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教育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概述

石嘴山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端,东、北、西3面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相邻,南与银川市所属的贺兰县相接壤。因贺兰山与黄河交汇之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石嘴山,在史籍中以“山河之交”而著称。2010年,全市总人口74.5万,城镇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9.6%,地区生产总值290亿元,财政总收入57.39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2.66亿元。

石嘴山市教育事业伴随石嘴山市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前行,经历了艰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积淀和光大石嘴山文化,促进石嘴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石嘴山教育据可考资料记载发端于清代。当时市境教育主要有书院、社学、义学和私塾几种类型。教育多在民间,是市境教育的萌芽。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平罗知县宋维孜主张设立书院为肄业之所,并捐余资,修建平罗书院。社学始建年代,因文卷残遗无稽可考。《府志》载:“本县有社学五处:本县城关帝庙一处,西河堡一处,宝丰堡一处,立岗堡一处,洪广营一处。”唯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方张登移卷内载,“平邑设立社学五处,由来已久。塾师岁修一百二十两,由府署租银库内请领六十两,本县捐付六十两,后俱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兴学堂,市境大办学堂。至宣统元年(1909年),平罗已有高等小学堂2所,启蒙小学堂16所。

私塾是清代主要学习之地,在一个地方内,选择适中塾址开办。平罗县的私塾,多为各地的绅士或富裕人家联合聘请塾师,多借用地方的寺庙为授业场所。塾师的薪金(束脩),全由读书的学生承担,薪金的多少以学生大小、所习教材及家庭贫富而有所不同。学生有开始上学读启蒙书的,也有已上学多时在读“四书五经”的。

民国2年(1913年)以来,国民革命临时政府教育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市境遵照落实。这一时期,平罗县实行裁局设科,推行基层辅导,对全县学龄儿童及失学民众进行调查,对教育工作大加整顿,将全县的私塾逐步改为公办初级小学校;实行中心学区制,将短期小学改为国民小学,同时在各学校实行二部制;奉令实施国民教育,将原有完小一律改为中心学校,初小及短期小学一律改为国民学校,学校编制也有所变更。共有在校小学生6433人,教职工153人。市境内文盲率高达94.2%,识字居民的比例低于当时宁夏全省的平均数。

为促进教育发展,民国30年(1941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惠农县黄渠桥始设省立初级中学1所(惠农中学)和国立绥宁师范学校,这是市境初级中学和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开端,从此结束了市境无初级中学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历史。民国34年(1945年),平罗县创建初级中学,当年招生,仅初一年级就招收新生76人,分甲、乙两班。翌年改为平罗县简易师范。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市境有人口12.772万人,其中惠农县3.6016万人,平罗县8.7547万人,陶乐县0.4157万人。共有小学76所,在校学生5210人;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88人;中等学校2所,在校生132人。儿童入学率18%。小学仍多设于寺庙,办学条件十分简陋。

民国时期市境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萧条,加之战乱不断,教育总体相对落后,人口文化素质极低。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所有学校。废除旧的训育制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向师生进行革命理论和科学文化教育。

自1950年起,每年利用农闲,在农村、县镇纷纷举办民校、冬学进行政治和扫除文盲学习。推行速成识字法,参加扫文盲学习的人员越来越多。大部分工农干部,是通过扫文盲学习成长起来的。

1955年1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积极地、稳步地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普通教育的中心任务》的社论,提出“中小学必须遵照全面发展的方针,贯彻智育、德育、综合技术教育、体育、美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社会自觉地、积极地建设者和伟大祖国的保卫者”。根据这一精神,市境不断扩大中小学办学规模和办学范围,到1957年,有小学143所,在校学生14275,中学3所,在校学生1096人。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也注重抓教育教学质量。主要措施是引导学校制订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以此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1958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市境掀起大办教育的高潮。农村大办民办学校,一年间,市境小学由1957年的143所发展到220所,增加了77所,在校学生由1957年的14275人发展到22333人,增加了8058人;中学有1957年的3所发展到5所,部分小学附设初中班,在校学生由1957年的1096人发展到1712人,比1957年增加了616人。学校数量盲目增加,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师资水平低下。大部分中小学办起工厂、农场、饲养场,每周最少安排2天劳动时间,开展轰轰烈烈的勤工俭学活动,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1961年之后,遵照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发展过快的倾向,对1958年一哄而起的学校进行“改、撤、并、复”,对中小学大龄学生下放生产队劳动,其中市属学校动员中小学超龄生1172人回社、队、农场劳动。截至1963年,市境有小学136所,比1958年减少84所;小学在校学生比1958年减少2070人。学校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教学为主的正常轨道上,开始纠正师生劳动过多的不良倾向;强调教师“认真备课,因材施教,精讲多练”;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师生民主平等关系。教学秩序有所好转,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964年起,大办“半耕半读”学校,大型企业积极创办职工子弟学校。截至1965年,市境人口287071人,政府和企业共办幼儿园3所(企业办园2所),入园幼儿200多人;小学173所(企业办学13所),在校学生29144人,儿童入学率由1964年以前的53%上升到86.2%;普通中学6所,在校中学生2850人。中小学入学率有所提高。新成立农业中学2所,半工半读中学2所,开创市境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先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期间市境各学校“停课闹革命”,招生考试制度废除。教师集中举办“学习会”,各学校“红卫兵”开始“革命大串连”;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城市学校,农村则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市境小学学制由原来的六年制改为五年制;中学学制由原来的三三制改为二二制。农村部分小学附设初中班,为七年制学校,中学数量有所增加。1971年,大中专院校恢复招生,在下乡、回乡劳动锻炼满2年的知识青年中,实行由生产队推荐、招生学校审查、人民公社批准的招生制度,部分知识青年被推荐到区内外大中专院校学习。

