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国学启蒙书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微

原文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1]对烟微[2]。

霜菊瘦[3],雨梅肥[4],客船对渔矶。

晚霞舒锦绣,朝露[5]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

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

夕阳半落,绿莎原[6]上牧童归。

注释

[1]露重:厚实的甘露。

[2]烟微:微细的尘烟。

[3]霜菊瘦:秋霜中的菊花愈显清瘦。

[4]肥:旺盛。

[5]朝露:早晨的露珠。

[6]绿莎原:草原。

译文

来和往相对,密集和稀疏相对,燕子飞舞和莺鸟起飞相对。清风和明月相对,厚实的甘露和微细的尘烟相对。秋霜中的菊花愈显清瘦,雨水滋养了梅树,使其长势旺盛,客船和水边的岩石相对。夕阳西下,天边霞光万丈,在云彩间编织出万重锦绣,早晨的露珠缀落成珠子形。夏天的日子里,客商依靠着石枕思念着家乡,秋冬寒冷季节,女人常思念戍边的丈夫,想送去自己亲手做的外衣。春水渐深,岸边草地青青,渔人已经收工了;太阳下山,草原上的牧童已经开始准备回家了。

启示

春水中,夕阳下,好一幅静谧的田园风光图。

典故 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里,用乐府旧题写的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各有10首。此外,为弥补短章在反映复杂内容方面的局限,他创作出了相关连的多首咏边事的连章七绝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前两首写绵绵的边愁,羌笛吹奏的《关山月》曲中的别情,用“换新声”勾连,托之以秋月照长城的苍凉景色,苍凉中又弥漫着一重悲壮的情思氛围。

原文

宽[1]对猛[2],是对非,服美对乘肥。

珊瑚对玳瑁,锦绣对珠玑。

桃灼灼[3],柳依依[4],绿暗对红稀。

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

汉致太平三尺剑,

周臻[5]大定一戎衣。

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

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

注释

[1]宽:宽厚。

[2]猛:勇敢。

[3]灼灼:形容桃花艳丽。

[4]依依:形容杨柳的优美姿态。

[5]臻:达到。

释义

宽厚和勇敢相对,是和非相对,穿着华美的衣服和骑着良马相对。珊瑚和玳瑁相对,锦绣和珠子相对。桃花鲜艳,杨柳依依,深绿色和淡红色相对。窗前莺鸟啼鸣,语声不断,帘外燕子成双飞舞。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治理天下;《尚书·武成》记载,周武王伐纣,“一戎衣,天下大定”。吟出赏月之诗,只担心月亮下落;把酒杯斟满来吟春,只是叹惜春天短暂,就要离去。

启示

大好春光里,桃灼柳依,切记要珍惜。刘邦提剑、周武伐纣,男儿自当大志在胸。

典故 晚学成才

苏洵,字明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他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合称“三苏”。苏洵写过不少气势宏大的散文。宋代文坛首领欧阳修很赏识他的文才,还曾把他的文章推荐给朝廷,官员和百姓也竞相传阅他的文章,他因此名声大震。

然而,苏洵小时候并不聪颖,也不怎么喜欢读书。时光过得飞快,眼看就要到而立之年了,可他的学识却不见长进。

在他将满27岁那年,有一天,他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随意地翻阅着。无意中,他在书中看到一个故事,讲的是古人珍惜时光刻苦读书的事情。他先读了一遍,觉得写得挺好,因此又看了一遍,他又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对于古人这种惜时刻苦的精神,他十分佩服。接着,苏洵便联系到自己的情况,开始认真地思索起来: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古人那样珍惜时光,刻苦读书呢?他感叹地说:“时间无情地飞逝,可现在,我连一篇像样的文章也没写过,真是惭愧啊!”

从此,他格外珍惜时间,认真刻苦地读书。过了约一年的时间,苏洵应试秀才,由于才刚刚开始努力,根底不深,所以落弟了,但他并不灰心。过了一年,又去应试进士,再一次落弟,但他仍然决心不改。从此,苏洵昼夜苦读,潜心钻研,虚心请教。他二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地读书、写文章,不断充实自己。到50岁时,他成为了一个知识渊博、才智超人的学者。

原文

声对色,饱对饥,虎节[1]对龙旗[2]。

杨花对桂叶,白简对朱衣。

尨[3]也吠,燕于飞,荡荡对巍巍。

春暄[4]资日气,秋冷借霜威。

出使振威冯奉世,

治民异等尹翁归。

燕我弟兄,栽咏棣棠(韦华)(韦华)[5];

命伊将帅,为歌杨柳依依。

注释

[1]虎节:古代使臣所持的虎形信物。

[2]龙旗:画有龙纹的旗帜。

[3]尨:多毛之狗,即狮子狗。

[4]暄:温暖。

[5](韦华):光明。

释义

声音和颜色相对,饱和饿相对,古代使臣所持的虎形信物和画有龙纹的旗帜相对。杨花和桂叶相对,奏章和官服相对。狮子狗在叫,燕子在空中飞舞,宽阔的样子和高大的样子相对。春天暖洋洋的,靠的是日光之气;秋日冷飕飕的,借助的是霜的寒冷。西汉冯奉世出使西域,扬威沙场;西汉尹翁归做地方官时,治民有方。《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花,鄂不”,表现了兄弟之间情谊的深厚;《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了戍边人心中的疾苦和岁月的流逝。

启示

汉字如花,朵朵争妍;韵律如歌,曲曲动人。

典故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最后编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收集整理汇编成册的。《诗经》的编辑,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写的一些信息。周代公卿献诗、陈诗,则是有史籍可考的。《诗经》中当不乏这类作品。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负责到民间采诗,以献于朝廷,使朝廷了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议。实际上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创作的,也有采集来的作品。早在孔子时代,已有与《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为《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部分内容进行加工整理。但说《诗经》是由他筛选而成的,则不可信。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诗》最初收录的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在音乐上的特色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引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