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必具的10种性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要举轻若重,又举重若轻——从容(1)

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在先。不为苦而悲,不为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于嚣凡尘世,潇洒达观:不卑、不亢、不媚、不谄、不慌、不乱。

1.生命和生活的平常之美

有位哲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生命成为一种必然,而生活成为一种习惯时,它们的美丽就开始被我们忽视了。

尽管大多数人几乎一生都在平平常常中度过,但也正是这大多数人更容易,而且几乎每天都在对平常不屑一顾甚至孰视无睹。而久违的朋友相见问候时竟还有人大嘴一张,便一语带过了,殊不知那么多生命情趣也随之一挥而去了。

虽然与那些叱咤风云的伟人,惊天动地的业绩相比,平常之人的平常之事,就难免显得平淡无奇了。但是,平常毕竟是生命和生活的主体。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会作为平常之人,拥有平常的生命,拥有平常的职业,拥有平常的家庭和家人,并度过平常的一生。即使是灿烂多彩的社会生活,那种波阑壮阔的英雄之势,惊天动魄的历史事件,毕竟也只在很少的时候出现。在绝大多数时候,社会的脚步也只是悄无声息地移动,犹如一条平淡无奇的河流。

既然平常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珍惜平常对我们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当我们以一种极为珍惜的感情,去平平常常地生活时,就会惊喜地发现,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平常的美丽。家人的和睦相处,妻子的温柔善良、丈夫的精明能干、孩子的天真活泼、邻居的和蔼可亲、太阳的热情、月光的温婉,这些平常为你忽略的东西者是那么令人陶醉。平常之所以值得珍惜,既是因为它存在于现实之间,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拥有,又是因为它经常被人忽略,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掘。而且一旦失去之后,它就会显示出惊人的价值和增值的能力。

一位国外知名作家在失去自由隐居一年之后,有人问他最想念什么,他深有感触地回答:“我想念的是平常的生活。在街上散步,到书店里从容浏览书籍,到杂货店里买东西,到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我想念的只是这些平常的小事情,你有这些事情可做时,认为一点不重要,当你不能做的时候,才知道那是生命中的要素,是真正的生命。取消这些事情,是最大的剥夺。”这段毫无修饰的内心独白,深刻地道出了平常的珍贵。

伟人的非凡也是基于平常之中的。伟人在做出改变历史的决定时显示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但他们的日常生活,依然是和其他人一样。周恩来吃完饭后,居然会用汤泡着饭钵将粘着的饭粒吃得干干净净;毛泽东在生前最后一个除夕看一部普通的电影《难忘的战斗》,居然会感泣得像个泪人。这些平常之事到了伟人们身上就变得那么光彩四溢,恰恰说明了平常之事鲜为人知的深层价值。这种价值,在普通人去做时也同样存在,不过普通人因司空见惯而不去发掘或是不屑于发掘罢了。

珍惜平常绝不意味着生命的安于现状无所作为。人类的伟大在于生命永不休止的渴望和追求,历史的不断向前和进步正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和少数的“伟人”共同谛造和推进的。当我们驾着生活的小舟在生命这条河中款款漂流时,我们的生命乐趣,既来自于与惊涛骇浪的奋勇搏击,也来自对细水微澜的默默寻思,既来自于对伟岸高山的深深敬仰,也来自于对草地低谷的切切爱怜。所以我们平常的生命平常的生活一经升华,就会变得不那么平常起来。因为,生命和生活的美丽,就蛰伏于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平常之中。

2.处世:宠辱不惊

宋朝的吕蒙正,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忿忿不平,准备去查问是谁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参政们不解,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名字,那么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因此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是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宏大。在生活中,谁都会碰到那些对我们恶言相对的人。对待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理不睬。因为要做的正事太多了,此类只会劳人费神而毫无意义的事就不要去管了。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但也不能太较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钻牛角尖,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对任何人都容不下,把自己同他人和社会隔绝开。镜子表面看起来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会凹凸不平;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连衣都不敢穿了。如果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人人都要罪不可赦无可药救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像吕蒙正一样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大家都会躲你远远的。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同吕蒙正一样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无意义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集中一切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在青史上为自己留下重重的一笔。

