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常知足身心自在(2)

青年听到这里什么也没说,但是脸上却淌下泪水。老婆婆继续说道:“我儿子不孝,自从丈夫死后,没有人管束他了,他就吃喝嫖赌,把家给败了,后来因为去偷东西,让人家追出来,不小心掉到河里淹死了。可是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啊,他再不好也是我的骨肉,怎么就死了呢?我越来年纪越大,这以后靠谁呀?我也不想活了,我想我儿子啊。”居士听了说:“婆婆,你先别哭了,我帮你问问这个青年到底是怎么想的。”居士问青年:“婆婆说的是真的吧,你和这位婆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青年点点说是。

居士又问:“婆婆对你不好,你为什么还要回到这个家呢?”

青年说:“离开舅母之后,我就四处讨饭,后来有位大叔看我可怜,把我带到他的中药铺子里当学徒,那位大叔也就成了我现在的师父,这几年我一直在那里学中医和药理,已经成了一名郎中了。后来听人说舅母的儿子死了,我担心舅母一个人受苦,所以跟师父请了假回来接舅母,想为舅母养老,可是……”青年看了一眼老婆婆就不说话了。

那位老婆婆忽然惊讶地说:“你、你是来接我,为我养老?”

青年忽然给婆婆跪下说:“请母亲相信我,我是来接您老人家的,想好好照顾您,孝顺您,让您安度晚年。”

“我还以为你跟我那儿子一样,是惦记着家里这三间房,一直担心你要是把这三间房卖了换钱,我老太婆可怎么活呀?”老婆婆说着又大哭起来。

到这个时候,居士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她说:“婆婆,你有这样孝顺的儿子却不知足,一直想着死去的儿子,可是人死不能复生,你为什么不走出悲伤,依靠眼前的这个好儿子呢?”

“从他进我家门,我就一直想着怎么把他赶出去,从来没有把他当过自己的孩子,所以我觉得他会恨我,他竟然叫我母亲,还要赡养我?”老婆婆担心又悔恨地自言自语。

青年哭着说:“母亲,我不恨你,不管母亲当年怎么对待我,但是我还是受到了母亲的收留,没有母亲那几年的饭食衣物,我根本就无法长大成人,我离开母亲的时候,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生存了。在我心里,您早就是抚养我长大的母亲了,你想想看,哪有儿子恨母亲的道理呢?此生能有母亲的抚养,我很知足。”

居士听了很受感动,他看了看身边又羞愧又感动的老婆婆说:“婆婆,你一直觉得失去了儿子晚年没有依靠,但是你看,现在你又有了这么好的儿子,你若一直把心放在悲伤抱怨里,不知足不安心可不对啊。”

老婆婆点点头。居士又提醒老婆婆:“你儿子可是一直跪在那呢。”

老婆婆赶忙跑过去把青年扶起来说:“好儿子,咱们回家收拾东西去,母亲跟你走。”

母子二人已经走远了,居士心想:“看来人只有懂感恩能知足才不会有怨恨之心啊,一个没有怨恨之心的人,怎么能不身心自在心清如水呢?”

居士看看天上的太阳,知道即便现在自己到了开法会的地方,法会也已经结束了,可是他也没觉得遗憾。生活总有意外,不会朝着你定好的方向顺延下去,人们要看到每一个经历中的收获,有一颗知足的心,这样才能从疲乏的内心中走出来。

懂得知足的老人

知足不是看得到了多少,而是看能舍多少,快乐在舍而不在得。

太虚法师说:“与其贪心染欲,不如长生知足心。”徒弟们问老和尚什么叫知足,老和尚给他们讲了这样一桩公案:

有一个贫苦的老人,他没有妻子,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来了一把斧头,这把斧头是一切珍宝的精华结成的,可是老人不知道他是宝,天天上山砍柴,挑到集市上去卖,勉强度日。这把斧头每天都被老人带到山上砍柴,每次钝了老人就磨几下,这样循环下来,几年之后,这把斧头被磨掉了一大半。

有一天,老人又带着这个斧头上山砍柴,挑到集市上,卖柴的时候,老人遇到一个商人,这个商人看见老人的斧头说:“老人家,我给你一百两银子,你把这斧头卖给我吧。”老人听了不说话。

商人又说:“那我给你二百两,行吧?”老人还是不说话。脸色变得难看了。

商人看了老人的样子说:“我给你五百两银子,总可以了吧。”老人忽然大哭起来。

商人问他哭什么,他说:“本来这个父子很大,现在我把头磨到这么小了,不然能卖一千两银子了。”

商人听了说:“如果不是我看见这个斧头,你大概一两银子都卖不了,现在给你五百两银子,应该知足才是啊!”

听了商人的话,老人忽然停下不哭了,他觉得商人说的有道理,高兴地把斧头卖给了商人。

周围的人都说老人傻,要是不磨掉那一半斧头,可以卖一千两银子了,老人却很高兴,他觉得自己今后衣食无忧,再也不用砍柴度日了,何必只看到没得到的五百两银子呢,用好眼前的银子,一样可以安度晚年。

徒弟们听了老和尚的故事说:“原来知足就在自己的心上啊,心念转化,看到眼前的所有,就知足了呀!”