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的文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发表题为《一个小学生的日记》的文章,在种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下,市境内各中小学校教学秩序开始混乱。市境中小学开始大办“学工班”、“学农班”、“红医班”等,学生放弃文化课学习,纷纷走向工厂、农村、商店、医院开展学工、学农等活动。

1975~1976年,在毛泽东主席“七二一”指示精神的指导下,石嘴山矿务局、石炭井矿务局、西北煤机厂等企业创办七二一大学15所,参加脱产、半脱产、业余学习的工人636人,参加短训班学习的工人128人。

这一时期,市境各学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教学必备图书、仪器、音体美器材稀缺。受种种极“左”思想的干扰,办学严重的违背了教育规律,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工作,清理了“左”的思想影响,全市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拨乱反正。全市教育战线按照党中央部署,开展对“两个估计”的批判,全面理解和贯彻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把教育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恢复中小学教育教学秩序,倡导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良好氛围,大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创办重点中小学,为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探索新途径。根据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市、县文教局分别成立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对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因错划遭受迫害的教师进行了平反。截止到1987年,仅市属教育系统(不含平罗县、陶乐县和企业办学)就为在历次运动中错误处理的213人平反。

调整结构。1979年后,开始实施教育结构调整,对城乡中学作了压缩,撤销了部分普通高中学校,为提高中学办学质量创造条件。平罗县除平罗中学、平罗第二中学、黄渠桥中学、姚伏中学为完全中学外,其他中学一律停止高中招生,改为初级中学。1993年,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将市第三中学初中部的学生和教师并入九○五厂中学,九○五厂中学的高中学生和教师并入市第三中学,九○五厂中学同时挂“石嘴山市第九中学”牌子,为首家政府、企业联合办学。2000年市第一中学和第六中学实行初高中分离。石嘴山师范学校停止招收师范生,更名为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开始招收第一届高中学生。

确定重点学校。1980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平罗中学、石嘴山市第一中学分别为自治区8所重点中学之一;平罗县城关一小、石嘴山市第二小学和第六小学分别为全区30所重点小学之一。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确定市第三中学、礼和中学为市级重点中学;原惠农县西河桥小学为市级重点小学。

改善办学条件。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全市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加强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1988年,全市中小学校舍建设基本达到“一无两有六配套”的办学标准。1995年,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列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到1998年,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小学达到4.3平方米,普通中学达到7.5平方米。

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1979年以后,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市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表彰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提高教师社会声誉,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1985年,全市、县(区)政府隆重庆祝第一个教师节,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全体教师颁发纪念册,为从教25年以上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商业部门为部分优秀教师和老教师发票优先供应彩电、自行车、缝纫机等。1986年教师节,市委、市政府为学校和教师办了8件实事:解决教师住房;市财政拨款1万元解决郊区部分乡(村)拖欠民办教师工资;市场供应紧俏的彩色电视机、自行车等商品优先供应给部分教师;市财政拨款,为中小学解决课桌凳5000套;市有关领导到少、边、穷地区与教师座谈;通过电视、广播开办“尊师重教”专题节目;举办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师节庆祝活动;进一步为教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师一时成为社会上令人羡慕的职业。1999年,凡获得全国一等奖的奖励2000元,二等奖的奖励1500元;凡获自治区一等奖的奖励1000元,二等奖的奖励500元。2000年8月18日,中共石嘴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授予市第三中学张凤英等10名同志“十佳教师”荣誉称号,授予市第六小学冯丽娟等5名同志“优秀校长”荣誉称号,并发给每人1万元奖金。这是全市教育系统历年奖励中,奖金额最高的一次,充分调动了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

