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着做,你就能战胜拖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拖延心理学,关于拖延的5个心理效应(3)

工作后,刘洋兢兢业业,常常对自己负责的案件做很多思考。但是不久他就又开始延误起很多他该做的事情,例如,一些必要的背景调查、约见客户、撰写案件小结等。对于每一个案件,他都想让自己的法庭辩论无懈可击。但是面对那么多的线索,他又感到简直无法承受,不论早晚,他都会陷入僵局。

虽然他设法让自己每天都看上去很忙碌,但是他知道自己并没有做成什么事情,深感无力。当庭审日期临近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极为恐慌,因为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用来撰写一份适当的案件小结了。

刘洋说:“成为一名伟大的律师就是我最大的追求。但是我的时间似乎都花在了担心自己能不能成就伟大上,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做事。”如果刘洋关心的是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那么他为什么要通过拖延来回避有助于他成就梦想而必须做的工作呢?

刘洋的拖延让他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自己真的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吗?他长时间拖着不去写调查,回避去探测自己的潜能。他认为工作并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能力,如果他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他总是这样说:“如果再给我一个星期,我会做得好多了。”

可以这样说,失败的判决让刘洋非常害怕,以至于他宁愿拖拖拉拉,甚至有时候不惜面对灾难性的后果,也要避免自己的表现被人评价。他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会对自己的表现得不到充分评价而感到非常恐慌。

无论是写一个律师小结、更新自己的简历,还是为朋友和亲人选购礼物,或者给自己购买一辆新车,为了防止自己在这些事情上被人扣上“失败”的帽子,刘洋越来越爱拖着不去做,也在自我挫败的路上越走越远。他因为害怕失败而压抑自己,当他对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现感到失望时,他不仅认为自己在那件事情上失败了,而且还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你不断地和自己无声对话,解释情境或评判别人。这种自我对话,可能是一连串的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例如,“我永远无法如期完成这计划”“我知道自己会说错话”“没有人是可以信任的”;也可能是积极信息的强化,例如,“事情有办法解决”“我能处理”“他可以帮我”。

悲观想法有时是一种认知的扭曲,它具备以下特征:

(1)夸大,“我没办法做任何事了。”在你高估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也低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你没任何证据就妄下结论。

(2)忽视积极面,“晚餐当然还不错,但我把饭烧焦了。”你较容易记住事情的消极面,或以消极方法看待积极的事情,用来证明你负面的自我印象是正确的。

(3)自我化,“我变胖了,所以开会时大家一直看我。”你喜欢将事情揽在自己身上想,事实就难免被扭曲了。

(4)不是什么就是什么的想法。“我若没选上委员会主席,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

(5)过度类化,“没人喜欢我……我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什么事都不对……”

(6)妄下结论,“他不理我,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你该看得出来,消极的想法多半是夸大或扭曲事实,多半是自发性的,并非经过理性和事物逻辑所下的结论。事实上,就某方面来说,它们根本称不上想法。

无论怎样,有时你的确无法彻底驱除悲观的情绪。也许在一段时间的悲伤过后,你能更加看清自己内心的需要。但为了必然会失去的事情而没完没了地悲伤是没有意义的。纵然你失去了挚爱的亲人,失去了情同手足的朋友,或者失业了,梦想破灭了,也不必沉湎于悲观中无法自拔,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浪费青春和生命。

战拖有术:正确避免鸵鸟效应

拖延是一种坏习惯,容易引起焦虑和内疚,是一种自我心理折磨。许多拖延者都有个错误的认识,以为他们在重压下会表现得更为出色,其实这是自欺欺人。心理学家指出:“在压力下,人们的表现只会更差。”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拖延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恐惧。而战胜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迎向它,行动起来,尽早完成任务,才能脱离恐惧。所以,你要想避免鸵鸟效应,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战胜对失败的恐惧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害怕失败的人都有一套他们自己的假设。这些假设,把为了成功而奋斗变成了一件令人恐惧的、冒险的事情。这些假设有:你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你的能力;你的能力水平决定了你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你做的事情反映了你的个人价值。

