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必具的10种性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要举轻若重,又举重若轻——从容(2)

看轻眼前工作,以为“大材小用”,心中“好高骛远”,这也是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之一。

唐涛从一所电子中专学校毕业后,被安排在一家银行。他学过电脑,会编程序,可谓是“玩”计算机的一把好手。不料,他却被“发配”到银行下属的一个支行,做柜台的出纳。这下他有些“懵”了。整天与客户打交道,一笔又一笔收进付出,真让他感到枯燥。

领导知道唐涛是学电脑的,并不是想“压才”,而是想让他担负起一个支行的电脑管理的业务工作,之所以先安排“下基层”——做出纳、会计,意在让他熟悉整个工作流程。

对年轻人来说,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新的,都需要熟悉。年轻人应该去掉狭隘的“对口”想法和高不成低不就的不实际要求,不能把专业对口所需要的“外延岗位”或“边缘岗位”都误作不搭界而舍弃。要明白,胜任一个职位,需要了解比该职务更广泛得多的知识。

4.“围城”心理作祟

没走进去的想进去,走进去的想出来,这种“围城”现象在现代职场中的年轻人身上尤为突出。

心中揣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总想“远走高飞”,年轻人越来越频繁地跳槽。

李想从职业技术学校领到文凭后,就开始在人才市场上“遨游”了,一会儿去应聘宾馆电路保养维修工,一会儿又上电脑公司当推销员,没多久,又被中外合资企业吸引住了。他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心里总想应该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职位,所以没有哪个单位能拴住他,一般只干两三个月,一年多下来,工作岗位换了好几个。

当然,我们不能说李想想找到理想岗位是错的,但这种“转法”,至少表现出了他的不成熟和不周全。初到一个工作岗位,首先要安下心,要耐得住寂寞。安心,既是初涉入世者胜任工作的需要,也是给人好的印象的开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顾条件地去“跳槽”,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多少资历与经验,要在工作的过程中积累,需要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老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难以正常地积累。

而且,“远走高飞”的目的地,也并非处处是好开垦的“处女地”和摘得下果实的“果园”。而且在社会上有很高知名度和众人看好的职位对于你可能并不合适,因为各人的水准、适应面是不一样的。重要的在于谋取一份经历,通过一个阶段稳定的工作,来判断适合与否。一味热衷“跳槽”,以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成熟的。

那么,年轻人应该如何走出初涉工作岗位的误区呢?

首先,要有从底层做起的思想准备。正像高楼大厦平地起一样,要极有耐心地从砌一块砖、一堵墙做起。一心想速成一个“建筑师”,是不现实的。只有在添砖加瓦中才会学到真本领,踏上理想的坦途。

其次,要有安于工作的现实态度。不企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到位”,对眼前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并视之为理想岗位的“阶梯”。学会在平平淡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让领导感受到自己真才实学。

再次,随时调整自己,即使碰到不顺利也能用调节术来重新获得平衡。

当事业的地平线刚刚出现时,初涉入世都要脚踏实地,要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努力,使事业如冉冉升起的太阳喷薄欲出。“十年辛苦不寻常”,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年轻人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压制住自己的浮躁,干一行,爱一行,在不断的学习和磨炼中提升自己。

5.在光环最闪耀时,让出舞台的中心

日本女星山口百惠在年仅22岁,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息影嫁人,给世人留下无数遗憾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她至今念念不忘。山口百惠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急流勇退,而名留青史。但古往今来,这样的聪明太少了。所以,达官显贵人能善终的寥寥无几。

汉光武帝时期,五溪一带的蛮人反汉。新息侯马援已经八十多岁了,还在皇帝面前“据鞍顾盼”,以表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光武帝对他大加赞赏说:“老将军真是神勇不减当年!”于是,任他为将,领兵平叛。最后死于军中,应了他自己的话:“男儿当马革裹尸而还!”

