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子商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1.3.1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状况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逐步完善。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宽带接入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达到2.14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已经达到7305万人,占全部网民数的28.9%。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8470万台;国际出口带宽数达到493729Mbps,年增长率为58.1%。目前人均拥有水平为20Mbps/万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 年 7 月)[R/OL].(2008-07-15)[2008-08-2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cnnic.cn/uploadfiles/pdf/2008/7/23/170516.pdf 表1-3列举了1997年以来的发展情况。

表1-3 中国因特网基础资源发展状况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年10月~2008年7月)[R/OL].(2008-07-15)[2008-08-2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cnnic.net.cn.

截止到2008年6月底,我国网站总数(包括.CN、.COM、.NET、.ORG下的网站)达到191.9万个,域名总数达到1485万个,其中CN域名数量已达到1190万个。拥有的IPv4地址数达到1.58亿个,占全球IPv4地址数量的5.9%;IPv4地址拥有量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超过日本,仅排在美国之后。IPv6地址的应用在积极推进,IPv6地址拥有量达到34块/32,IPv6地址中的“/32”是IPv6的地址表示方法,对应的地址数量是2(128-32)=296个。“块”指“地址块”。 排名世界第17名。

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的统计,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2992亿元人民币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以人民币计算。,比 2004 年增长了 39.8%,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7.1%。其中,电子商务销售额达9095亿元;电子商务采购额达16889亿元。重点调查的2万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的 42.4%。参见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参考资料,2006(12)。 2007 年,国家统计局对中国19267个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跟踪调查。这些企业2006年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569.55亿元,其中电子商务采购额达到5928.6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7210.5亿元。转引自商务部. 中国电子商务报告[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按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的 42.4%测算,200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5494.22亿元,比2005年增长19.9%。其中,电子商务销售额为10835亿元,增长19.1%;电子商务采购额为20154亿元,增长19.3%。在实际运作中,电子商务销售额和采购额有较大差距,且两者之和不等于电子商务交易额。为了综合反映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并避免重复计算,国家统计局设定电子商务交易额为电子商务销售额和电子商务采购额的简单平均数。电子商务指商品和服务的销售与采购方面的电子交易活动,这种交易活动可以是在企业(包括事业单位)、家庭、政府和其他公共或私人组织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订货是在这些网络上实现的,但付款和货物(服务)的交付则既可以是在网上进行的,也可以是在网下进行的。订货(包括订单发放或接受)通过在线自动交易应用设备,诸如互联网设备、EDI、无线电话或交互式电话系统来进行。

1.3.2 电子商务在出口通关中的应用

中国海关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的研究与推广工作。1992年9月EDI通关系统工程正式立项。1994年先后在首都机场海关和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海关进行EDI通关系统的试点应用工作。到 1997 年年底,北京、上海、广州等十余个海关开通了EDI通关业务。2005年,全国62个许可证发证机关已全部实现许可证计算机联网管理和电子数据网上核查,企业通过网络申领的出口许可证占出口许可证发证总数的比例由2002年的14.43%上升到2005年的81.73%。资料来源: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 中国无纸贸易进展报告[R],2005-09.

“十五”期间海关充分发挥科技工作在海关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开发科技应用项目多达124个。“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在通关作业网络化、监控手段智能化、职能管理数字化、行政决策科学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其中,“电子海关”建设实现了升级换代,完成了从H883到H2000的切换,开发应用了一大批通关应用项目,增强了海关执法的统一性、规范性,从整体上提高了海关监管效能;“电子口岸”建设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增强了口岸执法能力;“电子总署”建设成效显著,开发应用了风险管理、执法评估、税收分析监控等分析决策系统,提高了海关风险分析、科学决策、政务办公和办事服务水平。海关总署网站. 海关开发应用项目124个,大大增强了把关服务能力[EB/OL].(2006-05-07)[2008-08-20].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ov.cn/gzdt/2006-05/17/content_283066.htm.