很多拖延者宁愿拖延着也不愿意去努力做事,不愿意冒被人评价自己失败的风险,或者害怕自己的不足被发现,害怕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做得不够好,害怕达不到要求。他们的这些害怕反映了一种恐惧失败的心理,他们相信,拖延可以应付这种恐惧。

对于一些事,你还没有开始去做,就会先考虑到失败,而不是成功,会不断拖延那些必须通过社交才能搞定的事,只因为害怕跟别人打交道。抛开所有的顾虑,不要再拖延,大胆去做想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2.不必自寻烦恼

你所处的环境中,某些事件可能直接导致压力的产生。但是,你的绝大部分压力来自于你自己。自我产生的压力并非来自于工作等外部事件,而是通过你看待和理解那些事件的方式产生的。

凯瑟琳·赫本在未成名时,有一次非常关键的演出,正是这次演出,令她一举成名。但在她准备正式登台前的10分钟里,她真正感受到了演出之前的压力。她感到恐慌,觉得自己无法演出,并且认定她的嗓子将会发生问题。她告诉医生,她觉得浑身难受,几乎无法移动双脚。

“怎么回事呢?”医生问道。“我突然感到很恐慌。以前在演出前通常会感到紧张,但这一次有点不同。”

“不要担心,”医生说:“你是一位真正的演员,你一定能克服紧张情绪的。我袋子里正好有你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一种新药,效果又快又好。”

说着,医生从袋子里取出针管,打开一个装有蒸馏水的小玻璃瓶,并把瓶中的蒸馏水抽到针管中。

接着医生给她打了一针蒸馏水,并向她保证说,这种特效药马上就会生效。“坐下来,”医生说:“放松心情。”

几分钟后,她已经很镇静了。“这真是神药呀,我真该吻你一下,向你表示谢意,”她说:“大夫,我觉得很好,真是太感谢你了。”她上了舞台,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演出。

后来在庆祝演出成功的宴会上,医生走过去向她道贺:“你知道吗,这是你最精彩的一次演出。”

“谢谢你。”凯瑟琳·赫本说。“不,应该感谢你自己。努力的是你,而不是我。你知道我给你注射的只是一瓶蒸馏水吗?”凯瑟琳·赫本大感惊诧,然后不禁哈哈大笑。

生活中能影响你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为那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忧虑、恐惧、沮丧并因此拖延而不敢去做,只能加重你的心理负担,影响你健康的情绪。事实上,你所担心害怕的事情,有99%根本不会发生。保险行业就是靠人们对一些根本很难发生的事情的担忧而赚进了大量的钱,实际上,估算概率的法则完全说明了,那些灾祸发生的机会并不像一般人想象得那么常见。

上学时候的你,是不是常常自寻烦恼呢?交完考卷后,常常半夜睡不着觉,怕考不及格;或者长吁短叹总是在想你说过的话,后悔那时你没有把它说得更好……你通常都能勇敢面对生活里大的危机,却总是被那些小事情搞得垂头丧气。你只要改变看法,转移重点就好了,这样你才会生活得更开心。

3.学会感激生活

你的生活因为充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而使你烦躁不堪,各种各样的坏情绪包围着本已疲惫不堪的你,你似乎就要把一切都耗费在低落、抑郁、不平的情绪里,不断地自我折磨。

学会感激,它是让你心情好转的良药。当你发现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值得你感激时,那些坏情绪也就不见了。当你心情低落、抑郁,脑中一片空白时,可以走到小河边,看天空怎样在水里倒映得蓝盈盈;看河边嫩绿的小草,顽强的生长着;看水中的石头,仿佛有灵气似的在讲述一个故事。再想想,你的一生注定了要永远痛苦、永远愤怒、永远错过这样的美景吗?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这将使你变成一个拥有好情绪的人。

