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端正心态:你是在为自己工作(1)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应该把自己只看成公司的一名员工,而应该把自己视为公司的主人。
——安德鲁·卡内基
不要只想着企业能给你什么
职场中的很多人有这样的一种看法,他们总嫌弃企业管理死板,福利不好,产品不好卖等,并整天琢磨着换个新的好工作。但是从来都没有想过你曾为企业做过什么,你能为企业做什么?
有这样一则幽默。
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到一家公司去应聘。“你有什么要求?”面试官问。“月薪10万元,每年有一个月公费出国的机会,公司还要给我租房子。”
高才生说。
“我一个月给你薪水20万元,一年有两个月让你公费出国;还有,公司送你一栋房子。”
“这该不会是和我开玩笑吧?”高才生惊讶不已。“你难道不是在和我开玩笑吗?”面试官说。
虽然是则幽默,但还是告诉我们:不要只想着企业能够给予你什么,先看看你能为企业提供什么。如果你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每天坐电脑前搜搜客户,偷偷上网找点乐子,打几个电话,发几封E-Mail,这就是你的工作,而你还想拿到优厚提成。公司从那么多人中聘用到你,就是看重你,希望你能为公司带来利润。如果你3个月找不到客户,半年找不到客户,公司在你身上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而你却还在抱怨公司这个不好那个支持不够,那么你的结局就是被淘汰。
一名出色的员工心里想的是怎么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只有拥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在职场中把工作做出色,最终获取成功。
在美国西部,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可他没有经验也没有熟人。他不知道如何才能得到一份报社的工作。有一天,他灵机一动,给报界名人马克·吐温写了一封求助信。
几天后,他就收到了这封改变他未来命运的信,信中写道:“假如你能按照我所说的去做,我可以帮助你在报界谋得一个职位。你现在要告诉我的是,你想到哪家报社去工作?”
小伙子把这封信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又异常兴奋地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明了他所心仪报社的名称和地址,并向马克·吐温诚恳表态,表示愿意听从他的指示。
又过了几天,小伙子收到了马克·吐温的第二封信,信中说:“如果你肯暂时只做工作而不拿薪水,你到任何一家报社,那么人家都不会拒绝你;至于薪水问题,你可以慢慢来。你可以对报社的人说,我非常热爱记者的工作,我可以从零做起,并且不要任何报酬。听我的,我保证你会找到一份你想要的工作。
“在你得到第一份工作之后,不要以为不拿薪水就可以没有工作压力;正相反,你一定要全力以赴。得到那家报社的重视以后,你再到各地去采写新闻。如果你所采写的新闻稿件确实符合编辑部的要求,报社自然就会陆续发表你的作品。当你正式成为一名外派记者或编辑时,也就自然成为这个报社中的一员了。慢慢地,大家也会觉得离不开你,你自然也就不用为自己的薪水担忧了。”
读完这封信,年轻人很兴奋也很担心,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问题是能否行得通。但最后他还是照做了。就这样,他来到了一家向往已久的在当地很有名气的报社。在报社工作的第一个月里,他遵照马克·吐温先生的嘱咐,兢兢业业地去做好每一件很琐碎的事情。不久他就能采写新闻稿件供给编辑部了,而编辑部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小伙子,于是,他采写的新闻频频出现在报纸上。
渐渐地,这位年轻人的才气与名字已为其他报社所熟知。几个月后,他收到了另外一家知名报社的聘书,表示愿意出高薪聘请他。他所在的报社听说此事后,以双倍的薪水待遇将他留了下来。就这样,他在那里继续做了4年。4年后,他成了那家报社的主编。
除了他之外,另外几个年轻人也在马克·吐温的点拨下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这位世界级的大师告诉年轻人,只要用心,走到哪里都不难找到工作;只要有了工作,就不难迅速晋升。在此过程中,不要只想着企业能给你什么,而应想着你能为企业做些什么,那些只知道向企业索取的人则会遭遇失败。
50多年前,约翰·肯尼迪在总统就职典礼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应该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肯尼迪总统的这句话,道出了大多数人无法获得事业成功的原因,并改变了我们对工作的看法。在职场上,你要学会站在企业、主管、员工、同事的立场来想“我能为他们做什么”,这会为你带来更愉快的合作和更高的工作效率。面对家人和朋友,“我能为他们做什么”的想法全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而让人留恋。当你这样做时,你就会发现,给予他人越多,你就能获得更多。
“不要只想着企业能给你什么,而应该问你能为企业做些什么。”如果说那些在职场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员工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深悟此言当是其中之一。
像老板一样思考和工作
英特尔总裁安迪·葛洛夫应邀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演讲,他对毕业生发表演讲的时候提出了以下的建议:“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把自己只是当成员工——应该把公司看做是自己开的一样。”当然,这番话的真正用意并非建议你对公司的事务指手画脚,横加干涉,而是希望你提高自己工作的主动性,换一种积极的思路考虑问题。
像老板一样思考,像老板一样行动,你就具备了老板的心态和思维。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公司,把工作做出色,你就会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老板乐于雇用的人、一个可能成为老板得力助手的人。
