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国古代最成功的水利杰作——都江堰
【必去理由】
都江堰是古代著名大型水利工程。它规模宏大、布局科学,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
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的无坝式引水枢纽,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硕果仅存的奇观。它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先睹为快
两千多年以来,都江堰把岷江水引到广阔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在此以前,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岷江水,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给在平原生活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
后来,经过距今大约3000年前的一个名叫鳖灵的人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鉴于鳖灵的巨大功绩,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平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
在这之后,都江堰水利工程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他们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和维护都江堰,使它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这些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彻底消除了水患。都江堰的创建没有破坏自然资源,它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并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都江堰水利工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但是,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进被人类抛弃,而是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时间的推移,或不复存在、或已经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源远流长。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功臣,折射出了中华民族智慧之光,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景点导览
●二王庙
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成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庙宇。
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改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建筑有四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中轴不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落差大,有63米。
二王庙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一个是张大千先生的仕女图,另一个徐悲鸿的奔马。
以前,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一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纪念李冰父子,十分热闹。不过这个活动一度停止,直到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内江上一座铁索桥,那是著名的安澜桥。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
到了宋代,此桥改称为“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灌县人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边设置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安澜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安澜桥是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平原的流量。
当宝瓶口的进水量达到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宝瓶口旁的小山叫离堆,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可以得到控制,水质也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
2000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
延伸阅读
●都江堰名字的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到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但是,为什么又叫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李冰父子的故事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可是,当时并未发明火药,李冰便用大火烧石头,最后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李冰父子率领大众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除此之外,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小贴士:
●交通:
在成都的茶店子汽车站,有大巴车直达都江堰市客运中心,每天早6:30就发车,下午7:00收班。市区内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公交车四通八达,游客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各个旅游景点。
●最佳旅游时间:
都江堰景区气候宜人,全年都适合旅游。但每年清明节人们举行“放水节”以纪念李冰父子,游客可参加砍杩槎、编竹笼等古老技能活动,此时前来,更能深刻体会到李冰父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开放时间:
7: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