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作做出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工作出色:优秀员工的工作标准(1)

人能为自己心爱的工作贡献出全部力量、全部精力、全部知识,那么这项工作将完成得更出色,收效也更大。

——奥勃鲁切夫

不满足平庸的工作表现

职场中很多人认为,自己所干的工作对得起工资就可以了,这几乎成为了现在的职场流行病。不信你可以随便问问身边的朋友:“最近你工作怎样?”大家可能会千篇一律地回答道:“还可以吧!”刨除这里面的谦虚因素,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只满足于平庸的工作表现。

一名能真正把工作做出色的员工,一定是一个不满足于平庸的工作表现的员工。因为只有不满足于平庸,才会激励其自动自发地追求最好,成为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诺思克利夫爵士是伦敦《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被誉为新闻界的“拿破仑”。最初在他每月只能拿80美元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后来,《伦敦晚报》和《每日邮报》都成为他的所有,他还是感到不满足;直到他得到了伦敦《泰晤士报》之后,他才稍稍觉得有点满足。

即使成了《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思克利夫爵士还是不肯“善罢甘休”。他利用《泰晤士报》“揭露官僚政府的腐败,打倒了几个内阁,推翻或拥护几个内阁总理,而且不顾一切地攻击昏迷不醒的政府。由于他这种大胆的努力,提高了不少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在某种程度上还改变了整个英国的政府制度”。

诺思克利夫爵士对于那些自我满足的人是很反感的。有一次,他在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助理编辑的办公桌前停下来,和那个助理编辑聊了起来:“你到这里工作有多久了?”

“将近三个月了。”那个助理编辑答道。

“你觉得这里怎么样?你喜欢自己的工作吗?对我们的办事程序熟悉了吗?”

“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工作。”“你现在的薪水是多少?”“一星期5英镑。”“你对现在的状况满意吗?”“很满意,谢谢您。”

“啊,但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职员一星期拿五英镑,就觉得很满足了。”

如果取得一点成绩就感到满足,那你自身的能力很快就会停滞,你的事业也将裹足不前。诗人格斯特曾说过:“现在的自己是永远有待完善的。”永远不知满足的优秀员工能清醒并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积极寻求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方法,并且为了促进自身进步,不断努力地把工作做出色。

而另外一些平平庸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员工之所以不能把工作做出色,原因就在于他们太容易满足了!他们以为人的一生所能获得的东西也就这么多了,他们对眼前的处境和自我能力等都感到十分满足,于是他们最终只能得到这些令他们满足的东西。

一位有钱人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他把仆人们叫到一起,并把财产委托给他们保管。依据他们每个人的能力,他给了第一个仆人十两银子,第二个仆人五两银子,第三个仆人二两银子。拿到十两银子的仆人把它用于经商并且赚到了十两银子。同样,拿到五两银子的仆人也赚到了五两银子。但是拿到二两银子的仆人却把它埋在了土里。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主人回来与他们结算。拿到十两银子的仆人带着另外十两银子来了。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所有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奖赏吧。”

同样,拿到五两银子的仆人带着他另外的五两银子来了。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一些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很多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奖赏吧。”

最后拿到二两银子的仆人来了,他说:“主人,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强人,想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我很害怕,于是把钱埋在了地下。”

主人回答道:“又懒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那么你就应该把钱存到银行里,以便我回来时能拿到我的那份利息。”

主人最后把他的二两银子也给了有十两银子的仆人,“我要给那些已经拥有很多的人,使他们变得更富有;而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人,甚至连他们所有的还要夺走。”

这个仆人原以为自己会得到主人的赞赏,因为他没丢失主人给的那二两银子。在他看来,虽然没有使金钱增值,但也没丢失,就算是完成主人交代的任务了。然而他的主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不想让自己的仆人顺其自然,而是希望他们能主动些,变得更杰出些。

不要满足于平庸的工作表现,无论做任何事情,务必竭尽全力,因为它决定一个人能否把工作做出色,以及日后事业上的成败。要做就做出色你才能永远领先他人一步。我们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完美无缺,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增强自己的力量、不断提升自己,尽力把工作做出色。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工作中,不满已经取得的成绩会驱使我们精益求精,不断地追求完美,向更高、更完善的境地攀登,这样的员工,不但把工作做得很出色,而且将会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他们会不断刷新自己的纪录,以更好的表现凌驾在昨天的成绩之上。作为领导,自然会格外青睐这样的员工。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曾经有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毫不犹豫地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上风云叱咤,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了一千多个球以后,记者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的回答仍然是“下一个。”

贝利的这“下一个”确实发人深省。有人认为这体现了他谦逊的态度,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反映出他不满足的精神,他没有满足今天的“这一个”,而把最好的一个球锁定在永无止境的“下一个”中。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工作就是这样,不厌精、不厌细,只有不断提高的标准,永远没有绝对的好。所以,我们只有努力把工作做出色。这样,领导会为你的努力和追求而高兴,也会为你的更好而感到高兴,并重用你,当然你也就有了升迁的好机会。