唐代的李靖,也是因贪功而亡。他本来是养病在家。这年遇上土谷浑族侵犯边境。他听说后马上去见丞相房玄龄,对他说:“我虽然年迈,但对付夷人尚可,平叛还是没问题的。”但平叛归来后李靖却遭受别人的陷害,差一点招来杀身之祸。到唐太宗伐辽时,征求他的意见,他还说:“我现在虽然年老体衰,如果陛下不嫌弃,我照样可以披甲出征。”

郭子仪八十多岁还任关内副元帅,朔方、河中节度史。实际上他早已是功成名就,该自动让位给后人了,可他一直不求身退,最后的结局是让德宗罢免。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代的范雎本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因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的策略,深得秦昭王的赏识,被升为宰相。后因他所推荐的郑安平与赵国作战失败,范雎开始意志消沉并惴惴不安。按秦国法律,只要被推荐人出了纰漏,推荐者也要受连坐处分。但昭王并没有问罪范雎,这使范雎心情更为沉重。

秦昭王为刺激范雎振作起来,为国效力,对范雎叹气道:“现在内无良相,外无勇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焦虑呀!”可范雎心中另有所想,因而误会了秦王的意思,感到非常恐惧。恰在此时,蔡泽辩士来拜访范雎,对他说道:“四季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万物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夏;夏天结束养育万物的责任后就让位给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冬;冬天把万物收藏起来又让位给春……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已久,恐有不测,而应让位他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蔡泽的一席话启发了范雎,他立刻引退,并且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蔡泽就职后,也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当他听到有人责难他后,也明智地舍弃了宰相宝座而做了范雎第二,保全了自己的晚节。

功成名就、官显位赫后,已极尽世人所能之富贵,此时已功高震主,而且业绩也不会再有大的提升,此时的明智之举就是。应立即辞去高位,退而赋闲。否则,说不定会因芝麻小事而被问罪,遭到晚节不保的厄运。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谋臣,他曾与以“卧薪尝胆”出名的越王勾践一起同甘共苦,最终打败吴王,范蠡因此而被任命为大将军。然而就在他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他却留下了“官大有险,树大招风”的话而不知所踪了。据《史记》载,他后来到齐国,与儿子共耕农园,积聚田产数十万。齐王看中他的才华,欲请他出任宰相,他却答道:“在野有千金之财,在位有宰相之名,对平常人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了,然而过度的荣华却容易形成祸根。”说完,便将财产分赠邻人,搬到陶地去住,改名陶朱公而经商。

与范蠢形成鲜明反照的是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另一历史人物文种。

文种也是勾践的重臣,为打败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功成名就以后,仍然继续仕于越王。其间范蠢曾写给他一封信说:“越王的长相,颈项细长如鹤,嘴唇尖突像乌鸦,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安乐,你现在不离去,更待何时?”

后来文种也称病返乡,但做得不如范蠢彻底,他留在越国,其名仍威慑朝野,于是有佞臣陷害于他,诬称文种欲起兵作乱。于是越王赐给文种一把剑,并托话道:“以前你曾说,自己有七个得天下的智谋,现在你只用了三个便帮我得了天下,剩下的四个你准备用在谁身上呢?”文种自知已无活路,便引剑自刎了。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为人处世之道。钱是赚不完的,名是没有尽头的,衡量自己,适时而退,才是明智之举。

6.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赚钱无罪。有首名叫《我赚钱了》的网络歌曲就直直白白地道明了赚钱的天经地义。但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商的主体毕竟是人,是人就不能违背起码的道义良心。讲的就是赚钱要守住道德的底线。

商人都讲职业道德,对社会当然有好处,而且这对于商人自己,也是好处多多。

祖籍福建晋江的王为谦是现任旅港福建商会理事长,1950年获准出国,本来想去菲律宾谋生。因入境手续受阻,滞留香港,在一家侨民公司打工,后因公司倒闭,面临失业。

1953年,王为谦用自己的积蓄加上亲朋好友的支持,创办了香港新元贸易公司。当时王为谦不懂英文,惟有通过散居东南亚的福建乡亲,做一些进出口贸易。最初,公司资金不足,幸获朋友支持。王为谦秉持“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条,赢得了不少人的信任。当时,公司的进出口贸易采用赊账形式,分期付款,双方惟一凭借的就是一个“信”字,“一个人没有信用,他就难以立足”是王为谦的口头禅。

一次,公司一批货物到菲律宾,交了货,却收不回钱。资金周转失灵,公司面临倒闭。由于在商界有着良好的声名,王为谦得友人援助度过了难关。

王为谦以贸易起家,从不贪暴利、乱加价宰人,而是薄利多销。来价多少,自己应得利润多少,一一告诉贸易伙伴,待人以诚,他拥有了一批长期客户。当时有两家日本电器厂商,看中王为谦诚实可靠,进取心强,愿意将电器产品交给新元开拓海外市场。其后王为谦成为TDK的总代理,生意向多元化发展。

