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感官敏感期(0—6岁)(1)
从出生起,婴儿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了解事物,熟悉环境。3岁前,幼儿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3—6岁时就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中的事物。在感官敏感期内,孩子会用口来实现对味觉和触觉的认知,会把他能拿到的一切东西都往嘴里放,还会吃手;他还会冷不丁地咬人,打人,当然,这些行为都不是孩子学坏,并非是恶意的表现;他还会喜欢抓软东西、扔东西、用两只手捏东西,特别喜欢玩水、玩沙,这些都是孩子用手感知和探索事物的具体表现。
1.眼睛:孩子刚出生时会对明暗相间的地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会盯着看(0—0.5岁)
——对刚出生的孩子来说,黑白相间的地方比彩色气球更有吸引力,可以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视觉感知能力
很多父母也许会认为,刚出生的孩子应该对彩色的东西更感兴趣,比如彩色气球,彩色的花朵、图片什么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孩子恰恰对这些彩色的东西不感兴趣,反而会对明暗相间的地方特别感兴趣,他们会盯着某个影子看半天,也会对透过树叶缝隙的斑驳的光点产生极大的热情……这一切都表明,孩子对明暗相间、明暗反差比较大的地方特别敏感。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琳琳刚出生的时候非常安静,几乎不怎么哭。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但有时候会在梦中惊跳。为此,妈妈有些担心,甚至是恐慌,妈妈想:“女儿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这个世界,她一定很恐惧!”
但是,很快,这位妈妈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老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某个地方看,要不就是睁大眼睛看台灯投在墙上的影子,要么就仰起脸来看投在天花板上的某个影子,而且看得很专心,几乎是一动不动。有时候,妈妈就抱着女儿改换一下位置,但是,紧接着女儿就到处寻找,直到她找到那个影子为止。
一个月后,琳琳对黑白相间的地方就不再感兴趣了。
故事2:
一位妈妈抱着自己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儿子在阳台上晒太阳,她发现儿子在她怀里老是瞅着阳台上那一大株绿色植物,且看得特别专心,眼睛都不眨一下,一点也不哭闹。妈妈感到有点奇怪,心想:“儿子看个绿色植物也这么入迷,这么沉稳,以后可能会成大事哦!”
第二天,妈妈又抱儿子在阳台上玩,儿子还是盯着那株绿色植物。这时,妈妈也好奇地在孩子的角度顺着孩子看的方向看去,这才发现,原来,透过绿色植物的缝隙,可以看到阳光投下的斑驳的光点。那些光点和绿色植物的叶子正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明暗的对比。儿子就是被它们吸引住了,妈妈这才恍然大悟。
故事3:
宝宝已经3个月了,爸爸妈妈已经开始对他进行早期教育了。这不,妈妈下班回来,在路上给孩子买了几个彩色气球,心想:“彩色的气球一定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锻炼他的视力!”可是,当把彩色气球拿到孩子的面前时,孩子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来,甚至没看两眼就把视线移开了。这让妈妈感到很纳闷。
巧的是,那一天,爸爸下班回来,手里也拿了两只气球。不过,这两只气球可不是彩色的,而是白色的,上面还有一些黑点,就像斑点狗一样。当爸爸把气球拿到孩子面前时,孩子竟然非常兴奋,伸手就去抓,抓到后,自己躺在小床上独自乐呵呵地玩了起来……
敏感期分析
不可否认,刚刚出生的婴儿会对光很敏感,很痴迷。虽然他们的视力不是很好,但却可以看到一个明暗相间的、模糊的世界。对刚出生的孩子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对此,有教育专家指出,这就好像经过一个长长的黑暗的隧道,在隧道的尽头,出现了一个光点。因为是在黑暗中,这样的一个光点显得分外明亮、奇妙,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当光点逐渐变大,直到变成光明,把孩子包围后,孩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他对光的敏感期就过去了。这个过程给孩子带来了愉悦感和持续的满足感,孩子也会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再回到对光的敏感期上来。最开始,孩子的眼睛是对黑白相间、反差较大的地方感兴趣,而不是成人想当然地认为的彩色气球等。这就是故事3中为什么孩子对彩色气球无动于衷而对黑白气球非常感兴趣的原因。
如果仔细观察,孩子还会对从门缝中透过来的光线感兴趣,他会凝视那束光线,甚至是想爬过去抓光线。在孩子的眼里,那束光线就代表快乐。就像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他的著作《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描写的那样:“从黑暗墙壁上高高的窗户射进来的光线,给婴儿带来第一个惊喜和欢乐。”
当然,孩子还会对放大的黑白照片、一件黑白条的衣服、一块黑白相间的布或纸张等感兴趣。这些也都比较容易吸引和维持孩子的注意力。
引导小妙招
