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龙门石窟
【必去理由】
白居易曾经这样评价龙门:“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地区的自然风景优美,让人流连忘返。
而最为著名的还是龙门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
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先睹为快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古时称水之北为阳,洛阳地处洛水之北,故称洛阳。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而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千米。龙门石窟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作“伊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
而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石窟也作为另一种艺术形式而随之出现了,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由于山林中十分的幽静神秘,再加上石窟冬暖夏凉,而依山雕凿的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更加坚固耐用,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
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这种石窟寺艺术同我国具有民族特点和传统的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今天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地区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此地的岩石更有利于雕刻造像和保存。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龙门石窟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共计400多年。其中大规模、高效率的建造工作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和隋唐时期。
龙门石窟的艺术品包罗万象,它像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那些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等艺术品,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地分布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000米。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古代劳动人民和伟大的艺术家们无穷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同时也是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
那些富有才华的工匠和雕刻艺术家,面对光秃秃的悬崖峭壁,手拿最简单的锤凿,就雕刻出这样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样的工程就算放到现在也是一件不容易完成的事,而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景点导览
●潜溪寺
潜溪寺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是龙门西山北端的第一个大洞。潜溪寺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寺名的得来还有一番来历,当年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此名。
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ú)堂”。
窟内洞顶有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佛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阿弥陀佛面容丰满,身体各部比例匀称。佛像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佛像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
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阿弥陀佛像同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被他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让人过目不忘。
●宾阳洞
过潜溪寺后,有三个较大的洞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其中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
宾阳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用工802366个。
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仅7岁的孝明帝即位,但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停了下来。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
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宾阳中洞高9.8米,进深和宽均为11.10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佛像。这些佛像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了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
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与中洞不同,它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宾阳北洞则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像高近10米,结跏跌坐。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奉先寺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窟,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奉先寺从唐代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开始雕凿,至唐代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成,是龙门石窟中雕像最大、艺术最精美、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置于9米宽的三道台阶之上。寺内龛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
主佛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位居佛龛中央。主佛身披袈娑,面容丰满,嘴角微翘略带笑,眼帘低垂,目光宁静而深远,蕴涵着无穷的智慧。其端庄大度、淳厚安详的仪态令人肃然起敬。
在两旁侍立的弟子中,迦叶严谨老成、阿难虔诚顺服、菩萨端丽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雄健,雕像栩栩如生,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是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逼真传神的造像技艺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这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也是我国雕刻史上伟大范例之一。
延伸阅读
●关于龙门石窟的两则传说
第一则:
相传在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湖水四周青山苍翠,芳草萋萋。村民们都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
村里有个勤劳的男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他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有一天,他有听到地下传来的奇怪声响,像是有人在问“开不开”。他急忙跑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
母亲想了想说,“如果再听到有人这样问,就回答:‘开!’”第二天,男孩子又去放养,快到中午的时候,地底下又传来了“开不开”、“开不开”的声音。男孩子大声地回答:“开!”
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顷刻从中间裂开。只见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喷涌而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
水流之后,又有无数的清泉从山崖石罅中喷出,水流源源不断。两山的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影影绰绰,仔细一瞧全是石像。这些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其实,龙门石窟的产生是由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换来的。不过,这则神话传说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也赞美了龙门石窟巧夺天工,精妙绝伦的雕刻艺术。
第二则:
1000多年前,有一位云游四方的和尚,经过了长途跋涉之后来到了龙门。他在龙门前面的一条河边停住了脚步。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只有龙门山顶上还沐浴着一道到金光。
和尚已休息了大半天,他环顾四周,想找个栖身岩洞住一宿。正当他四处打量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他忽然全身一颤惊呆了。原来,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幕不可思议的奇境,怪石林立的龙门山上,在金光夕照中,出现了千百尊佛。他们袒胸裸背,斜披着袈裟,他们有的盘坐着,有的垂脚而坐,有的斜依岩石……一些猛兽驯服在他们脚边,他们或双手合十,或俯首微笑,背后都闪着金光……
“佛祖显圣了!佛租因我的虔诚而显圣了!”和尚激动得全身颤抖,不敢再逼视这金光闪闪的景象,只顾匍匐在地上顶礼膜拜。与此同时,他领会了佛祖无声的启示,立即许下了建造石窟寺的誓言,这就是后来的龙门石窟。
小贴士:
●门票:
龙门石窟景点实行一票制,票价80元/人。
●交通:
从火车站前乘一日游专车到景区;乘81、53、60路公交车也可到,车程约40分钟。
●开放时间:
春、夏、秋季:7:30~6:30;冬季:7: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