经40多年的创业、发展,王为谦创办的新元贸易公司在香港、祖国大陆、印尼、美国、加拿大等都有子公司或分公司。谈起这一商业王国的建立,王为谦总是自谦地说:“还差得远,我谈不上成功。我的经历,只能说是一部充满艰辛的创业史。创业之初我手头无钱,但我坚持对人处事,以信、诚、勤三字相待,这三个字是我取得一点成绩的出发点与根本。”

与王为谦不同的是,现在一些商人求财心切,总幻想发一笔横财,一举成为大富豪。只可惜无横财可发,于是乎,就在日常生意中搞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譬如对外地来的顾客,或者不懂行市的顾客,总要想法“宰他一刀”,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坑害顾客。这些人大概都有一个自欺欺人的想法:世界那么大,来往顾客那么多,“宰”了你一个,还有后来人。这样的想法既可笑又可耻。世界的确是大的,但世界有时又很小。按照“80/20”法则,你的大部分销售额是来自于一小部分常客。你“宰”了顾客,你的回头客就会减少,“宰”人越多,回头客就越少。世界上恐怕少有上了当还不自知的人,上当后迟早是要醒悟的。明白自己上了当的人,还会再上你的门吗?若再上门就肯定是找麻烦来了。因此,贪图近利,坑害顾客,不仅为国法所不容,还会自断财路。

“宰”顾客易做死自己;“宰”自己的生意伙伴,那就更易做死自己。每一个商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生意伙伴,要么他从你这里进货,要么你从他那里进货,或者互相之间有某种服务关系。生意场好比一张网,商人们都是网上的结,完全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若是贪图近利,或者欺骗老客户,或者趁某种有利的机会,从老客户身上狠捞一把,或拖欠老客户的货款长期不还,甚至准备赖账,如此等等,你的生意就算做到头了。对待生意伙伴必须始终抱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己要赚钱,也要让人家有钱赚,生意才能长久做下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7.相对的自由,相对的规则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的这首诗深刻的道明了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和需要。历史上的多少战争,都是打着“自由”的旗号,至今在美国纽约还高耸着“自由女神像”。这一切都表明“自由”太重要了,但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应该”、“必须”等条条框框,它们编织了一个很大的误区,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网罗其中,而我们很多人往往习以为常、不假思索地照“章”行事。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大群体之中,因此,我们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孤立的个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可能时时受到世俗的约束与制约。对于这些规则,你也许不以为然,但同时又无法摆脱。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任何规则或法律都不能保证在各种场合都适用,或取得最佳效果。相比之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应成为我们生活和行事的准则。有时候,你会发现,违反一条不适用的规定或打破一种荒谬的传统很困难,甚至不可能。顺应社会潮流有时的确不失为一种生存的手段,但是如果走向极端,也会成为一种神经过敏症。在某些情况下,按条条框框办事甚至会使人情绪低落、忧心忡忡。

当然,公共秩序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则是维持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但是,盲目遵循常规则是不可取的。对于个人来说,盲目服从可能比违背规定更有害。因为有些传统习惯常常是毫无道理甚至荒谬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地循规蹈矩,就无法真正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林肯说:“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理的事情。”林肯明智的没有使自己成为某项具体政策的奴隶,即使对于普遍性政策,他也并不强求在各种情况下都加以实施。

如果一种规定或规矩妨碍着人们的精神健康,阻碍着人们去积极生活,它就是错误的。如果已经知道这种规矩是消极而令人讨厌的,却又一直遵守规矩,就会陷入了人生的另一种误区——放弃了自我选择的自由,让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生活中有两种类型的人,即外界控制型与内在控制型。认真分析一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审视自己生活中各类事件处理的正确与错误。

人们常常会这样认为,所谓对的就是好的、合理的,而所谓错的则是坏的和不合理的。其实,这种认识是荒谬的,因为世上根本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是”与“非”。这种“是”本身有一种保证:你如果以特定的方式做某件事,就肯定可以成功。然而,这种保证本身是无规矩可循的。你可以将某个决定视为不同的、有效的、或者是合理的,但如果你将其视为对的或错的,那你就掉进了一个陷讲,即“我一定要保证事事正确,如果某个人或某件事出了差错,我就要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