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绝非易事,这需要有良好的修养,要有豁达的性格。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有位同事总抱怨他们家附近副食店卖酱油的售货员态度不好,像谁欠了她二百吊似的,后来同事的妻子打听到了女售货员的身世:丈夫有外遇离了婚,老母瘫痪在床,上小学的女儿患哮喘病,每月只能开二、三百元工资,一间12平米的平房。难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这位同事从此再不计较她的态度了,有时还会帮她一把,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实在不值得生气。一般情况下,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肯定是有原因的。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没有必要与之上纲上线,非要分出雌雄。如果较起真来,大动肝火,真刀真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得不偿失了。假如对方没有文化,一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很没面子。而且会显得自己虽学富五车,却大有“白学了”的意思。另外,对方的触犯从某种程度上是发泄和转嫁痛苦,虽说我们没有分摊他痛苦的义务,但客观上确实帮助了他,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心中也就是坦然、轻松多了。

人们在单位、在社会上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规范化角色,但一回到家里,就要脱掉鞋子,脱掉西装,洗去外面世事的浮尘。不管在外面你是领导也好,是员工也罢;是富翁也好,是穷鬼也罢,回到家里就需要返璞归真,充当最真实的自己,尽享生活的快乐。家是最可以无所顾忌而放松的地方,倘若你在家里还跟在社会上一样认真、一样循规蹈距,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还要考虑对错、妥否,顾忌影响、后果,掂量再三,那就活得太累了。在家里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作丈夫的要宽厚,在钱物方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越马马虎虎越得人心,才能显出男子汉宽宏大量的风度,妻子对丈夫的懒惰等种种难以容忍的毛病,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切忌唠叨起来没完,嫌他这、嫌他那,也不要偶尔丈夫回来晚了或有女士来电话,就给脸色看,让他感到是戴着枷锁过日子,进而对妻产生厌倦,那才真正会发生危机。家里是避风的港湾,应该是温馨和谐的,千万别把它演变成充满火药味的战场,狼烟四起,鸡飞狗跳,也不要把它当成应付、应酬的官场、商场,虚情假意、阿谀奉承。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智者的确颇有城府和修养了,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

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3.凡事不能太认真

佛家倡导:“放下。”意思是放下一切牵绊和烦恼,抛弃一切杂念,人才能悟道。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有时我们并未遇到什么大的困难、挫折,却总表现得烦躁、沮丧不已。因为心中“放不下”,因为太认真,因为“心太小”。

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如果无伤大雅,就没有必要去纠正它。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麻烦,而且也是为了顾及了他人的名誉,不致给他人带来无谓的烦恼。这样做,不仅可以明哲保身,而且也体现了自己做人的度量。

凡事不能太认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这要视场合而定。钻研学问要讲究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更要讲究认真。而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不必太认真。不看对象,不分地点地刻板认真,往往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处处被动受阻。这种时候,如果能后退一步,实为明智率。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人人都有缺陷,包括自己。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抓住别人的错误不放,更没有必要抓住自己的错误不放。

人生一世,前进的道路曲折艰辛而又错综复杂,许多非原则的事情不必过分纠缠计较。凡事都去认真、较劲,就会给自己多设置一条障碍、多添加一道樊篱。所以,“认真”之前,还需要“认真”仔细去权衡。鸡毛蒜皮的繁琐无须认真,无关大局的枝节无须认真。

英国历史上有一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天他和朋友一起散步,每走过一道门,他都小心翼翼地把它关好。朋友说:“你用不着关这些门呀。”他说:“我这一辈子都在关闭我身后的门。当我关门时,过去的事也被关在后面了。然后重新开始,向前迈进。”

劳合·乔治何其聪明,将过去关掉,将未来打开。烦恼也是一样,只要我们把它们挡在时间的大门之外,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进入我们的生活来左右我们了。无论多么糟糕的事情,都会随着时间成为过去。所以,烦恼很多时候是自找的,像穿鞋、走路这样的小事而言,很多人也要在上边花脑筋。什么事都要顾忌,难免给心灵戴上了沉重的枷锁,轻松不起来。

