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及发展领域
3.2.1 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涵的理解
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前面我们对工业化、信息化的内涵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本节试图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作初步的探索。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劳动者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创造新的劳动手段(生产工具),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从生产力构成的三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角度来理解工业化和信息化,更能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本质。
对工业化的理解可以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就是信息活动生产者不断取代物质生产者的过程,使得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智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在这一时期,具有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执行能力的智能工具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智能工具的生产和使用推动了信息产业崛起和发展,并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说,工业化的能量转换工具主要扩展人的体力功能,那么,信息化的智能工具主要扩展人的智力功能。计算机、微电子、软件、通信、互联网的发明和使用,使得人类社会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资源同材料和能源一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共同推进了社会发展;对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占有、控制、分配和使用的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根据上述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劳动者演变的角度来看,就是劳动者信息素养不断提高,以及信息活动从业者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从生产工具的角度来看,就是传统能量转换工具的智能化步伐加快,并引发经济从工业社会向服务经济转型,从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的过程;从劳动对象的角度来看,就是信息日益成为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并由于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社会资源变化引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
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特征
根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定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有以下4个主要特点:
一是内生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并不是为了融合而融合,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从本质来讲,能量转换工具的智能化改造在微观层面上是企业提升劳动生产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种优势具有内生的自增强机制,这也是企业尽管面临种种风险,依然积极采用新技术的根本原因。可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企业这一微观主体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内生需要。此外,能量转换工具的智能化改造在中观层面上实际上是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需要。
二是创新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的信息技术对传统能量转换工具的改造以及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过程,这必然会导致大量创新的出现。首先,信息技术对传统能量转换工具的智能化改造实际上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并将引起多种新技术的出现;其次,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的工具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出许多新的产业形态,大大促进产业创新;再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必然导致大量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是层次性。尽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用的领域十分广泛,影响的对象和融合的主客体非常众多,但总体上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即微观层面的融合、中观层面的融合以及宏观层面的融合。微观层面的融合是指发生在企业层次,并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中观层面的融合主要是信息化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其中重点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宏观层面的融合则是发生在经济社会所有领域,是信息化与整个经济社会的融合,其结果是促使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
四是复杂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并不是短暂的简单活动,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一方面,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信息技术创新仍然方兴未艾,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并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技术仍是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领域之一。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经济社会转型的作用在不断显现;另一方面,技术的扩散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核心到外围的过程,这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蒸汽机在瓦特1796改良之后80年才具有普及的商业意义;电力发明40年之后一般民众才能普遍受惠;IBM在1950年代开始制造大型计算机主机,但30年后,才对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发生深刻影响,个人计算机才迅速发展成为对国内生产总值有贡献的产业。技术的扩散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也是经济学界广泛争议的一个重要领域。
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层次
根据对工业化的理解不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从工业领域、三次产业和经济社会3个层面来理解,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理解为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信息化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及信息化与整个经济社会的融合。
1)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
根据对工业化第一个层次的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自然就是信息化与工业领域的融合。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是工业信息化,即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这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业微观主体——工业企业的所有价值链环节,从而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融合的5个层次,如图3.3所示。
图3.3 第一层次理解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邹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难点和对策研究》,《机电工程技术》,2008(7)。
第一,产品构成层的融合,即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有多少,它反映的是产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将这样的含义扩展到宏观层面上就是信息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第二,工业设计层的融合,即工业设计领域有多大程度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第三,生产过程控制层的融合,即在生产过程控制中是否实现了自动化和信息化;第四,物流与供应链层的融合,即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发挥了多大作用;第五,经营管理与决策层的融合,包括财务、人力资源、生产计划与调度、市场推广和企业决策等是否应用了信息化。这5个层面的融合是衡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的基本内容。而融合的本质是工业专业技术和标准与信息技术和标准的相互融合与创新,它也是以上5个方面融合的技术支撑。工商业基础设施与服务的信息化则是融合的环境支撑,反映了社会服务信息化的普遍水平。
2)信息化与三次产业的融合
根据对工业化的第二层次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信息化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的融合,其中重点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无论信息化与工业领域融合,还是信息化与农业和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产业的“现代化”,形成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样,信息化与农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也是信息技术在农业和服务业所有价值环节的应用。
3)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
根据对工业化第三层次的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信息化广泛在经济、社会的所有领域发挥作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信息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十分广泛的概念,既包括信息化与三次产业的融合,也包括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实际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宏观社会层面的融合,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生产技术的融合,大大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生活方式的融合,产生新的生活方式,进而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可以促进信息文明最大程度的传播,促使人们转变原有的生产和生活观念与思维模式,促进社会和谐;使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确保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
根据前面对工业化概念的界定,本文采用第二层次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理解,即信息化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其重点是信息化与工业领域的融合。
3.2.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领域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求抓住一些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找准着力点和支撑点,使信息化渗透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领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发展领域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技术的融合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制造为方向,对传统企业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实现生产信息化。包括推广应用CAD/CAM/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PP以及并行工程、虚拟设计制造等先进技术,计算机数字控制(CNC,Computer Numerial Control)、PLC、DCS、现场总线控制(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先进过程控制(APC,Advanced Process Control)、柔性制造单元(FMC,Flexible Manucfacturing Cell)和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等先进加工控制技术,推广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和网络化制造,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优质、高产、低耗、高效、多品种和变批量的要求,满足客户日益强烈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通过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成套设备集成能力,如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机器人技术及机器人,先进发电、输电和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大型自动化成套设备等,满足工业装备更新换代的需要。
2.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工业产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不可缺少的手段,包括钢铁、汽车、化工和纺织等,在产品升级、工业生产管理以及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汽车工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新兴产业。据统计,在汽车的整车成本中平均超过20%是信息技术或产品。一般越是高级的汽车或轿车,这个比重越高,国际上有的已经超过50%乃至60%;再如化学工业、生物医药以及大型工程设计,利用已经研发建立的实验模型,把已有的实验数据都建立相应数据模型并输入其中,可以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和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能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催生新兴行业:① 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管理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② 依托信息技术,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的信息服务业;③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特别是通过进一步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加强电子商务信息、供应链、现代物流、交易和支付等管理平台和信用自律体系建设,为电子商务应用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安全和高效的服务;④ 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信息化应用服务,引导商贸、旅游、餐饮和社区服务等就业容量大的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注入发展动力。
4.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
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在生产控制层面,以数控设备为基础,围绕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工艺管理和加工制造、过程协同和质量控制、物料配送和产品管理等生产制造的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的工作效能。在资源配置层面,以成本分析为基础,围绕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和及时响应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效率。在管理决策层面,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围绕产品市场与客户关系、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推广应用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ERP、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数据挖掘(DM,Data Mining)、商业智能(BI,BusinessIntelligence)、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知识管理(KM,Knowledge Management)等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和决策科学化水平。
5.信息化与资源、能源供给体系的融合
通过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有助于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推动实现单位GDP能耗水平的大幅降低。通过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和建筑等重点行业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监测与分析,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推动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