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大师智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经营大师谈企业文化(5)

第九个管理上以身作则,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参加各种各样的演说、会议,坐车就走,晚上12点零4分到北京,第二天讲完话自己就走到火车站,根本不用人送,但有个人大代表证可以保证有一个卧铺。

这么大的岁数了,都快50的人了,关键你想的是什么?如果想着我当老板要享受,觉得很光彩,你不要干、你吃不了那个苦、你也干不到那种光彩,更多地还是吃苦。没办法,谁让你干老板了?谁让你创业了?谁让你带团队了?这一点不仅对老板要求,对老板周围的人你这个团队必须这样办才行。

三人行必我有师,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等这些都不用讲了。

思无邪,相当于正。

第十二个是管理者自身反思、反省的。比如说我做事,我当公务员、当高层干部,我拿人家的年薪能不能敬业。

“与朋友交不信乎”,这个朋友扩展到商业伙伴、客户,讲不讲信用?就是我们老板讲完课之后有没有落实到行动?老师有没有检查作业,检查作业的时候是不是落实到行动上了,不光是做一个作业。孔子还讲了“节用而爱人”,节用就是坐火车,不坐汽车,爱人就是你的中层干部能不能爱人?

弟子入则孝,出则仕。在这一点我们提升员工的时候,如果不孝,决定是不行的。如果对自己的老子都这样,你想对客户能好吗?这一点绝对是试金石,一票否决。

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要很好地对待自己的朋友,谨而信,严禁而谨慎,低姿态。

君子不重则不危。不是说要养尊处优,但是做事要稳重,如果你不重不危,学习也保证不了,物以类聚,你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样的群体,反过来你有意识地和有思想、有道德的人去交流,你自己也会提升。

企业家、管理者的操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我们很多时候要想想对方是怎么回事,我在博客中写到传播的三个基本点和两个中心,两个中心是什么呢?传播的时候以受众、听众为中心,我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脑子里想什么?就是想我的听众是谁?做生意的时候我脑子里面一直想着自己的客户、用户,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想着自己的听众,他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有什么作用?

谁说我们这些做生意的管理者、做老板的没有艺术细胞?没有人文精神?管理是一门艺术,我一直认为管理很简单。诗三百,曰思无邪,相当于正,正是什么?正就是我们等价交换的原则,为消费者服务、让消费者满意的原则。

“温故而知新”就是创新的精神。

“温故而知新”就是创新的精神,创新不能乱创,必须在原来知识、原来经验的基础上突破的,这是最根本的。

多边发展和单向发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埋头学不思考,光去抄别人的不去创新就会迷惘,思而不学,光考虑不去学习只去走弯路,会失败。

“知知为知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像苏格拉底说的我知我不知。这一条引导了整个西方科学界的探索精神爆发。我认为,文艺复兴最大的复兴,就是把这句话挖掘出来发扬光大,这才有了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门捷列夫,这一点,我们中国挖孔子这一句话挖得太晚、挖得太笨。所以,现在我们企业界要把它挖出来,让思想界、让科学界大跌眼镜,让他们向我们学习。

用传统文化的理念来管理人。

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讲的是行动力和执行力,少讲多做。有些员工老板被他蒙住了,这个战略、那个建议,人家怎么做的,你怎么知道?你问他一句他就傻了。不是他不提建议好,关键的问题有些投机分子,我们好的老板不能让这些人得逞。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讨论的气氛是为了企业发展,而不是贬低人,我们头脑当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否认、否定别人哪怕最荒谬的意见,要不然会抹煞思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学习本领等等。磨刀不如砍柴功,实际民间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比如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让马儿跑的好,还不给马儿吃草”,讲的就是付出和回报,我们很多企业就是有一些问题,就是急功近利,少付出、多回报,大家知道,真正的蓝海是什么?你付出多少、你干得活越多,别人坚持不住最后你剩了,你挣钱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诽人。巧言吝啬的人不要轻易提拔他,反而你看不上的人不要因为你看不上他不采用他的建议。

众好之必查焉,大家看他好一定要想办法提拔他。过而不改,失为过也。第一次有错没问题,但是真正有了过给他说出来严厉的批评了,他还是这么做,那这种人不能轻饶。

做企业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不怨天,不尤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矣。我们这些做企业的本来就是这一帮人,大家都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就我们这些人能做到,就是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博学而多行,切闻而静思,仁在其中也。博学就是坚持做、扎扎实实做,碰到问题问到实处,静思就是碰到什么事情马上就要考虑,

“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的歧义。

《论语》中或者中华民族文化当中,引起歧义之处也有,比如“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我打电话请教了一个教授,是山东经济学院研究孔子关系学的,当时我的题目是论语中的糟粕,他反对这么说,就是这句话。

