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新旧之战——变化的世界经济需要新思维(3)
种种迹象表明,欧债危机可能在(2011年)年底前全面爆发,由此引发的德法等国增发主权债务自救的行动,将导致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未来一年欧洲经济可能有较大衰退,但由此触发的改革有助于3年之后一个更加稳固的欧洲出现。与欧洲情况不同,美国的经济面临“长痛”,势必长期困扰世界经济。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应加快改革,在保持既定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通过财政体制改革,推动新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各级政府试行资产负债表管理,
在营救欧洲国家时积极参与多边协商而非单独行动,鼓励民间资本直接投资欧洲等。
欧债危机短期内可能全面爆发
2011年,爆发近两年的欧债危机,出现了加速恶化的种种迹象。
首先,以希腊为首的债务国,出现了明显的财政困难,遭到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怀疑。2011年9月12日,希腊5年期主权信用违约掉期合约率(CDS)攀升到创纪录的3950基点,一年期国债收益率飙至117%(CDS每上升一个基点,显示对冲5年1000万欧元债券违约风险的保费每年增加1000欧元)。部分国际资本市场人士表示,希腊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为98%。从技术上讲,希腊已经达到了破产的边缘。
其次,原本计划营救欧债危机国的欧洲富国,包括德国和法国,出现了明显的政治意志动摇。是继续营救债务国,还是抽身自保,两国国内的争论日益激烈。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营救希腊的成本越来越高。事实上,2009年时营救希腊的成本也许只要几百亿美元,时至今日,其成本成倍上升。
最后,欧债危机出现了明显的扩散迹象。希腊、西班牙等国债务状况的恶化,导致持有这些国家主权债务的全球金融机构面临着资产负债表极端恶化的前景,如德意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瑞银等,纷纷遭到国际金融信用评级机构的降级。这些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混沌一片,它们都难以确信其他同行的资产质量,因此出现了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混乱局面,那就是金融机构不敢与自己的交易伙伴继续交易,而宁愿把保证金存在欧洲央行。这在短期内造成金融市场的萎缩,也很快带来对实体经济的打击。
以上种种情况,可以得出三点推断。
1.希腊、葡萄牙等国的主权债务违约重组势在必行。希腊、西班牙等国短期内很难出现财政改革的奇迹,因此,国际资本市场对这些国家持续加大看空力度。事实上,对于这些国家,债务违约也许是最佳选择,因为从国际资本市场继续借款的成本非常高,再融资的意义已经不大。相反,如果选择违约,可以尽快在一定时间内摆脱债务负担,赢得宝贵的改革空间。
而与此同时,德法等发达国家出于本国政治的考虑,极不愿意看到债务国违约,担心违约带来的欧债危机之火伤及本国金融机构,同时也没有决心马上大规模出手,而美国则抱着隔岸观火的心态。这种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一个与欧美关系密切的国际组织,也很难独立行事。之前为营救这些国家筹措到的资金量,约有5000亿欧元,明显不足。更重要的是,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方都不愿单边行动,因为单边行动的结果,一定是全军覆没,无济于事。
2.希腊、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务违约,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金融市场会进一步动荡。这种情况发生后,德法等国必须自救,主要的自救方式是增加主权债务的发行量——类似于2008年美国的做法,而这反过来会导致德法等国主权债务的信用评级下降,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恶化,由此又会带来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恐慌和新一轮的全球性资产价格下降。
3.欧洲国家信用评级的下降以及财政的紧缩,加上资本市场的震荡性下行,可能导致欧洲主要国家(也许德国例外)的经济出现较大程度的萎缩。由于这种可能性很难避免,而欧洲又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欧洲对中国的进口量会有所下降,这势必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一定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欧债危机在未来3个月(即2011年年底)可能会全面爆发,而未来一年,欧洲很可能会发生较大程度的经济衰退。
历史的经验表明,任何金融危机都会触发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一系列改革。这次欧债危机也不例外,它会促进主要欧债危机国的国内福利制度改革,它们会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精简政府对实体经济的干预。经过一到两年的调整,这些国家一定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劳动用工成本,使其单位劳动成本与德法等国达到同一个层次,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这一轮危机也会带来欧洲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使得欧洲的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在危机之后更加健全,在欧洲各国财政政策的协调方面,也一定会上升一个台阶。3年之后的欧洲经济和欧元,一定会建立在更加稳固的基础之上。
欧洲是短痛,美国才是全球经济的大难题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预判,欧洲债务危机是短痛,3个月之内全面爆发,一年左右导致经济衰退,而欧洲通过经济体制改革,3年左右时间可以让自身变得更加稳固。与此图景相反,美国的经济问题可能来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也因此美国经济改革的任务更加繁重。但是,由于美国目前并没有明显的债务流动性危机,因此,其改革的进程有可能会非常地艰巨和漫长。
首先,从公共财政的基本面来看,美国的情况远比欧洲糟糕。美国公共财政的基本赤字(刨除对历史上形成的国债的历史支出,以及经济增长低于平均值的周期性因素)约占美国GDP的6%左右,而欧洲各国除了爱尔兰都在6%以下,意大利更是出现了基本的结构性的财政盈余,2010年约占GDP的0.9%。换句话来讲,欧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流动性的问题,是资本市场过分恐慌,不信任欧洲各国的改革进程和改革决心而带来的短期震荡,是欧洲各国被国际资本市场逼迫的无奈之举。欧洲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数据来源:OECD经济展望2010
而美国经济,面临的则是更加根本的、长期的问题。与此同时,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自己的分析,如果不经过大规模的财政调整,到2030年,美国法定性的财政支出将远远超过其财政税收。
数据来源:OECD经济展望2010