中国电子口岸依托国家电信公网建立了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公共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信息系统,自2002年下半年启动以来,到2007年年底,各类上线项目累计达到48个,初步实现了与海关总署、国税总局、商务部等15个部委以及香港工贸署、澳门经济局,以及13家商业银行的联网,应用项目达32个,入网企业超过36万家,每日处理电子单证数量多达90万笔。此外,依托电信公网,中国电子口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建立起了中心结点,并在全国47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300多个地级市计划设立接入节点330余个,通过专线、宽带、拨号等多样化的接入方式,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的网络覆盖。至此,中国电子口岸在全国范围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2006年以来,中国电子口岸网上支付业务量达1100亿元人民币。电子口岸快件系统一期功能于2001年7月开发完成。电子口岸快件通关系统2.0版本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目前全国有197 家进口快件企业,141 家出口快件企业采用了该系统。电子口岸还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电子账册式的管理,目前全国实现电子账册管理的企业数量为3186家,预计2007年将突破4000家。表1-4列举了有关方面的应用数据。

表1-4 2006年中国电子口岸基本数据

2007年全国海关网上支付方式征收税款2821.81亿元,同比增长61.6%,占全国入库税款的37.2%,比2006年28.7%的占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网上支付税费规模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了三番。

2006年中国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有28个省(区、市)设立了37个地方电子口岸建设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14个省(区、市)制定了电子口岸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36个地方政府与海关总署签署了合作建设地方电子口岸备忘录,现在电子口岸的建设已经覆盖了21个省(区、市)和15个地区。山东、上海、广州、宁波、深圳、天津、满洲里7个地区率先投资建成了地方电子口岸实体平台一期工程,浙江、福建、粤东等地开始筹建实体平台工作,另有23个地方电子口岸虚拟平台已经上线运行。一批“大通关”服务项目上线运行,截至目前,上线运行的电子口岸跨部门联网项目已经有42个,口岸效率明显提高。

2006~2007年,各地海关积极开展电子通关区域改革,逐步形成了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化通关作业流程和普遍适用的全程无纸化通关作业模式。长三角地区海关从2005 年11月起启动区域通关改革,加快建设物流电子信息平台,对守法的外贸企业试行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将跨关区通关“两次申报、两次放行”改为“一次申报、一次放行”,明显降低了物流运作成本。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满洲里5个海关联手开展东北地区陆运业务区域通关改革工作,旨在提高通关效率、简化通关成本;广东省与广西、海南等省区、京津地区到环渤海地区,区域通关的业务改革也全面拉开帷幕。

2006 年,长三角区域海关网上税费支付业务已推广至 12 家银行,其中上海口岸税费电子化支付率已提高到 72%。孙毅彪. 在《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签约仪式上的发言[EB/OL].(2007-05-30)[2008-08-20].中国海关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YWStaticPage/5806/f6975954.htm。上海口岸海关税费征收的税费电子化率已达 60%;大型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系统入网用户达 100 家,进出口额占到上海地区加工贸易业务量的80%;特殊监管区域联网监管系统已在上海的 6 个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运行,日均产生物资调拨单2400份。

海关总署还与银行系统开展了全面合作,建立了“银关通”业务。银关通将进出口业务的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有机整合,具有全辖集中式系统对接、跨关区异地报关支付、网上支付银行担保、7×24小时全天候服务等多项特色,向进出口企业提供集支付结算、融资授信、财务控制等综合化服务。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已经有14家银行正式参与网上支付项目,其中13家银行正式上线,覆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全国40个直属海关,普及至11000余家进出口企业。全国还有10家银行正式参与网上支付银行担保项目,其中7家银行正式上线,网上支付银行担保方式征收税款258.5亿元。

1.3.3 电子商务在企业外贸活动中的应用

我国开展国际贸易类的企业除直接从事进出口的贸易企业(含生产型出口企业)外,还有服务贸易类的企业,如物流货代企业、银行保险企业、船主承运企业等。一般的一单出口贸易业务的完成,其主要流程从获取贸易机会信息起,经历合同制定签订、确定付款方式、商品采购订货、外汇许可证审批、委托货运代理、办理货物保险、商品报检报验、报关结关、装货运输、银行收款、收汇核销、出口退税等诸多环节,其中还涉及诸多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管理的环节。每一个环节的业务电子化水平都对企业的电子商务作业产生影响。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电子商务以其独特的优势推动着我国国际贸易跃上新台阶,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全国317家从事外贸活动企业的调查反映了这方面的有关情况。参见国际电子商务策略研究课题组. 国际电子商务策略研究[R]. 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研究项目,编号:JJXXH-2006-06. 2006.