1.重视对孩子视力的开发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视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发展起来,根本没必要去有意识地开发孩子的视力。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在生命的初期,大脑和脑功能都还处于构建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各种感觉,如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等都与大脑中相应的神经中枢联系在一起。只有建立了联系,各种功能才会正常发挥作用。
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后就被蒙上眼睛,那他的眼睛就没有机会跟大脑中特定的神经中枢建立联系,大脑中主管视觉的结构就不会被激活,就收不到眼睛传递过来的信号。所以,当孩子的视觉敏感期消失以后,即使把他眼睛上蒙的布拿下来,他的眼睛也会失明,复明的可能几乎没有。
可见,孩子的敏感期和他的大脑的发育以及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既然这样,父母就一定要抓住孩子从出生到半岁这段视觉敏感期,积极开发孩子视力。
2.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视觉感知力
在生活中,父母也应该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视觉感知能力,比如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实现。这里给父母介绍两个简单易行的小游戏。
第一,准备一个手电筒和一块纱布。晚上用纱布把手电筒蒙上,这样光线就不会太强烈,打开手电筒的同时把房间里的灯关掉,让手电筒慢慢移动,从而训练孩子用眼追逐光线。这时,父母会发现,孩子的目光能专心地停留在光束上。当然,这个游戏不要玩太长时间,如果发现孩子没有看光束的话,就应该停止。
第二,准备一些黑白照片或图片,拿到孩子面前,让孩子看,然后一张一张地向孩子介绍,这是某某的照片,这是某某图片等。当把照片或图片都介绍完后,再让孩子重新看一遍,每三四秒钟换一张。
当然,上面的游戏都是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的,父母切不可为了训练孩子而强迫孩子去看,否则就违背的训练的初衷。另外,类似的游戏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可以多多发现,多多尝试。
3.用语言激发孩子的视觉认知能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就会慢慢看清楚周围的物体。比如,孩子会在某一个时期认出妈妈、爸爸或照顾他的人来,而且会比较有意识地选择观看周围的人。在这个时期,孩子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看到熟人如妈妈爸爸,他就会笑;而看到陌生人,他就会哭。
很快,孩子的视线范围不断扩大,除了能看到近处的物体,他还能看到远处的物体,并且会主动去看。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用语言来激发孩子的视觉认知能力了。
一位妈妈看到自己6个月大儿子每次睡醒后,都会把手放在嘴里吮吸半天,然后再放在眼前看一会儿。趁着这个机会,妈妈就拿着儿子的小手在他的眼前晃,并说:“这是你的小手,手是用来抓东西的,来,抓妈妈的手。”在她的帮助下,儿子总能抓住她的手,每当这时,儿子就会咯咯地笑起来。
虽然这么大的孩子听不懂父母的话,但这没关系。当父母不停地晃动孩子的小手并帮他抓住某种东西时,孩子就能更清楚地观察到自己的手,并会了解手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视觉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有很大的发展。
2.CD光盘、大头娃娃、镜子、各种形状等:孩子非常喜欢这些视觉道具(0—2.5岁)
——这些东西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应用这些视觉道具组成孩子的视觉环境
孩子出生几个月后,会对一些视觉道具感兴趣。所谓视觉道具,就是生活中常见的能够引起孩子视觉兴趣的一些物品,比如CD光盘、大头娃娃、镜子以及各种各样的形状等等。因为孩子正处于视觉敏感期,他就会对明暗对比强烈的事物感兴趣,对各种各样的玩具感兴趣,甚至会对镜子感兴趣,因为他会“欣赏”镜子中的自己。当然,孩子还会其他很多的物品感兴趣,这就需要父母在生活中不断去发现了。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前段时间,《建国大业》这部影片正在全国热映,一位妈妈没有去影院看,就在超市买了一套《建国大业》的光盘,准备在家好好欣赏一番。
不过,回到家,妈妈刚拆开包装把光盘拿出来,身边6个月大的女儿就“咿呀咿呀”地“说”上话了,还把小手伸向妈妈手中的光盘。于是,妈妈就把光盘给了女儿,没想到,小家伙竟然玩得十分开心,都十多分钟了,还不肯把光盘给妈妈。从那以后,女儿每当看到CD光盘,都会笑嘻嘻的样子。
看到女儿这么喜欢光盘,妈妈就把家里所有的光盘都找了出来,把它们都贴到了女儿的小床对面的墙上,这样女儿很轻松地就能看到光盘。而且,这位妈妈还非常有心,每隔几天,就把光盘摆成不同的形状,结果,女儿睡觉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瞪眼瞅瞅那些光盘,一点也不哭不闹的。
故事2:
有一位爸爸非常喜爱看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而且也喜欢看这类的漫画书。这不,有一天走到街上,看到卖玩具的了。正好有类似大头爸爸的这种玩具娃娃,这位爸爸想都没想就买了一个拿回了家。
到家后,他自己先乐呵呵地在沙发上玩了一会儿。就在他要放下玩具准备忙别的事情时,不满1岁的儿子哭了。妈妈正在厨房忙着做饭,结果爸爸只好去安抚儿子,他顺手把刚买的玩具娃娃带上了。
儿子看到玩具娃娃后,突然不哭了,伸着两只小手就想抓。爸爸就把玩具给了儿子。儿子也高兴地玩了起来,一旁的爸爸也是很开心。过了一会儿,他就指着洋娃娃的嘴巴说:“乖,这是嘴巴,爸爸和你都有嘴巴!”然后,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嘴巴说:“这是爸爸的嘴巴!”又用手指了指儿子的嘴巴说:“这是宝宝的嘴巴!”