你应该感激自己能拥有的一切。感恩的态度可以使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想要的东西上。你如果满足自己的生活,你就会越来越占据生活的天时地利人和,会越来越接近梦想。同时你会给予别人更多的爱心,你也会生活得越来越幸福,会发现一切都在良性循环着。

感激上天给你阳光,给你空气,也给你好运,让你在茫茫人海中遇见了生命中的知己;感激他人给你帮助,给你友情,给你温暖,就算你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要先看到美好的一面,当你充满感激看待问题时,那些压力、烦恼和忧伤就会烟消云散了。

视网膜效应: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学习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完全不同,这绝对算不上什么新奇的事情。普通人眼中一堆毫无美感的白骨,到了考古学家眼中很可能就会变成价值连城的宝物;同样是一模一样的衣服,有些人认为设计得实在漂亮,而有些人则认为土得掉渣……明明是同样的事物,为什么到了不同人的眼中,对其的评价以及认识却是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呢?

英国文学家萨克雷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实际上,人们对于外界的认识都是内心的外在表现,你拥有怎样的内心,看到的就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确确实实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之中。

·看法怎样,世界便怎样

仔细观察你周围的人,很容易就能发现:性格内向严谨的人往往会无意识地和具有同样性格的人交朋友,而对于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则会选择性“失明”或视而不见。实际上,这仅仅是视网膜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展露出的冰山一角。

那么,什么是视网膜效应呢?这种心理效应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影响你的日常言行的呢?简单来说,视网膜效应就是当你自己拥有某项特质时,就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注意别人是否和你一样具备这种特质,并且更容易吸引那些和你拥有同一特质的人,进而与其成为朋友,建立起特定的小圈子。

对于时下热门的圈子哲学和人脉即财脉等新观念,相信绝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实际上,不管是圈子还是人脉,归根结底都是视网膜效应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位销售饲料的业务员曾经十分自豪地告诉笔者:“一走进农村,我就能轻轻松松地找到哪里有养鸡场,哪里有养猪场;行驶在公路上,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饲料广告;去年我去西藏旅游的时候,竟然在大街上看到了饲料店;更不可思议的是,我居然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内看到了一家饲料包装袋厂!”

表面看起来,这位饲料业务员明显是得了职业病,到哪里都惦记着饲料,所以自然就能发现与之相关的信息。这就和导游比较清楚哪里好玩;教师知道哪所学校师资力量更强;吃货知道哪家饭店的味道更好是完全一样的。尽管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很少会有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实际上这种视网膜效应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你的生活态度以及工作观念等。

你拥有怎样的特质,就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如果你是悲观厌世的人,喜欢拖拖拉拉,平时总是马马虎虎,那么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去吸引那些同样有拖延症的人,久而久之,整个人就会充满负能量;但如果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那么就会吸引那些同样充满阳光的人,时间长了自然浑身都是正能量。

但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没有浑身都是缺点无优点的人,也没有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人。这也就意味着视网膜效应的发生完全是可控的,它完全取决于你怎样定位自己的特质。

·鸡蛋里挑骨头难得好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缺点根本不是阻挡你建立人脉,拥有好人缘的绊脚石,甚至可以说,两者之间根本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人要想人缘好,受人欢迎,就必须要养成欣赏自己与肯定自己的能力,这是因为视网膜效应使得只有能看到自己优点的人,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唯有能肯定并认可他人的优点,才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从而建立起比较稳固的合作关系。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你往往只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对优点却常常视而不见,对待自己如此,对待他人也是如此。有时候,正是因为你“鸡蛋里挑骨头”的处世方式,所以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赢得他人的好感。某大型公司的销售部经理高乐就是如此。

早在年初,领导就给销售部制定了全年的销售任务,作为部门经理,高乐身上的担子十分沉重。为了按时完成销售任务,高乐把部门的整个销售任务按照月份进行了平均划分,并具体下达到了每个销售人员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