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子装联工艺缺陷及典型故障100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PCBA在组装中的典型缺陷案例

No.027 PCB/HASL-(Sn、SnPb)涂层存储一年后发黄

1.现象表现及描述

某产品采用HASL-Sn(SnPb)工艺的PCB,入库验收时未发现不良现象,但在库房存储一年后,发现HASL-Sn(SnPb)涂层发黄,如图3.1所示,因此可焊性很差,虚焊率非常高。

图3.1 PCB存储一年后HASL-Sn(SnPb)涂层发黄

对样品做金相切片进行SEM/EDX分析,如图3.2所示。由图可知,纯Sn(SnPb)层已经不存在了,涂层表面已经出现了Cu。

2.形成原因及机理

1)形成原因

由图3.1和图3.2可知,导致HASL-Sn(SnPb)涂层在存储一年后表面发黄的原因是铜导体上的铜原子已经扩散至Sn的表面,使原来纯Sn(SnPb)镀层演变为铜锡金属间化合物层,即Cu6Sn5层(可能还出现了有害的Cu3Sn)。这样不仅使涂层表面颜色变黄,而且由于Cu6Sn5和Cu3Sn层存在可焊性不良问题,故焊接时不容易被焊料润湿,从而发生大面积的不润湿和反润湿,造成虚焊现象。

图3.2 切片进行SEM/EDX分析

2)形成机理

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速度是温度和时间的指数函数,并按指数n(这里,n=1或1/2)上升。在特定的焊料/基片系统和使用环境(时间和温度)下,金属间化合物层能够在超过组件寿命的时间内继续生长,可以变得非常厚(超过20μm)。图3.3描述了在各种镀覆层和温度下,Cu-Sn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情况。

电子互连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用SnPb合金将元器件的引脚端连接到Cu焊盘上的,在焊接和随后的处理与退火期间,两种金属间化合物(Cu6Sn5[η]和Cu3Sn[ε])将形成和生长。Cu焊盘分解和金属间化合物是通过Sn扩散到固态Cu内和Cu扩散到液态焊料内形成的。Cu6Sn5[η]形成于邻近焊料的一侧,而Cu3Sn[ε]则形成于邻近Cu焊盘的一侧。当组合的金属间化合物层过厚时,就能形成邻近金属间化合物Cu6Sn5[η]的焊料富Pb层。

在Cu焊盘上预涂Sn或SnPb可熔性涂层,本来是为了保持可焊性的,但若其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层过分地固态生长,将导致可焊性不足或丧失。金属间化合物层会消耗很薄的Sn层或SnPb焊料层。CuSn金属间化合物只能被强活性助焊剂浸润。如果焊料或可熔性涂层在Cu焊盘上足够薄,则任何一种金属间化合物都可能发生氧化。金属间化合物层中也会出现一些被焊料环绕的绝缘碎片,或在最坏情况下会出现润湿性极差的均匀氧化的表面。

图3.3 在不同镀层和温度下Cu6Sn5[η]和Cu3Sn[ε]金属间化合物层总厚度的生长速率

上面已分析了Sn或可熔性涂层在温度环境下与Cu焊盘的扩散运动,将导致铜锡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从而带来严重的工程应用问题。例如,以厚度为1μm的Sn镀层为例,存储一年再经历三次焊接后,Sn镀层的实际消耗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 Sn镀层(1μm)的实际消耗情况

假如采用HASL-Sn或可熔性涂层工艺,则表3.1中所列剩余的用于确保良好可焊性的纯Sn层厚度将完全消耗殆尽。显然从保护和可焊性角度看,目前PCB制造方执行的Sn或SnPb保护涂层的最小厚度为0.8μm是不够的,建议最小厚度应修正为1μm以上,这时才能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

从图3.2的SEM/EDX分析中可知,本案例用于保护和维持良好可焊性的纯Sn层或纯SnPb层均已消耗殆尽,已有3.10(wt)%的Cu元素扩散至涂层表面,并以氧化亚铜的形式存在于涂层表面,从而导致涂层表面发黄和可焊性不良甚至丧失可焊性。

3.解决措施

(1)PCB制造方:

① 修改现有的电镀和HASL-(Sn,SnPb)涂层的最小厚度,由0.8μm增加到大于或等于1μm。

② 严格控制HASL-(Sn、SnPb)工艺的温度和时间,切不可温度过高和时间过长。

③ 改善操作环境和中间存放条件,不可滥用烘烤程序。

(2)用户方:

① 必须严格执行PCB产品6个月存储期的要求,避免超期使用。

② 改善存储环境,加强物料管理和计划性。

③ 对物料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吸潮了),尽量不要滥用烘烤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