着力“扫盲”工作。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4月,市人民政府组织检查验收组,分别对石嘴山市郊区、陶乐县的扫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郊区和陶乐县青壮年非文盲率分别达到92.5%和92.7%,高于扫盲要求标准,郊区和陶乐县分别为基本扫除文盲区和基本扫除文盲县。1987年,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对平罗县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检查验收,达到规定标准,平罗县成为基本扫除文盲县;1990年,全市实施“231工程”(扫文盲,扫科盲;学文化,学科学,学经营管理;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扫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1993年平罗、惠农、陶乐三县经自治区人民政府验收,为扫盲合格县,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惠农县“扫除文盲先进县”光荣称号。

完成“普九”任务。1988年,自治区教委和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组织检查验收组,对平罗县普及初等教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命名平罗县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县。平罗县为全市第一个普及初等教育的县。1989年,惠农县、陶乐县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普及初等教育的检查验收。至此,全市三县三区均通过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普及初等教育验收。

实现“两基”目标。1994年,市人民政府以市长一号令,发布了《石嘴山市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市政府分别和县(区)政府签订了贯彻落实《石嘴山市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责任书。通过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惠农县、陶乐县分别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检查验收,如期完成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95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检查验收组,对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石炭井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石嘴山市的3个城市区达到和超过“两基”各项指标,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两基”目标。1998年,平罗县、陶乐县“两基”工作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估验收,平罗县被评为全国“两基”先进县。至此,全市全面实现“两基”目标,这是石嘴山市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强化德育实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982年起,全市各中小学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积极创建文明学校,德育工作内容更加具体、丰富。1988年,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先后就端正办学方向、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检查,全市中小学普遍开展的转化差生教育、深化师德教育活动得到了自治区教育厅和国家教委的肯定,并在全区、全国推广。1989年开始,连续6年开展“让教师世界更美好”读好书活动。之后,开展的“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山川共济,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十项”标兵和“五个一”活动,“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评选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德育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1990年起,全市教育系统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将德育渗透到具体活动中;利用各种大型纪念日,采取板报、征文、演讲、参观访问,观看专题片,举办诗词朗诵会、演唱会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97~2000年间,市教委先后制定了《关于“九五”期间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方案》《关于严禁举办初中毕业重读班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管理评价细则》《普通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方案》《关于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推进了全市素质教育的落实。

教学研究工作加强。1981年,上海市43名中学教师来到石嘴山市11所中学支教。同年,市文教局邀请上海教师周丹枫、北京特级教师王歧贤、南京特级教师王兰前来石嘴山市传授教学经验,并通过上示范课,指导课堂教学,给全市教育注入新的活力。1984年,全市在平罗中学召开实施教育教学岗位责任制观摩学习现场会。市教育局组织小学教育考察组赴东北等地考察小学教育改革及教学研究工作,学习借鉴他人先进经验,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1985年,市第六小学和第七小学推行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标志着学校整体推进教改实验开始。1991年10月,首次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开展“教坛新秀”评比活动。1995年5月,成立了石嘴山市目标教学实验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1996年组织学习考察团,先后到湖南汨罗考察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经验和“目标教学”实验研究情况。12月,召开石嘴山市目标教学实验第一阶段总结表彰大会,18个先进集体、42名先进教师受到表彰。1997年,石嘴山市承办了全区“三课活动”观摩研讨会,部分学校教师承担“说课”、“做课”和“评课”观摩任务,展示了全市开展“三课”活动成果,得到与会代表和自治区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教育体系基本形成。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石嘴山联合职业大学的报告》,同意建立石嘴山市联合职业大学,后改为宁夏石嘴山职工大学。这是宁夏首家民办公助性质的地方高等职业学校。1991年石嘴山市聋哑学校在大武口建成并开始面向全市招生,结束了市境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

民族教育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全市进一步推进民族教育,对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继续实行免费教育;对报考石嘴山师范学校的回族考生降低一个分数段录取,保证少数民族学生有一定比例;对回民中小学不合格教师进行培训,选送品学兼优的回民学生去外地学习;逐年增加民族教育经费,改变民族教育落后状况。全市7~12周岁回族儿童入学率达到95.9%。1988年,石嘴山市教育局被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进入21世纪,石嘴山教育事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总结、借鉴改革开放以后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不断创新,针对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全市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成效显著。2000年11月,大武口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复查验收;2003年,全市三区三县“两基”工作全部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复查验收;2005年,市人民政府向大武口区人民政府颁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证书,并给予40万元补助经费和5万元奖励。

