了安抚地方势力,他封张作霖和冯德麟为子爵。张作霖对此封号极为不满,他自恃功劳比冯德麟大,认为自己理应得到更高的封号,心中愤愤不平。而冯德麟则觉得张作霖如今飞黄腾达后忘恩负义,不念昔日兄弟情谊,两人之间的矛盾因此进一步激化,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为了争夺东北的统治权,张作霖开始与冯德麟展开明争暗斗,手段层出不穷。他一方面在袁世凯面前诋毁冯德麟,编造各种不实言论,试图降低冯德麟在袁世凯心中的地位,削弱其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大肆招募新兵,购买先进武器装备,提升部队战斗力。1917年,张勋妄图复辟帝制,上演了一场闹剧。冯德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头脑发热,率领部队前往北京支持张勋。张作霖见时机成熟,立即在奉天发动政变,趁冯德麟不在,迅速解除其兵权,并将他的部队收编。经此一役,张作霖成功扫除了在奉天省的最大竞争对手,成为奉天省名副其实的统治者,手握大权,风光无限。
成为奉天省的统治者后,张作霖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他将目光投向整个东北。彼时的东北,除了奉天省外,还有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吉林省督军孟恩远、黑龙江省督军毕桂芳,成为张作霖实现野心路上的阻碍。张作霖为了吞并吉林和黑龙江,可谓煞费苦心,采取了各种手段。他先是主动与孟恩远、毕桂芳建立联系,表面上对他们毕恭毕敬,言语间尽是尊崇之意,时常送礼拉拢,营造出一副友好和睦的假象;实际上,他却在暗中紧锣密鼓地策划着如何将二人赶下台,取而代之。
1919年,在张作霖精心策划下,吉林省发生了“宽城子事件”。日本侵略者趁机借口中国军队在宽城子(今长春)附近与日本军队发生冲突,向中国政府提出无理抗议,并要求中国军队撤出长春,妄图借此扩大在东北的势力范围。张作霖抓住这一机会,向孟恩远施压,逼迫其辞职。随后,他任命自己的亲信孙烈臣为吉林省督军,成功将吉林省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紧接着,张作霖故技重施,以同样手段迫使毕桂芳辞职,任命另一位亲信鲍贵卿为黑龙江省督军。至此,张作霖通过一系列手段,成功控制整个东北,成为当之无愧的“东北王”,其威名传遍东北大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成为东北王后,张作霖并未停下扩张的脚步,他深知要想在复杂的局势中站稳脚跟,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于是,他积极投身于东北的经济和军事建设。在经济方面,大力扶持工商业发展,修建铁路,改善交通条件,促进贸易往来,东北经济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在军事方面,建立大型兵工厂,引进先进的武器制造技术,自行生产枪炮弹药,提升军队装备水平;同时,创办东北大学,广纳人才,为东北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此外,张作霖还巧妙周旋于日本、苏联等国家之间,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在国际舞台上为东北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张作霖的统治下,东北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极大提升,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实力的地区之一,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国的东北大地。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中国国内局势再次陷入动荡。张作霖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机会,认为这是自己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好时机。他立即率领奉军入关,与直系军阀联合,共同对抗皖系军阀。在战争中,奉军发挥了重要作用,士兵们作战勇猛,战术运用得当,为直系军阀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战后,张作霖因功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权力和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张,其影响力逐渐辐射到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
随着奉系势力的不断壮大,张作霖与直系军阀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双方在利益分配、势力范围划分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矛盾逐渐激化,犹如两座即将爆发的火山。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然而,此次战争中,奉军内部矛盾重重,指挥体系混乱,将领之间意见不合,各怀心思。这导致奉军在战场上指挥不力,士兵们士气低落,战斗力大打折扣。面对直系军阀的猛烈进攻,奉军节节败退,最终遭到惨败。张作霖无奈之下,只得率部退回东北,为保存实力,宣布东北“闭关自治”,表面上与世隔绝,实则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第一次直奉战争的失败,犹如一记沉重的耳光,让张作霖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回到东北后,他痛定思痛,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军队。他加大军事训练力度,聘请国内外优秀军事教官,对士兵进行严格训练,提升士兵的军事素质和战斗技能;同时,不惜重金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新部队的武器库,增强军队战斗力。此外,他还积极拉拢国内各方势力,试图建立广泛的联盟。他与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革命政府建立联系,双方互通有无,试图共同对抗直系军阀,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有了第一次战争失败的教训,张作霖此次做了充分准备。战前,他精心谋划战略战术,对部队进行重新整编,明确指挥体系,确保军令畅通;加强士兵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忠诚度。战争爆发后,奉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士兵们奋勇杀敌,一路势如破竹,接连取得胜利。而直系军阀内部此时却发生哗变,冯玉祥倒戈,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直系军阀彻底失败,土崩瓦解。张作霖率领奉军再次入关,一路长驱直入,顺利控制北京政府,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又一个巅峰。
进入北京后,张作霖的野心膨胀到顶点。1927年6月18日,他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位统治者。登上权力巅峰的他,以大元帅的名义发布了一系列命令,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然而,此时的中国局势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伐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士气高昂,势如破竹,一路北伐,节节胜利,犹如汹涌澎湃的浪潮,冲击着旧的统治秩序。张作霖的统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1928年,北伐军继续向北推进,攻势愈发猛烈。奉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难以抵挡北伐军的强大攻势。张作霖见大势已去,深知无力回天,无奈决定撤回东北,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6月4日,当他乘坐的专列经过沈阳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时,一场阴谋悄然降临。日本关东军早已在此预埋炸药,随着一声巨响,专列被炸得粉碎。张作霖被爆炸的气浪掀出车厢,身受重伤,生命垂危。当日上午9时30分,张作霖因伤势过重,虽经全力抢救,最终还是未能挽回生命,享年53岁。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在东北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就此陨落,他的离去,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张作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社会底层的马匪起步,凭借着自身的智慧、过人的勇气以及膨胀的野心,在复杂多变、波谲云诡的历史舞台上,一步步艰难攀爬,最终登上权力的巅峰,成为统治东北的“东北王”。他的崛起之路,不仅深刻改变了东北的历史进程,在这片黑土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对整个中国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重要人物,其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引发人们无尽的感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