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欲求越少身心越自在(1)

虽然知道世事无常,但人们还是会生起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调动贪心,贪心一旦起来,也会更进步地使人生起种种欲望,将这些欲望转变成行动的过程中,难免做错事情,一件事错了不知回头,又会生出更多的错误,人生就被缠缚在这错误纠结因果里面去了。世间万事万物无常,生死疲劳都从贪欲起,学会舍弃念念生起的欲望,欲求越少身心所得的自在就越多。

舍掉欲求回归自性

一个心念就是一个欲望,一个心念生起,一个欲望就逐步变成行动,行动开始之后,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幽怨郁闷,欲望得到满足,欢喜忘形,无论这幽怨这忘形,都是回归自性的障碍,只有舍掉欲望,不生心念,才能回归自性。

自性是指一切众生本来平等清净的德性。在这个世间,人的欲望大多是钱财、名利、情色,这些欲求从心念里生起之后,我们就会有所行动,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追求,凡是与私利相关的追求,一定会生出更多的烦恼纠结,这些烦恼纠结会使我们逐渐迷失自性,在烦恼之海里面漂流而难以找到归岸。

舍掉欲求就是放下欲求,太虚法师曾经这样谈论“放下”一词,他说过:放下一词,在修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修行之人功夫的深浅,就在于他能够放下的下多少。悟与修本事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假如你今天放下,明天却放下下:口头放下,内心仍放不下:心猿意马,放下之后又舍不得,如此辗转反覆,始终放不下,终是误己之行。我们只有放下一切万缘,才可见我们的本来面目。修行者,只需放下,终无一法可得。放下迷即成觉,并无别觉可得:放下妄心即现真心,无别真心可得:放下烦恼即显菩提,无别菩提可得:放下差别即呈平等,无别平等可得:放下污垢即见清净,无别清净可得;放下生死即入涅槃,无别涅槃可得。最后连“放下”之念亦放下,才达到彻底放下。到此境界,则心归本性,清静空寂,光洁如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无丝毫执取。

放下一词,说起来简单,可是要真正的做到是多么的不易呀!让我们看,古往今来都具有着极高人格的人无不是拿得起又要放得下的人。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此可见孔子视富贵荣华如过眼的浮云一般,也因此孔子受到了后人的尊敬。领到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在革命成功被选为大总统时,依然选择了放下名利,也因此受人敬仰。

佛门中这样的公案就更多了。有一次赵州禅师的住所来了一位访客,但是他并没有给赵州禅师带任何的礼物,于是在进了赵州禅师的住处后,便笑着说道:“真的有些不好意思,我是空着手来的。”

赵州禅师仿佛没有听到他的说话,头也没抬地说:“那你就放下吧!”

来访的客人有些不知所措,自己都说过了,并没有带东西来,他还叫自己放下,怎么放下呀!于是红着脸的大声说道:“我都已经告诉你了,什么也没带来,怎么放呢?”

“那你就继续带着吧!”赵州禅师说。来访的客人,刚要发火可随即会意了禅师的开示,马上谢过了赵州禅师。当舍时就要放下,不可执着迷恋,放下的不是礼物,还可以有很多的东西,这最重要的当然是心境。

有个病危的病人,临近死亡感到非常的恐惧和痛苦,双手紧紧的抓着身旁好友的右手不放。好友明白他的心思,于是开导着说:“为什么不选择放手,你放手,让生命自由的去,你就会自然的舒服了,我们都会在身边看着你,爱护你,保佑你。”

病人听了好友的劝解,心渐渐平静了,手就放开了,果然痛苦得到了解脱。

他听了宽心了,放心了,一放手,果然就解脱了。

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像拜访赵州禅师的访客一样不肯舍掉最初生起的心境,也像这个病人一样,不肯主动的放下,宁肯让痛苦折磨。放下吧!只有当你真正肯舍掉欲求的那一瞬间,你才会得到,才回归自性,真正的找到你自己!

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很多人都曾与人探讨或者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实,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关键在于我们给它确定一个意义。在确定自己的人生意义之前,我们要学会舍,一个人想做的事情太多,反而是一事无成,如果我们舍掉那些不合适我们的妄想,就能得到一个美好有意义的人生。

生活是琐碎的,是需要为吃穿住行奔波的,上一小节中说让我们舍掉欲望,舍掉欲望不生心念说起来合理,但是人还是要生存的嘛,要生存就有一定的生存方式,怎么可能一个欲望也不生起来呢?一个欲望也不生起来确实很难,不但对大众来说很难,就是对出家人来说,恐怕也需要用尽毕生去修行。人生各有各的因缘,不能都出家去修行断欲,可是既要控制欲望,又要生存发展,这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就可以了。

太虚法师说:“欲,通善恶无记三性,与贪心所相应的染欲,即为十二缘起中的‘爱’支。质言之,平常希望的心,可以善,可以恶。如目欲看美色,鼻欲嗅异香,……苟能明了对六尘境界所起的欲,其结果是痛苦,没有欢乐,则能勒马悬崖,歇诸驰求,回向少欲无为的一条路上行去。一切损人利己的行为,就不去干了。财产名誉的储蓄和扩大心,也消归乌有了。种种身为形役,形为物役,除死方休的举动也会停止了。”

首先我们要梳理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欲望有多少,都是什么,然后把不是善的欲望都减掉。太虚法师说“欲,通善恶无记三性。”我们只留下善的正向的欲望,这是俗世中的善念、正念。然后在这些善的欲望中,分析一下那些可以作为生命目标去追求、去执行的。这就叫找准自己的位置,给自己定好位之后,人生就变得简单单纯多了。

在一条乡间小道上,有一口非常甜润的泉水。来回过路的乡亲们,都时常停下来饮这泉水解渴。泉水边上放着一只半边碗,它就是人们用来饮这泉水用的。

开始的时候,这里没有这只半边碗,人们无法喝水,后来有了这只碗,人们就得以解渴了。受到这泉水的滋润,四周的花草颜色鲜艳,景色也真的很是迷人,来饮水的人们常常被这里的景色迷恋,而忘记了赶路。以至于这半边碗到底什么时候才有的,或是它的丑陋和不雅,路过的人们又都不曾在意过这些。

只是忽然有一天,一直漂亮瓷碗的出现让人们把眼光从风景转向这解渴的器具上来了,当然,此时那只半边碗已经在不为人注意的地方安静地躺着。

这也许是有人被这泉水的甘甜和四周景色的美丽感染吧,他认为那半边碗在此处真的非常的不匹配,觉得这样完好的瓷碗才配得上这种美丽和清澈。就这样,他把这只好瓷碗留在泉水边供人们饮水。

但是没过几天,那只完好漂亮的瓷碗不见了。人们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已经习惯了用瓷碗喝水,如今没有了感到不适应,于是又有人放了一只好的瓷碗。结果它的命运仍然和前一只一样,没过几天就不见了。

连续两只完好漂亮瓷碗的丢失,让人们陷入深深的思考。有一个经过这里的和尚就对大家说:“两只好的瓷碗无论放到哪里都可以产生它的作用,但是那只半边碗不同,它虽然在别处已经没有用处,但是在这里它还是有无法被代替的价值的。”

听了和尚这话,人们恍然大悟。人们于是不再对好瓷碗的丢失惊叹不已,既然好瓷碗已经丢了,丢到一旁的半边碗就必然要被捡回来,依旧被放到它原来的位置。从此再也没有人嫌弃这半边碗的不雅,而拿好碗来代替它了,那只半边碗一直被沿用至今。半边碗的故事和和尚说给大家的启示也一直启发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