2007年,全市开展“两基”迎国检工作。2008年6月,“两基”工作代表自治区接受国家督导组抽查验收,检查组在总结检查情况时用“高、强、大、硬、齐、明”对石嘴山市“两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验收达到国家标准。工作成绩突出,被自治区政府评为“两基”迎国检工作先进集体。

开展教育强市创建工作。2008年11月,市人民政府授予大武口区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惠农区红果子镇等8个乡(镇)“教育强乡(镇)”称号。12月,惠农区、大武口区通过自治区教育强区评估验收,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强区称号。2009年,平罗县通过自治区教育强县评估验收,石嘴山市在全区率先实现教育强市目标,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初见成效,标志着我市义务教育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标准化学校建设有序推进。2001年,石嘴山市高级回民中学、平罗县回民中学、惠农县回民中学、平罗县回民小学、石嘴山市回民小学先后列入“自治区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了民族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2005年,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全市申报的11所中小学进行了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授予2所学校为市级一类标准化学校,授予8所学校市级二类标准化学校称号,分别给予1000元和500元奖励。

示范性高中建设取得突破。2005年经自治区教育厅评估认定,石嘴山市第三中学被评为自治区普通高中一级示范学校;石嘴山市第一中学、平罗中学被评为自治区普通高中二级示范学校。2009年,石嘴山市光明中学被评为自治区普通高中示范学校。同年,自治区教育厅对8所首批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开展回访验收评估工作,市三中以全区第一的成绩通过验收评估。

企业办学顺利移交。企业办学在石嘴山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58年到1998年,陆续兴办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和幼儿园达105所,到1998年底,企业兴办的各类学校占市辖区各类学校总数的74.2%。1999年至2007年间,全市根据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企业办学移交政府会议精神,先后接收了辖区内煤炭、冶金、农垦等企业兴办的40余所学校,教职工2248人,在校中小学生33551人。随着企业学校移交政府管理,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职能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各级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对接收企业中小学实行校长公开竞聘,选拔优秀教师充实学校领导班子,加强了教育教学管理;选派骨干教师到接收企业学校任教,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证接收的企业学校稳步发展。

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优化。2004年,全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区划调整,先后将石炭井区、隆湖经济开发区(原属隆德县管辖)并入大武口区,惠农县和石嘴山区合并为惠农区,陶乐县部分并入平罗县。之后全市中小学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武口区将长胜小学与电机厂学校合并,成为九年制学校。平罗县一年内撤销中小学6所,整体合并中小学12所,完全小学改为初级小学24所。惠农区撤销了庙台中学、燕子墩中学等,扩大了惠农中学办学规模,安排车辆接送学生上学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新亮点。2007年,光明中学和石嘴山市七中成立,至此,矿区孩子和城市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目标实现。

职业教育步入新阶段。2004年5月11日,教育部下发新调整认定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通知,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和西北外事中专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6年8月10日,石嘴山市职业教育中心成立。2008年8月,开工建设石嘴山市职业教育中心暨公共实训基地,标志全市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石嘴山市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民办公助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更名为宁夏理工学院,并在隆湖开发区划拨1100亩土地新建。2005年5月,电大石嘴山分校、电大平罗工作站、电大宁夏工业职业学院工作站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评估验收,办学水平得到教育认可;2006年,电大石嘴山分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对试点项目工作总结性评估;2009年,根据“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启动“创建示范性基层电大(教学点)项目”的通知精神,开展创建工作。6月,创建活动在宁夏率先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验收,成为宁夏唯一一个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教学点。

教师培训体系基本建立。2002年,市委决定:石嘴山市教师进修学校、宁夏广播电视大学石嘴山分校、石嘴山市教育局教研室、石嘴山市卫星电视教育办公室合并,组建石嘴山市继续教育中心,隶属市教育局管理。承担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信息化建设和电大教育教学等工作,为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工作提供了机制保障。2007年石嘴山市继续教育中心更名为石嘴山市师资培训中心。