当你像老板一样思考和工作时,你就能逐渐地像老板那样积极主动地工作,忠于自己的事业,把工作做出色,并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起责任。
李政从国内一所知名的管理学院毕业时,有几家大公司都有接纳他的意向,最后他却决定去一家规模较小的公司做总经理助理。对这样的选择,他的有些同学表示不解:在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工作,起点不是更高吗?干吗自讨苦吃?再说,助理的工作不就是打杂吗?说好听点儿,就是收发文件、做做记录。
几年过去了,李政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成长为一家年赢利过百万元的公司老总。有一次,当别人称赞他的能力非凡时,他谦虚地说:“其实,是当初那份总经理助理工作让我受益匪浅的。正是由于每天接触公司的各种文件、资料,才使我了解了作为一个领导的管理思路;正是记录一场场的会议过程,让我清楚了企业是如何经营、如何决策的。我做的虽然是一件件小事,但是,如果从老板的角度来看待,就能看出价值的所在。”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李政的这番“取经”经历对我们很有启示。
当以老板的心态来自我要求时,你就不会只以达到公司的目标为满足,反而会自我要求一个更高的目标来实现自我满足,这等于是在挑战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出色,而不是在做给老板看。
刚到一家公司时,吴明只是一名普通的出纳。起初向老板汇报工作时,只是简单地汇报一些数字。时间久了,吴明觉得自己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于是他想:假如我是老板,我会希望财务人员更多地给我提供些什么信息?他想到不应该仅仅是完成每个月的损益表,而且应该有更多的分析,分析企业经营的状况、得失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所在。于是,吴明在以后的汇报中向老板呈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这方面的资料,老板对他的主动精神和工作业绩很是满意。时间久了,老板觉得他这个人不错,便调他到自己身边做秘书,而且大事小情都和他商量。
老板看的是全局,算的是大账,看问题直达核心;而一般员工往往被表面的现象迷惑,或被自己的职位限制,不知道准确的定位。
一个有准备的打工者,肯定会在平时以老板的心态要求自己,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当做经验与知识积累下来,久而久之,他就具备了当老板的条件。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自己像老板那样去思考公司的事情,想一想怎样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做好自己的事业。要像关爱自己的家庭一样去关心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当你以老板的心态去对待工作的时候,你会完全改变你的工作态度。你会时刻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工作做出色,同样你的业绩会得到提高,你的价值会得到体现,企业会因为有你的努力而变得不一样,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带动作用改变你身边的人。
为价值而不是为薪水工作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由此可见,为薪水而工作,只是人们最低层次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才是人们所真正渴求的。
对于在职场中打拼的员工而言,工作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我们应该懂得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工作是为了实现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薪水。
一天,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年轻人很珍惜这次采访机会,做了认真的准备。因此,他与松下幸之助先生谈得很愉快。采访结束后,松下先生亲切地问年轻人:“小伙子,你一个月的薪水是多少?”
“薪水很少,一个月才一万日元。”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很好!虽然你现在薪水只有一万日元,其实,你知道吗,你的薪水远远不止一万日元。”松下先生微笑着对年轻人说。
看到年轻人一脸的疑惑,松下先生接着道:“小伙子,你要知道,你今天能争取到采访我的机会,明天也就同样能争取到采访其他名人的机会,这就证明你在采访方面有一定的潜力。如果你能多多积累这方面的才能与经验,这就像你在银行存钱一样,钱存进了银行是会生利息的,而你的才能也会在社会的银行里生利息,将来能连本带利地还给你。”
对于成长中的职场人士来说,注重才能的积累远比注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薪水是对我们现有能力和价值的认可,是我们现有价值的兑现,而能力的积累则可以使我们的未来价值增值。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台下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然后,他拾起已变得又脏又皱的钞票,问道:“现在谁还要?”台下仍然有人举手。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这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通常都会服务于许多不同的公司。在这些角色和公司变换过程中,是什么真正决定我们的薪水呢?是你的前任老板给你的薪水吗?显然不是,真正决定你薪水的正是你在老板眼中的价值,即创造价值的能力。就像这张20美元的钞票,只要你‘货真’,肯定就有人会出相应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