我们文化大革命时就拿这句话来说事,女子和小人难养在什么地方呢?最大的问题就是女子和小人放在了一起。太近了出言不逊。你家夫人跟你很近,肯定训你,谁让我们忙、我们就要点头哈腰一点、姿态低一点。你远离她不行,不要说你工作忙、挺远的,她会怨你,但是有一条你心不能远。如果和夫人的关系这样讲的话没有问题,但是孔圣人把小人和女子放在一起。

我原来想,当时的女子是没有多少权利的,她们的社会地位和所谓的小人是一样的。教授讲孔子不是说讲现在的女子。不要骂孔圣人,他也有历史局限,但时不厌今。特别是王威教授对我的改变,不应该叫“糟粕”。就看怎么说,说句实在话,反正孔圣人不在了,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关键是我们要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使用主义态度,怎么样对我们的管理有用,但是不能违背道。

连扫地工都关心你的战略,这个公司一定要出大毛病。

宁可有为之,不可使之之。有一点,在我们的管理当中,我们的低层干部有时候你的战略不要讲太多,让整个公司所有的员工连个扫地工都关心你的战略,这个公司一定要出大毛病,就让他做,你真正到一定水平了,我肯定让你知道。

一次我们来了300多位大学生,我第一次见面,大家递纸条问问题,有五分之三问战略、问国际化。我当时就非常火,我说你们什么水平?我说你们没有资格问这些,你们老老实实干活儿,到一定时候,你就可以关心战略。懂战略的时候再问,现在是胡来。

到了第二次,又让他们递纸条,又有几个冥顽不灵,非要刨根问底的人问战略化的问题,我说:人力资源部的人现在去查笔迹,看看到底是谁这么冥顽不化,以前骂我再狠的人我都不查笔迹,我查完了笔迹马上给你开除,这个人一点用都没有。但是真正成长一定水平的时候你一定要和他交流。《论语》中还有一句就是该让他知道,不让他知道就是失仁。

文化宝库中得到自己失去的东西。

最后的结论是人性回归原则,欧美发达国家的理念来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归结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研究和发明,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及企业经营管理,也可以在同一时期中华文明最具活力的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神文化宝库中得到自己失去的东西。从系统性、全面性、深刻度方面来概括对现代企业发展各层面丰富的、适用性的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化之根,一定要有传承、整体性。

适用性研究,对先贤者的思想可用者扬,不用者弃。有人说,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自成体系,为什么拿古人说事。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如果完全是自己造,一个是造不成,或者是拿来主义,拿西方的东西,关键是斩断我们的文化之根。

一个民族渊源流长,一定要有传承、一定要有整体性,一定要保持自豪感和自尊心,如果我们的电视技术都是西方的还好,如果我们的思想、文化、文字都是西方的,那就出大问题了,所以我们这些人、我们社会的精英、社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企业家们,掌握着话语权、行动权,掌握着这么多的资源,一定要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改造者、发扬者。

当然,我们要创造性的传承和应用;要有批判消毒原则,传统文化中必有一些糟粕,和市场经济原理背道而驰甚至及其有害的东西,一定要拨乱反正消除其负面影响。

文化致胜:打造民企核心能力--唐山曙光集团董事长张春来。

曙光集团张春来介绍。

张春来是唐山曙光集团的董事长,有“中国水泥大王”之称,他以4000元创业,生产线上的失火曾经让他跟工人一起二度烧伤。在先期的创业中,他很善于思考,总结了很多关于民营企业的经典理论,比如“野鸡论”,认为民营企业就像放养在山里的“野鸡”一样,它有自由的空间、严酷的环境,但是也有自己生存的“道”,在企业建立文化方面,他的不少实践看起来土气,但有些很实用的地方,很多东西是很中国的,用这种方法打造了一个生产性的企业规范运作,可能也验证了一个文化的真理:好用的不一定好看。

唐山大地震造就了我。

我是1984年下海,我的发展跟大家不同,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唐山人。我是唐山人,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造就了我,通过抗震救灾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以及我们在抗震救灾期间的参与,看到解放军的支持和全国老百姓、全国机关的支持,那时候绝对是计划经济,那时候我24岁,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走过来的。在那个时候完成了上山下乡,可以这样讲,阅历是经过了很多大的“事故”走到今天,也积累了好多经验,也愿意把这些经验跟大家做一个汇报交流。

