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0年之后的华为已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典范,其全球研发员工数已超过5万人,年销售额位居全球通信设备行业第二名,年申请专利数在全球名列前茅,打造了过硬的行业品牌。
华为走出了一条发展研发能力的成功之路
遥想 20年前,1992年初,当作者第一次跨进华为公司大门时,华为研发人员数大约仅有30人,其中一半是刚来公司不久的新人。地处深圳市南山区的一栋普通厂房的5楼,容纳这些研发人员和公司管理部门人员仍绰绰有余。这些新人大多数与作者当时情况相似,刚毕业不久,工作经验很少甚至没有,而且不是通信类专业毕业生,对通信技术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就是以如此薄弱的研发底子,华为开始开发当时最先进的数字程控交换机,从此开始以每年近乎翻番的高速度发展了20年,成为高科技通信设备行业世界级顶尖企业,过程中虽然也走了一些弯路,但是总体上是极为成功的,其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在华为之前,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的管理文化中还没有能够达到世界级水平的企业研发管理成功案例,尤其难能可贵,值得广大中国企业借鉴。
从1992年到2004年,作者有幸在深圳华为公司研发系统工作,亲身经历了华为研发系统从数十人发展到数万人的发展历程。从华为的成功发展历程来看,作者最深切的体会是,中国企业能够建设强大的研发能力,而研发能力建设的核心是持续提升研发管理能力。
1992年,华为的产品开发部只是下设两到三个开发项目组,随着规模和人数的迅速扩张,逐步划分为多条产品线,各产品线逐步建立总体组、管理办、计划处、干部部等管理机构,组建和发展中试部,产品开发工作逐步实现流程化、IT化,研发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持续优化。持续的自我改良有效提升了研发管理能力,到1998年左右,华为研发系统人数发展到3000人左右,同时开展的产品开发项目达数百个,然而其中失败的产品开发项目所占比例较大,产品质量问题频发,部门之间矛盾重重。面对当时电信市场大发展的良好机遇,研发管理能力已成为瓶颈,严重制约华为研发能力和规模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华为请IBM作为老师,导入IBM的集成产品开发体系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lopment),逐步实现了职能部门与产品开发项目并重的矩阵式研发组织架构,建立了配套的研发绩效考核和激励模式,有效克服了部门分隔造成的协作问题。同时,建立产品规划部门,以市场为导向为产品开发提供了组织保证。一系列的重大变革使华为建立了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研发管理架构,产品研发管理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为华为研发能力和规模达到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领先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为建设和发展研发能力的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不缺乏研发技术人才,企业研发能力发展的关键在于持续提升研发管理能力。作者从2004年之后开始从事研发管理培训和咨询工作,接触了各行各业的大量企业。作者发现,即使到了2012年,研发管理能力不足仍然制约了许多企业的研发能力发展。许多企业经过了十年或二十年以上的发展,也获得过非常好的行业市场发展机遇,但是研发人员数量停留在数十人的规模,研发内部的组织架构、专业分工混乱,部门严重分隔,大量产品开发项目失败或不了了之。这些问题与华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中遇到的研发管理问题十分类似,完全可以参考华为类似阶段的经验,提升研发管理能力,从而促使研发能力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分享华为研发管理能力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各行各业有志发展研发能力、敢于以产品和技术研发制胜市场的优秀企业提供借鉴和启发。
本书对企业研发工作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地介绍,涵盖产品规划、产品开发、产品中试、技术管理、支撑工具、研发组织、研发变革管理等企业研发工作的各个重大领域,并深入介绍这些领域的工作目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以及这些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于小、微型企业,由于人数较少,完全可以通过理解这些研发工作领域的工作目的和主要工作内容,通过管理者的“人治”进行简化、落实。对于大、中型企业,由于人数很多,已不能依靠“人治”,必须在本书介绍的各个研发工作领域建立相应的部门,通过制度和流程予以落实。关于研发各个工作领域与企业发展阶段和规模的关系,将在书中各章节有更详细论述。
企业董事长、总裁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如何为研发工作把握大方向,如何让产品开发战略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如何有效进行研发重大事项决策。企业市场、生产、采购等各大系统高层领导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如何得到合乎本部门要求的新产品,以及本部门该如何参与研发工作。企业研发管理层、研发骨干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先进的研发组织架构、如何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开发、如何提升新产品质量、如何建立和保持核心技术、如何与研发内外的相关部门配合开展研发工作。对于基层研发员工,如果有志于发展和提升自己的研发管理水平,本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阅读指南
尽管作者对书中的观点和行文抱着谨慎小心的态度,但是可以预见,偏颇和不周之处是难以避免的,还望各位读者朋友海涵,并欢迎批评指正。
感谢
作者深切感谢华为公司,本书的大多数内容得益于作者在华为工作期间获得的研发管理经验和知识。作者特别致谢卢朝晖、刘劲松、胡必刚、祝勇等诸位老师,他们是作者在研发管理培训和咨询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在与他们的合作和讨论中得益良多。最后,作者还要向这些年来合作过的各家咨询、培训机构表示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作者不可能在研发管理领域持续耕耘。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