1.有关企业内部网络建设情况

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首先是在企业自身网络建设方面体现出来。特别是生产型企业,网络建设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在所调查的317家企业中,绝大多数的企业(240家,占总体样本的75.7%)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内部局域网。还有一部分企业(39家,占总体样本的12.3%)正在考虑筹建,而且已经有了建设的规划。只有38家(占总体样本12%)企业没有建立自己局域网的打算(见图1-2)。

图1-2 317家样本的企业内部网络建设情况

2.有关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调查显示,中国外贸企业的内部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各种软件解决方案都有应用,而且有些信息化应用已经得到了普及,例如企业的财务系统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所占比例达到了71.9%)(见表1-5)。

表1-5 317家样本的外贸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情况

3.有关企业因特网与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企业性质不同,规模差异,其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度也不同。通常可以将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分成四个层次:初级应用、信息共享、商务应用、信息与流程整合。这四个电子商务的应用层面又分别可以用不同程度的应用来反映出来。调查显示,中国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不同层面的应用都有体现。当然,企业的差异也会反映在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不同。高级复杂的电子商务应用基本上都是在大型生产型或综合型企业(见表1-6)。

表1-6 317家样本的外贸企业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调查发现,中国外贸行业利用互联网和开展电子商务的程度保持了明显的多样化趋势。很多企业利用互联网从事商务活动,比较明显的是,许多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活动(占41.3%)。其他的商业功能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包括网上实现交易(占20.5%),在网上与客户或商业伙伴进行数据交换(占27.4%)。另外,比较高级的电子商务应用,例如利用互联网维系客户关系(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占18%),利用互联网实现运作流程再造(如ERP占11.4%),说明了中国外贸企业总体互联网的应用程度较高,而且各种商业功能都开始尝试使用。这也反映了中国外贸企业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与国际上发达企业的差距在缩小。

4.电子商务应用为外贸企业带来的效益

电子商务的应用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通常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财务状况;二是企业的市场和销售状况;三是企业的运行效率状况。从企业网络与信息化战略实施前后进行比较,利用5分制进行评判,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取得的效果排序如表1-7所示。

表1-7 317家样本的外贸企业网络与信息化效果评估

调查发现,企业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企业所带来的利益,从运营角度反映得最明显,例如企业形象、协调能力、客户关系、流程简化等都是排在前面的;而在财务方面的表现却是认同度最低的。因此,初步的结论是:企业所实施的电子商务战略,基本上是为了企业的运营需要。运营效率的提高恰恰是电子商务应用为企业所带来的主要利益所在。

5.中国企业外贸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特点

中国企业外贸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贸易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办公自动化和库存管理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应用较好,业务流程管理、EDI(电子数据交换)、ERP(企业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也有较多的应用,涉及CRM(客户资源管理)、BPM(业务流程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已全面展开。

(2)贸易企业的业务对外信息传递和交换方式大量使用因特网。虽然贸易企业目前仍然在使用电话、传真、会议、函件等传统方法交换信息,但电子邮件、QQ、MSN等互联网通信工具已经广泛使用。61.5%的贸易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的E-mail或EDI方式与客户进行业务信息交换;56.4%的贸易企业已经可以通过亚太区进行产品宣传和市场营销;部分企业有限地实现了与政府电子签证和内部产品管理的信息整合。大多数货代企业利用电话/传真方式进行租船订舱,但是已经有30.9%的货代企业可以利用EDI或其他的IT技术直接向承运人进行订舱。

(3)企业利用因特网搜集“贸易机会”信息已成为一种普遍方式。80%的贸易类企业已经开始利用网络方式采集“贸易机会”信息。在接受调查的已经开始利用网络获取贸易机会信息的外贸企业中,其中65%的企业从网络获取的贸易信息占全部贸易信息的5%以下;26%的企业从网络获取的贸易信息占全部贸易信息的5%~10%;只有9%的企业从网络获取的贸易信息占全部贸易信息的10%以上。已经有82.4%的企业已经开始选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获取贸易机会信息,大部分选择1~2家第三方平台,但在线采购和在线支付的比例相对比较低。

(4)B2G(Business to Government)业务在贸易类企业中的推广进展迅速。随着我国金关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外贸主管部门的多项进出口贸易管理业务实现了网上审批。其业务主要涉及的部门是商务、外汇、质检、海关、税务等。货代企业使用信息系统主要进行单证管理、运输管理、货物追踪管理等业务处理,内外部的信息管理、单据处理等信息化程度较高。45.7%的货代企业已经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手段进行通关的电子化作业,但只有22.3%的企业与港务局、堆场等的系统进行互联。

(5)电子商务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一是环境障碍。对电子合约的保护不足,电子商务立法不成熟,整体社会对国际电子商务的认知不够。二是组织障碍。上下游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协调,很多企业也缺乏对电子商务应用的有力组织。企业希望政府能够提出前瞻性的实施指导意见和理念,制定各类相关标准,加强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企业的试点示范工作。三是国际电子商务人才缺乏。企业对当前国际电子商务人才的质量、结构状况不满意。学校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人才很难完全掌握电子商务和外贸业务知识,对业务运营类人员的电子商务培训已经显得非常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