儿子听到爸爸说话,又看到爸爸指嘴巴的动作,高兴地手脚都动了起来,还傻呵呵地笑……
敏感期分析
故事1中的孩子之所以爱看光盘,是因为她正处于视觉敏感期,光盘的敏感对比比较强烈,而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光盘还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还能折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孩子的视觉需求,所以很容易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
对于故事2,也是因为孩子的视觉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会对周围的人的五官非常感兴趣,所以才能看清洋娃娃上的鼻子、嘴巴等五官,而且表现得异常喜欢的样子。
引导小妙招
1.丰富孩子的视觉环境
既然父母已经知道孩子在视觉敏感期会对上面的很多所谓的视觉道具很感兴趣,那就应该在生活中尽力为孩子去准备,从而丰富孩子的视觉环境。以CD光盘为例,也可以学习故事1中的那位妈妈,把光盘摆成不同的图形,让孩子去观察,这对孩子的视觉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也可以在家里孩子很容易注意到的地方如墙上挂一些孩子喜欢玩的玩具,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观察不同颜色的床单、窗帘、盖电视机、饮水机等物品的布件等。
2.用洋娃娃来教孩子认五官
一般来说,洋娃娃都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玩具,但怎样利用好这个洋娃娃来让孩子享受视觉敏感期,度过视觉敏感期,却是很多父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既然孩子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对周围人的五官很感兴趣,那么父母就应该利用洋娃娃这个道具来教孩子认五官。当然,这个洋娃娃道具的五官布局要比较合理,与真人应该差不多,那种特别夸张的洋娃娃不太适合用来做五官教具。
3.尝试让孩子的视觉范围变大
大部分孩子睡的婴儿床是平的,不可以调节,也就是说在孩子不会坐立的时候,他在床上就只能躺着,躺着能看到最多的就是白白的天花板。其实,当孩子的视觉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后,父母应该尝试扩大孩子的视觉范围。比如,买个可以调节角度的婴儿床。
一位妈妈给孩子买的婴儿床就是可以调节角度的,当她的孩子四五个月大的时候,她就常常把婴儿床调节一下,比如让婴儿床与地面呈30°的角,这样孩子躺在床上就能看到更多的周围的环境,也就是说,他的视觉范围扩大了。这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视觉能力。
4.在孩子的床侧挂一面镜子
当孩子对五官感兴趣时,镜子就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觉道具。当孩子看到镜子后,他就会凑上前去,仔细地欣赏镜子里的那个人。如果父母对孩子说,你的鼻子在哪里呀?孩子就会用手去指自己的鼻子,结果发现镜子的人也用手指自己的鼻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
有一位妈妈在儿子的床侧挂了一面镜子,小家伙睡觉醒来总会先抬头“照照”镜子,有时候睡醒后还需要翻身才能看到镜子。后来这位妈妈发现,儿子的翻身、抬头能力明显比同龄的小朋友要强。当然,孩子的视觉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大的提高。可见,要想培养培养孩子的视力,发展孩子的视觉认知能力的话,镜子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5.让孩子去触摸各种形状的东西
在家里,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去接触各种形状的东西,比如,瓶瓶罐罐、餐盘、汤碗、杯子、小勺等,虽然他不会用,也可能拿不住,但让他去触摸这些东西,就能集中他的视觉注意力。如果这时,父母再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时,对孩子的视觉认知能力的提高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如圆形的球、方形的板等等,也是孩子很好的视觉道具。
3.色彩:对色彩开始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尝试寻找不同的颜色(3—4岁)
——在生活中给孩子更多的色彩认知机会,诱导孩子多使用颜色绘图
三四岁的孩子开始对色彩产生认知和感觉,他们会被五颜六色的光、各种色彩鲜明的事物强烈地吸引,并感到非常愉悦,而且他们会尝试去寻找不同的颜色,也会把同一种颜色的物品归到一类,还会使用彩色的笔去涂画,等等。这都说明,孩子对色彩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认识色彩的机会,诱导孩子去使用各种颜色去绘图。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把3个孩子都送进了国内著名的艺术院校。她培养孩子有什么秘诀吗?当记者采访这位母亲时,她也说不出来是怎么培养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