78年12月18日三中全会以后,那时候不叫“下海”,作为我来讲,给我的位置很好,当时在市政府下设的办事处做劳动调配,这个工作就是安排现在所谓的待岗青年,那时候我们叫安排待业青年,这是一个前提基础。在抗震救灾期间,使我深深感觉到水泥产业的缺乏,现在中国的水泥业在世界第一,那时候我们的水泥还在一种计划经济下。在这种前提下,我在给公家,也就是为公有制组织待业青年做了一些项目,也打了一些基础,所以当我87年下海的时候,有了好多工作基础。人要定位自己,而定位的主要是“搞定自己”。

经历民企的“苦大愁深”

一个民营企业走到今天,我已经走了20多年了,这20多年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中国民营企业,实际上是“苦大愁深”,因为毕竟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深圳还不一样,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特区,毕竟是一个嫁接城市,也可以说是一个移民城市;而内地,特别是唐山、河北,以及京津塘边上的,人们的思想比较“左”,计划经济的概念比较大,我们是1984年中国第一家敢于投资办水泥企业的,那时候没有私营企业。那时候我的营业执照是0001号,还拿不出私营企业的牌照,那时候叫个体联合体。

当时所做的产量是年产2万吨,那时候觉得很了不起,因为当时国家的整个形势是一个线,有一个4万吨的水准,一个个人就有一个2万吨的水泥厂,也算是不错了。我给大家汇报,我们随着发展,已经达到了年产1500多万吨,我们今年9月份再开工,再上三条1.2万吨的生产线,我们可以达到年产2000多万,这种发展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边加大,一边放宽,我们的企业是一路跟着过来的。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刚才我讲的四个字“苦大愁深”,在当时的环境下吃不下苦,肯定做不成。因为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不是在公家做,而是你自己愿意做的,那么你要有定位,你的定位是什么?当时我没有想做百万富翁,我当时看到,尽管我们在国有企业、集体体制看到好多机制,确确实实发展不起来。作为我来讲,可以说唐山大地震之后,也是一个爱做贡献、敢想敢做的人,我觉得人活着总要有事做。所以作为我们年轻人,因为我在20多岁的时候,总觉得人活在希望之中,总想体现出一点价值,当时没有想到要做富翁,但是做到了。

从办企业的第一天,这个企业就很难。第一是退休的老技术人员;第二是刚从学校毕业没有经验的学生;第三就是农村的劳动力,最后就是社会上的无业游民。当时的无业游民很多,也就是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做企业。

“苦大愁深”是“发愁”的“愁”,不是“仇恨”的“仇”。每走一步都很艰难,社会上、员工们、亲戚朋友对你不理解。当时我们的企业200多人,跟个体户不一样,不是做小买卖的,而是在24小时运转的,如果做不好,实实在在讲,就变成一个培训班了,因为那时候可以这样讲,从84年、85年,特别是到87年的时间,正是中国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时代,如果你的企业不能有吸引力,也就是说通过你的企业培训人才,人家的企业好了人就走了,你这里就变成培训班了。所以怎么样留住人才?怎么样把企业做好?这就是我们当时需要研究的课题。

做人是第一件事,做事是第二件事,挣钱是第三件事。

我们当时就提出一句话,因为我们没有政治权利和政治条件,我们只能用什么?所以说曙光的发展从1985年走到今天,可以跟大家公开讲一句话,“文化致胜,理念先行,厚德行道,打造自身能力。”这是曙光20年走过来的路。

1985年企业投产的时候,怎么样留住员工,怎么样把员工组织好。那个时代政治思想刚刚放下,因为改革开放了,但是我们可能,只有用感情、用理念把大家吸引住,企业才可以走到现在。首先提出的口号是“优质量求生存,高效益求发展”。首先要打好形象,这个形象打不好,就不行。当时在这个前提下,我又强调三句话,也就是要求曙光“做人是第一件事,做事是第二件事,挣钱是第三件事”,把我这个观点传播给大家,也就是让大家有一个长远的想法,我们不是今天干,明天散,而是10年以后你再看曙光。在这种前提下,这种基础上,把这200多人凝聚住了,然后采取了很好的办法,就是“四班三运转”,一起坚持到现在。那时候我们企业搞六小时工作制,中午再给每个员工加一顿午餐,所以可以这样讲,我们企业就把人留住了。为什么我们能到现在,从85年,我们通过文化贯彻,理论学习,整个员工队伍就建立起来了。我们在创业期间有一句话“早起七点半,中午吃了饭继续干,晚上黑了算,必要的时候连着干”,从开始到现在,大家无怨无悔,也在体现曙光人的人生价值,这种概念可以形成,我的总结就是“文化”,大家认可,谁都有上进心,因为每个人都活在希望之中,理想之中,所以为了希望、理想,大家都会奋斗,会努力。

不同时期的不同概念和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