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27 15:59:51
封面
版权信息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电磁兼容发展简史
1.2 电磁兼容的主要国际组织和机构
1.3 电磁兼容学科和研究对象
1.4 EMC的研究方法
第2章 电子设备电磁兼容设计原理
2.1 电子设备电磁兼容设计的内容及采用的方法
2.2 常见的电磁干扰源及特性
2.3 电磁干扰作用途径及分析方法
2.4 保证电磁兼容性的方法
第3章 电子电气系统电磁兼容性分析和设计
3.1 系统电磁兼容性概述
3.2 谱域分析和系统间电磁兼容性
3.3 环境电磁场及安全界限值
3.4 频谱控制和尖峰脉冲控制
3.5 电源的电磁兼容性要求
3.6 系统内不可控噪声电平
3.7 电磁干扰隔离度和布局
3.8 接地、布线、屏蔽总体方案
3.9 电子、电气系统的防雷措施
第4章 电子设备电磁屏蔽的设计
4.1 概述
4.2 电场屏蔽
4.3 磁场屏蔽
4.4 电磁屏蔽
4.5 电磁屏蔽材料
第5章 EMI电源滤波器的防护设计
5.1 电网的电源干扰
5.2 开关电源的干扰
5.3 噪声源的等效电路
5.4 EMI电源滤波器插入损耗的理论计算方法
5.5 EMI电源滤波器插入损耗的工程计算方法
5.6 EMI输入滤波器的稳定性问题
5.7 EMI滤波器中的滤波电感
5.8 EMI滤波器标准和测量方法
5.9 EMI滤波器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5.10 EMI滤波器的发展趋势
5.11 简易的共/差模分离方法
第6章 电子电气设备接地设计
6.1 基本概念
6.2 克服地线干扰的主要方法
6.3 接地系统设计实例
6.4 搭接
6.5 接地综合性问题分析
第7章 电子电气设备的布线和接续设计
7.1 线间串扰分析
7.2 屏蔽线的磁屏蔽和电磁屏蔽作用及地回路的形成
7.3 电子设备常用线型
7.4 工程上布线、布缆方法
7.5 接续设计
7.6 布线电磁兼容性工程应用和分析
第8章 高速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容设计
8.1 电子信息设备电磁兼容性设计与信息安全
8.2 高速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
8.3 数字电路的电容设计
8.4 时钟电路的电磁兼容设计
8.5 I/O电路及背板和连接器的设计
第9章 静电、静电测量和静电防护
9.1 静电的产生
9.2 静电放电(ESD)试验模型
9.3 危害
9.4 测量
9.5 静电放电(ESD)的防护
第10章 雷电及电磁脉冲的防护技术
10.1 雷电基础知识
10.2 雷电及电磁脉冲的物理特性
10.3 雷电电磁脉冲的物理效应和电磁效应
10.4 雷电和电磁脉冲的防护原理
10.5 过压保护原理及其器件
10.6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的应用
第11章 电磁兼容性测量及测量标准
11.1 电磁兼容性测量的基本概念
11.2电磁兼容性测量需要的主要仪器和设施
11.3 电磁兼容性性能预测试
11.4 电磁兼容性基本测量方法
11.5 电磁兼容性测量仪器和附件的校准
11.6 电磁兼容性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11.7 电磁兼容性标准概况
第12章 电磁兼容性故障诊断
12.1 概述
12.2 电磁兼容性故障矩阵
12.3 电磁兼容性故障树——排除法
12.4 电磁兼容性故障监测与干扰识别
12.5 电磁兼容性故障相似类比法和故障案例
12.6 电磁兼容性故障诊断综述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