教师培训工作步入正轨。2002年1月,全市教师培训工作启动。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市教育局举办了为期1周的骨干教师培训班,聘请北师大教授、浙江师大教授共5人来市讲学,全市60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这次培训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通识培训,标志全市骨干培训正式启动。之后,利用寒、暑假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举办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学常规培训、英语口语培训、职业教育教师跟岗研修、学科教师到国内著名师范大学培训、农村骨干教师“影子培训”等。通过研修培训,拓宽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也提高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校长培训得到进一步重视。2008年,制定了《石嘴山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试行)》和《石嘴山市教育局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程序。在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干部继续开展机关、学校“双向挂职”,选派校长到上海、无锡等地学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挂职锻炼,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干部,进一步拓展了校长培训途径。校长论坛成为培训校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全区率先采用“校长论坛”对校长进行培训,每年一届,分别围绕“我对教育的理解”、“学校特色与品牌建设”、“教师成长与学校内涵建设”、“校长的教学领导力”等主题,将自主研修、论文撰写、名家讲座、互动交流、现场点评、经验分享等有机结合,共有2000余名校长接受培训。

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2000年,石嘴山市第九中学教师申报教育部特级教师计划课题《元认知能力培养和初中数学学法指导》成功,这是石嘴山市第一个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也是石嘴山市第一个由教师申报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2001年,召开首届教科研大会,下发《石嘴山市“十五”教育科研规划》《石嘴山市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公布了“石嘴山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指南。市教委与县区和直属学校签订了教科研工作责任书,石嘴山市第一届基础教育课题开始立项,共有50项各类课题获准立项,石嘴山市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起步。自2000年至2010年底,全市教育系统立项国家级课题26项,自治区级课题163项,市级课题261项。全员参与科研的格局已基本形成,科研兴教成为促进全市教育不断发展、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2010年4月,全区教科研现场会在石嘴山市召开,来自全区100多名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上介绍了全市开展群体性教育科研的情况,市八中展示了教育科研成果。5月,组织参加全区首届教科研成果评选活动,在宁夏首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我市上报的97项成果有60项获奖,获奖率为61.9%,占全区获奖数的24.7%。教科研工作的稳步推进和显著成效,为全市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教育内涵发展。

稳妥推进课程改革工作。2001年秋,国家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准备工作,市教研室组织大武口区部分初中学校领导、教师到灵武、乌海等地考察学习,学习课程改革经验。2002年,大武口区作为省级实验区,进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参加实验的学校共14所,46个起始年级教学班,学生总数近2300余人,实验教师193人。2004年9月,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工作正式启动,在市体育馆隆重召开了全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启动及培训大会,邀请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一行6人来市分别作专场报告,市区高一新生、家长代表和全市高中教师共计4000多人参加了会议。秋季开学,普通高中新生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实施新课程以来,各级教研部门每年都组织相关人员到学校听课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拉菜单”、“开处方”、“一日教研活动”,在教育博客上开展“课程改革回头看”,举办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片区学科教研活动,送课、送讲座下乡,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了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2000年,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宁夏中小学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方案》,在全市中小学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工程”,重点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师教学指导培训和薄弱学校帮扶,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达标教师”评定,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的基本质量。2004年5月,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宁夏中小学二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方案》,启动石嘴山市中小学二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制定了《石嘴山市中小学校本研究实施方案》。2010年下发《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教师达标复核工作方案》,重点通过“达标”教师复核验收,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研工作机制。

开展高考研讨,探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策略。2008年起,教育局开始组织全市高考研讨会,聘请区内外专家作辅导;开展全市高考适应性测试,提高复习教学质量。2008年,市一中陈溢辉、市三中来思源高考分别取得全区文理科状元。2009年二本上线1697人,其中上重点线的有848人,比2008年增加了255人。2010年二本上线1678人,上线率为24.72%,比2009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00年以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成立了石嘴山市第十三小学、市十五小、市十九小、锦林小学、石嘴山市光明中学等;易地新建市一中、市二中、市三中、平罗中学、市十七中、市七小、隆湖六站小学、石嘴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及实训基地等,为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区域内教育公平。至2010年,全市先后启动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优质高中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11项学校建设项目,涉及240所学校,建筑面积884415平方米,总投资162180.9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截止到2010年,在全区率先实现教育强市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教育优先发展得到进一步落实。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7所,其中幼儿园61所,小学8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初中20所,普通高中学校7所,完全中学6所,中专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高等学校1所。全市小学占地面积1967648平方米,生均34.72平方米,建筑面积332787平方米,生均5.87平方米;普通初中占地面积1530680平方米,生均50.22平方米,建筑面积336654平方米,生均11.05平方米;普通高中占地面积1088429平方米,生均63.67平方米,建筑面积361049平方米,生均21.12平方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占地面积546790平方米,生均53.78平方米,建筑面积94294平方米,生均6.9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