艾米是一个刚刚从大学里走出来的年轻人,她在美国著名的大学里接受了秘书的教育,由于她的刻苦努力,她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优秀,在毕业招聘会上,以优秀的成绩和绝对的自信击败众多竞争对手,顺利进入一家待遇优厚的外企担任经理助理。

到了工作岗位上,她优秀的专业知识和她的自信让她在工作中应付自如,八面玲珑。所以也得到了同事的认可和称赞,她在这个岗位上也渐渐自豪起来,对于经理的日常事务,她能够很好地处理甚至分担,经理对她的能力也很满意,对一些事情也就比较宽容。

在这样的环境中,艾米越来越感到自信满满,工作起来如鱼得水,觉得什么都是可以胜任的。于是,在工作之余,她就只顾着忙自己的事情,聚会、游戏、旅游等,从来没有考虑过更多工作上的事情,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是做得最好的了。

有一次,艾米的大学同学举行了一次聚会,艾米兴冲冲地去了,在聚会中她吃惊地发现,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家都已经事业有成,有的比艾米职位高待遇好,还有的已经自己当上了老板,不再过为别人打工的日子了。而艾米自己还是在原地踏步。

从聚会上回来,艾米开始思索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行为信念,在刚开始做助理工作时,她非常努力,工作也越来越熟练。但是在能应付日常性的工作之后,她就开始自满了,并且安于现状,把“熟练”变成了“随便”。比如给上司起草文件,只要文字通顺就行;给上司整理办公桌,只要不脏不乱就行……从那以后,艾米下决心掌握自己职业领域里的所有问题,还要努力使自己变得比他人更加精通。她不但协助经理的事务,对于其他同事和部门的业务,她也是有求必应,尽量在工作之中学习新知识。她发现,其实有很多的事情并不是像她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远远不够,她在业余的空闲时间也开始努力地学习一些对工作有用的知识。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大家对她的进步深感惊讶,不久,经理被提拔到另一个职位上,在经理的引荐下,艾米顺利地接替了经理的职位。

美国的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是清洁工,那么他也应该像米开朗琪罗绘画、像贝多芬谱曲、像莎士比亚写诗一样,以同样的心情来清扫街道。他的工作如此出色,以至于天空和大地的居民都会对他注目赞美:瞧,这儿有一位伟大的清洁工,他的活干得真是无与伦比!”

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时刻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才能把工作做出色,也才能不断进步。

选择“随便”,就是选择被“淘汰”

在工作中,有一种很可怕的心态,那就是“随便”的心态:做什么事都是浮于表面,总是随便弄弄就行。具有这样心态的员工,很难把工作做出色。

要知道你对工作“随便”,工作却不会让你“随便”,没有要求和标准的工作,做了也是白做。换句话说就是选择“随便”,就是选择被“淘汰”。

“随便”会给工作带来麻烦,给自己的发展制造障碍。

张欣欣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办理出国留学的机构做文员。圣诞前夕,领导交给她一项任务:给国外的一些重要客户寄圣诞卡。

她想,这还不简单,不就是抄写一下吗,所以也没当一回事。但几百个名单抄下来,也不是件轻松的事。开始她还挺认真,但写着写着,就有些烦了,于是有点漫不经心起来。

贺卡寄出去之后,大部分客户以邮件的形式对公司表示了感谢,唯独德国某大学的负责人却迟迟没有回复。这位德国客户本来要和公司签一个合作项目,但圣诞卡寄出去之后也不见他的回信,合作的事也没有再提起。

开始领导还有些纳闷:这个客户做事一项很严谨,难道是没有收到贺卡?后来一了解,才知道贺卡是收到了,但客户为封面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一个字母感到不太高兴。本来他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母是“L”,却被张欣欣写成了“I”。

这样一来,客户觉得,这家机构连名字都可以写错,那么其他的事情不可能很严谨了,所以不打算合作了。后来经过领导不断道歉,并且诚恳表态下,才挽回了这个客户。

这件事对张欣欣的影响很大,从那以后,她收起了“随便”的态度,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会再三地认真检查。

因为一个字母之差,差点失去一个重要客户。很多职场人员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觉得事情很容易,没必要那么认真,随便做完就可以了。但往往正是由于这种随便的心态,造成不可饶恕的错误。

相反,一名出色的员工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越是小事、细节,越会更加小心。他们深知无论什么工作,无论有多小,都不能随便凑合。

我国西医学先驱张孝骞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工作不能随便应付。

一天,一位特殊的病人来到协和医院就诊,她的症状是一感冒就休克,在其他医院诊断都说是肝炎,可是治疗毫无效果。

张孝骞为她检查后,觉得从表面上看,病人的症状确实符合肝炎的特征。但他并没有随便下结论,而是反复思考,还会不会有其他的可能性。

突然,张孝骞觉得这个病人有点面熟,于是就向她问起以前是否来这里就诊。果然,病人说自己30年前因难产来这里治疗过,还因为失血过多而输过血。听到这些,张孝骞觉得有必要查一下病人的病例。可是30年过去了,还能找到当时的记录吗?

或许对别人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对张孝骞来说,却没有什么困难,因为他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每次门诊查房时,都会把病人的病情记录在小本子上。于是下班后,他把所有的本子找出来,一本本翻看,直到深夜,他才找到了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