狄士雷里说过:“生命太短促了,不能再只顾小事。”在多数的时间里,要想克服被一些小事所引起的困扰,只要把看法和重点转移一下就行了——让你有一个新的、能使你开心一点的看法。

烦恼的时候,你只要用希望来代替失望,用勇敢来代替沮丧,用乐观来代替悲观,用宁静来代替烦躁,用愉快来代替烦闷就够了。如此一来,烦恼在你心中便无处可躲。

有了半杯咖啡,与其为缺少另外半杯而苦恼,不如为已经拥有的半杯而欣慰。生活中琐事实在是非常的多,许多事并无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之分,若这样一时想不通,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就能够豁然开朗。

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若能真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随时保持良好的个人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处处拥有一份好心情,生活也就会因此变得更加绚丽多姿了。

4.初入社会,眼高手低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十年寒窗,就是为了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四年努力,为的就是走向社会所谋得一份好工作。

对若读了十几年书的人说来,毕业后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自我感觉肯定是良好的。然而,就在这种一厢情愿的热忱中,很多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初入社会的误区中。

一些年轻人进入社会以后,各自奔赴自己的前程。但几年以后,却成败分明,荣辱各异,有的青云直上,一路顺风,有的步履维艰,运途多舛,还有的仍然在黑暗中摸索,甚至直到中年也没有找到“北”。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人如此落魄和失意的呢?总结一下,大多是由于最初起步时的几个“失足”造成的。

1.过分看重自己和自己的“特长”

年轻人的特长,应当成为适应环境的“催化剂”,而不该首先成为挑剔工作的“资本”。

把自己看得过于出色,要求从自己所谓“特长”出发,做到“人尽其才”,这是不少年轻人初涉社会很容易走进去的误区。

丁鹏头一天到广告装潢公司报到,对经理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要求专业对口,而且要“充分注意到我的特长”。这位在大学美术系因为专业成绩不错而大受青睐的优等生,很直接地要求经理让他到广告设计部门,他认为这才能发挥他的优势。

可是,公司经理却让他到策划部门实习,再根据情况决定。

丁鹏听后心里十分不舒服,他不知道经理为何这样安排,所以他忿忿不平,到了策划部门既不安心,又不虚心学习,结果给其他同事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年轻人刚到工作岗位,是应当发挥特长。但这个特长只是个人所“认可”的,有时候并不是单位立即需要的。因为每个单位都有个结构完整、最佳结合的问题。个人特长,只有让单位了解,并作为整体构成的一部分时,才真正是需要发挥的特长。

年轻人的特长,应当成为适应环境的“催化剂”,而不该首先成为挑剔工作的“资本”,应该是特长服从需要,而不是需要迁就特长。

2.好高骛远,企望“一步到位”

有许多步入中年的“老人们”都说,初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到现在想想都是为了给以后的工作做铺垫作用的。

工作岗位“定”在哪里?这是新人所关心的,这就跟高考报志愿一样,学校选好了,还要选个好专业,不然实在没有兴趣继续以后的学习。

在大学新闻系素有“才子”之称的小贾,在校时已有许多篇文章问世,而且有的还在社会上产生不小的反响。

毕业时,小贾和其他几位同学一同被分配到市里有名的报社。他有些想当然,以为一定会分在“特稿部”,至少当“记者”。可是等通知下来,他却被分到总编办公室,而另两位同学倒被安排在特稿部当实习记者。这下,他有些失望了。

他开始埋怨“安排不当”,开始怨言领导不识“货”。实际上,领导上这样安排,并非不了解他,而是想让他全面了解报纸的运转过程,了解全局,以更好地发挥他的特长。

对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服从安排在岗位上积累些经验,对将来是有好处的。

3.心不安分,谋图“跳槽”

对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眼前的工作尽管比想象的要“差”,但比理想中的更为“现实”,就凭这一点,也应该干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