其次,欧洲的问题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而美国的问题,是内部的二元经济问题。欧洲的危机,是德国跟希腊之间经济步伐不一致、竞争力不同而带来的危机。这种危机目前通过债务危机表现了出来,强迫希腊等国削减福利开支、降低劳动用工成本,以跟上德国的步伐。这种改革是集中在一国之内的,是一致对外的改革,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而美国的情况是,它既有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群体,如英特尔公司和软件工程师,同时又有一大部分依赖福利的、没有国际化技能和国际化竞争力的新移民,其中包括占新移民70%的讲西班牙语的南美移民。在同一个社会里,这两部分人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处理这种内部的争斗往往比推行一致对外的、来自外部压力下的改革要难。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前美国政坛出现了巨大的、严酷的争斗。其中,茶党代表的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类群体和企业,而民主党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批没有竞争力的、希望通过贸易保护和扩大福利、扩大财政支出的方式来恢复美国竞争力的人群。
最后,美国与欧洲的最大区别是,欧洲已经看到了改革的必要性,时间拖不起了,而美国远远没有看到这种改革的迫切性。这反映在美国的经济学界和思想界,是远远没有形成一套有说服力的、民众信服的改革路线图或改革思想,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断,美国的问题将拖延很长时间。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欧洲经济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只是宏观经济增长的冲击,而美国的长期动荡和动荡中的经济逐步衰退,带来的则是国际格局以及有关游戏规则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将变得更加不自信,相关的国际规则将变得更加复杂。而中国作为现行国际规则的一个相当程度的受益者,面对国际规则日益变化的前景,就需要大智慧,需要认真地研究、仔细地把握。
应对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长期走软的战略准备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改革。这一轮经济的冲击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同,主要来自于欧洲,总体来说,其影响相对较小,毕竟整个世界经济由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作支撑,而中国经济的结构经过过去3年的调整,已经更加依赖于、也更加全面地转向内需。因此,面对欧债危机全面爆发的前景,中国的经济政策应该是在保持既定货币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通过财政体制改革,推行新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
首先,各级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应该试行资产负债表管理。在中央财政这一层面,特别要积极地扩大债务的发行。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务,进行一些长期的国土性建设,如防震减灾、水资源管理等项目的投资,这些投资项目是中国经济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在清晰透明地计算出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的前提下,适当多发一些人民币国债,比如将其占GDP的比重从目前的18%逐步提升到50%,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以及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乃至宏观经济的稳定,都有百利而无一弊。本质上讲,中国的公共财政有强大的国家控制的国有资产为后盾,在这种情况下,多发行一些国债是极其有利的。
其次,在欧债危机一片狼藉的情况下,中国将面临来自于各个方面的要求,要求中国拿出真金白银营救欧洲国家,笔者的建议是,多参与德国、法国、美国等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多边协商,而非单独行动。目前的情况下,在政府层面单独购买某些欧洲国家的债务,往往不能够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单独行动即便能够营救一些国家,也会带来德、法、美等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猜疑和不满。多和这些国家与机构讨论协商,更能够显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重要作用。
最后,与官方谨慎地营救欧洲的政策相反,中国应该积极地推动和鼓励民间,包括企业和家庭,直接投资于欧洲。这样的举措能够直接帮助欧洲国家的实体经济恢复,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比如说,中国的浙江等地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但是丝绸的质量远远不能和意大利相比,而如今意大利的债务危机一定会传递到当地的丝绸行业,导致部分企业陷入困境,此时,正是对意大利丝绸行业加强投资、加强合作的大好时机,由此可以让中国的丝绸业更上一个台阶。
鼓励民间企业和家庭直接对外投资,事实上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做法可以形成资本的有序外流,从而让国家手中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逐步地放缓,甚至于逐步地下降。在这一点上,特别要强调的是,应该试点让家庭直接将人民币转化为美元或者欧元,投资于美国或者欧洲的股票。在总量控制和投资指导的前提下,国家应该让百姓能够从欧债危机中获得一些投资收益,同时形成让一些外汇进入中国、一些外汇流出中国的双向流动的有效局面。
总之,当下欧债危机一触即发,美国的经济困境短期难以消弭,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国际形势,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际环境。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坚持改革,谨慎出台相关的政策,企业和民间积极出手投资,将会让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站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
世行换届,中国人应争取当行长【原文载于《新财富》,2012年3月】
今天的世界已经改变,由欧洲人掌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人掌控世界银行的格局必须改变。对于解决发展及贫困问题,来自中国这样迅速发展国家的候选人,会有更直接的观察和体验。同时,与好看而不实惠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不同,世行行长的位置对中国更加重要,因此,中国应力争推举林毅夫博士担任世行行长,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发展的经验,让中国的发展道路获
得更普遍的认同。
国际社会热议世行行长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