老和尚点点头表示赞同。人是否知足就在一念之间,不懂知足,得到的再多也愁眉苦脸,懂得知足,得到的再少也高兴。

安于淡泊得自在

舍浮华安于淡泊不是平常之路,它需要定力与智慧,这是智者的选择,是获得自在的通途。

太虚法师说:“不受动静机会之支配而失其本来面目,而后谓之自在;不受境过变幻之搅乱而失其湛明知觉,而后谓之常存。”不受外界打扰,不受动静干涉而能甘于淡泊,这是一种定力,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修行,在这场修行中,你要能甘于淡泊,甘于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才会觉得寂寞,甘于寂寞的人永远不会寂寞。

孤独是人生的症候,寂寞是人生的常客,孤独和寂寞是构成人生的一部分,当你日渐成熟,便会渐渐懂得寂寞的滋味;当你更加自主,便学会品味孤独。让我们沉静下来,充满耐心地与孤独和寂寞并肩而行,它们会成为你人生路上的调料而非愁苦。

有一个青年发心要出家,他来到山上请求寺院里的法师为他剃度,收他为徒。法师怕他是一时冲动不能长久,所以没有答应。哪知道这个青年长跪不起,信誓旦旦非要出家,说如果法师不收下他,它就饿死在这里。跪了一天之后,法师看他如此恳切,就答应为他剃度,收他为徒,于是青年高兴地谢过法师,成为寺院里的一个和尚。过了两个月,青年终于忍耐不住寺院里的情景寂寞,最后他后悔不跌地请求还俗。法师只好答应。

一来二去,年轻人已经三次出家、三次还俗了。这让为他剃度的法师烦恼不已。当年轻人地四次来到法师面前,还没定他说话,法师就说:“我看你是在佛门待不住,在红尘也待不住,不如这样,你这次就不用哭着跪着求我再次允许你出家了,你不用信佛,也不用到红尘忍受宣泄,干脆就在半山腰开一个茶馆吧,那里往来的香客很多,但离红尘的宣泄又很远,你就做个清净的俗人,既不用忍受佛门即清寂,又不用在红尘里烦恼,你觉得呢?”

年轻人听了连声说好。于是他在半山腰开了个茶馆,买一些茶点和素食给过往的香客,而且也远离了红尘的宣泄。后来他讨了个老婆,一直开开心心地在半山腰做他的茶点生意。

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能干于寂寞的人永远无法进入修行的境界。正如上文中的年轻人一样,他既无法忍受寂寞,也无法承担宣泄繁杂,如果只好找个中间地带做点事情。不懂得在寂寞中修行的人,最多只能像这个年轻人一样。

寂寞是一种蓄势,大凡智者,都要走过一段寂寞之路。走在寂寞的路上时,没有抱怨,心安知足也是积累智慧的一种心态。

知足随顺心安然

有一些天然的因素,天生的因素,我们只能被动的接受,比如相貌、比如出身,我们无法选择。这种情况下,反倒不如放弃内心的不平衡,安心随顺。

太虚法师在他的随顺无限的世界众生应化无尽利乐无尽提到过“随顺云者,六道众生业力不同,二乘菩萨觉分各异,依佛慈悲愿力皆能随顺之,使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然而世界无边众生无边,故佛之应化无尽利乐亦无尽也。”

佛随顺众生的品性,欲与他们相匹配的特质和经历。我问佛曰:“为何不令所有的世间女子都有闭月羞花的容貌?”

佛曰:“再美的容貌也不过是犹如昙花一现,一切只不过是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任何的美丽容颜都比不过一颗纯洁无污染的心,我把它赐给了世间的每一位女子,但人们总是让它蒙受灰尘。”我问佛曰:“人世间为何会有如此数不清的遗憾?”佛曰:“娑婆世界没有了遗憾你那里还体会的到幸福。”我问佛曰:“怎样才可以让我们的心灵不再感受孤单。”佛曰:“孤单的心灵只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只是他们自己的失误所造就的。”我问佛曰:“如何才可以把握住住自己爱的人?”佛曰:“留人世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化;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做事,不要问祸福残缺。”我问佛曰:“我怎样才能像你一样的智慧?”佛曰:“我是过来的人,而你将是之后的佛。之前的我也曾像你一样。”我问佛曰:“为什么两个人越是相爱越是相互的争吵?”佛曰:“爱之深,期望越切,因此失望就会越多,随之就会争吵不断。其实一切都镜中花水中月,只要心里不执著就不会生痛苦。”

我问佛曰:“我现在明了是不是已经太迟了?”佛曰:“永远不要嫌弃太迟,正所谓朝悟道夕死可矣。”佛无我而随顺众生,其实我们也要懂得以随顺的方式处理现实问题,比如爱情婚姻外遇和我们的生活……佛说的是一个心念转变的过程,只要心念变了,你的感觉就变了,那颗不知足的心便会懂得随顺。没有太迟,也不必死执,得到了的,就要知足,得不到的,就顺其自然。随顺生活的变迁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懂得舍,舍掉欲望,让心归属到现有环境,以一颗坦然之心与环境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