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与倒霉一刀两断(3)
成功先生和失败先生都非常听话,你只要稍稍给他们信号,他们就马上采取行动。如果讯号是正面的,成功先生就会出来执行命令。反之,负面的信号,失败先生就会出来完成任务。
想要了解这两位工头对你的影响,你不妨这么做:告诉你自己“今天真倒霉”。失败先生一接到这个信号,立刻制造出几个事实证明你是对的。他会让你觉得今天太热或太冷、生意冷清、售货量减少、有人不耐烦、你生病、你太太心情不好。失败先生非常有效率,不到一会儿工夫,你感到今天真倒霉。
如果你告诉你自己“今天是个好日子”。成功先生接到信号出来执行任务,他告诉你“今天天气好、仍然快乐地活着,你又可以赶些进程。”那么,今天就是个好日子。
你给他们的信号愈多,他们就变得愈有权力。如果失败先生的工作增加,也就会增添人员,占据脑部更多的空间。最后他就霸占了整个思想工厂,可想而知,所有生产出来的思想都将是负面的。
所以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开除失败先生。你不需要他,你也不想他在你旁边告诉你这不能、那办不到、会失败什么的。既然他无法帮你达到成功的目的,干脆一脚把他踢开。
完全重用成功先生,不论任何思想进入你的脑中,派成功先生去执行任务,他将引你步向成功。
成功先生和失败先生面临的环境本身一模一样的,可是失败先生会制造出很多环境中的麻烦,放大本不是问题的问题——糟糕的天气、衰败的市场、不幸的生活。社会上存在着失败者和成功者,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选择一味苛责环境,而不寻求内心状态、外在行动的改变,有一天会发现,原来环境真的让自己彻底受了伤。
“受害者意识”的根源——悲观的自我心理暗示
自我暗示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心理现象,能对人产生较大影响,它起源于法国的一位药剂师鲍德茵。
一天,有位客人到鲍德茵的诊所要买一种医生处方才能出售的药物。客人没有处方,但他非要买到那药物。鲍德茵没有办法,但又不能违法卖药。他灵机一动,给了那客人数粒完全没有药性的糖衣片,并告诉他这是他要的药物,还将它的效力大大的夸了一番,然后将客人打发走了。
数天后,客人回到病房,大大地感谢了鲍德茵一番。说是鲍德茵的药治好了他的顽疾。鲍德茵糊涂了,从生理学的立场来说,糖衣片是无法治好这人的疾病的,而实际上他又是因为吃了“药”才痊愈的,到底是什么治好了这人的病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心理的因素治好了他。这心理的因素就是暗示的力量:客人老早就相信这药的治病能力,再加上鲍德茵的大力推介,糖衣片也成了灵丹妙药。
自我暗示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拿破仑·希尔精辟的说道:“潜意识就像一座肥沃的田园。如果我们不去播下美丽果实的种子,那么杂草就会在这里蔓延生长。因此,自我暗示就像是一个控制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创造性想象力去播下积极的种子;不然的话,我们会因为疏忽、不察觉而任由消极性甚至是破坏性的杂草侵入这田园。”
总以为自己是“受害”的人,常常持有悲观的心理暗示。
比如一个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太好看,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恰好昨晚睡眠不好,这时马上有不快的感觉,怀疑自己是否得了肾病,继而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医院就医。
摆脱悲观的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别无其他——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
有一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悲痛得双目失明。但经过医生的检查,眼睛的结构没有病变,诊断为心理性失明,用许多方法都没有治好。
后来进行催眠治疗,催眠师暗示她视力已经回复,对她说:“我数五个数,数到第五个时,你醒来就能看见东西了”。催眠师很慢的数一、二、三、四、五,果真数到五的时候,病人醒来,发现自己的视力已经完全恢复。
任何人的生活,都会有外界干扰、为旁人左右的时候。如果我们总是活在“受害人”的阴影里,人会变得沮丧失望,对生活充满抱怨、苛责他人,甚至限制和扼杀自身的潜力。要知道,环境不易改变,解决之道就是改变自己。
用顽强的信念摆脱困扰
美国人迈克出生时因为一场事故而导致大脑神经系统紊乱,这种紊乱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
迈克长大后,人们都认为他在神智上肯定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障碍。因此,政府福利机构将他定为“不适于被雇佣的人”,专家们说他永远都不能工作。
但迈克的妈妈从来没有把儿子看成是“残废人”,她相信儿子能够面对生活,做生活的强者。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地对迈克说:“你能行,你能够工作,能够独立。”
妈妈的鼓励让迈克决心打败残酷的命运,开始走向自立。于是,他选择了从事推销的工作。他向几家公司递交了工作申请,可是都被拒绝了。迈克并没有气馁,他凭着自己的信念坚持了下来,并发誓一定要找到工作。
最后,在他的不懈坚持下,怀特金斯公司抱着怀疑的态度,很不情愿地接受了他。公司提出的条件是:迈克必须接受没有人愿意承担的波特兰、奥报地区的业务。虽然条件非常苛刻,但毕竟是个工作,迈克欣然接受了,他终于坚定地在自我独立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第一次上门推销,迈克在门前反复犹豫了4次,才最终鼓起勇气摁响了门铃,开门的人对迈克推销的产品不感兴趣,接着是第二家、第三家……迈克的生活习惯让他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寻求更强大的生存技巧上,所以,即使顾客对产品不感兴趣,他也不觉得灰心丧气,而是一遍遍地去敲开其他人的家门,直到找到对产品感兴趣的顾客。
每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迈克会在一个擦鞋摊前停下来,让别人帮他系鞋带,因为他的手不够灵活,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系好;然后在一家宾馆门前停下来,请宾馆的服务员帮他扣好衬衫的扣子,整理好领带,使他看上去仪容更整洁。不论刮风还是下雨,迈克每天都背着沉重的样品包走1英里,他四处奔波,那只没用的右胳膊蜷缩在身体后面。
这样过了3个月,迈克几乎敲遍了这个地区所有的家门。他做成的第一笔交易,是由顾客帮他填好的订单,因为迈克的手几乎握不住笔。每天,迈克都要工作差不多14个小时,当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时,关节疼痛和偏头痛都向他袭来,但他第二天依然坚持着背起背包上路。
一年年过去了,迈克负责的地区中,越来越多的家门为他打开了,他的销售额也在渐渐地增加。24年后,他已经上百万次地敲开了一扇又一扇的门,并最终成为怀特金斯公司在美国西部地区销售额最高的推销员。
凭着这种不甘屈服于命运、努力追求自立的精神,迈克终于在坚定的自我奋斗道路上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试想一下,当权威机构和专家都认为迈克不适合被雇佣时,如果迈克相信了这种说法,相信自己只是生活的一个受难者,他将不再拥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信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之大,也许只是少了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可是不会有更多的“受害人”意识到:摆脱“受害人”意识,相信自我,每个人都会是生活的宠儿。
不放大困难
生活中存在很多放大困难的人,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特征:面对困难时的怯懦。在平时为人处世时,他们小心翼翼,犹豫不决,一旦遇上挫折就很容易退缩。比如在择业时,他们唯唯诺诺,在面试官前语无伦次或是面红耳赤。在公平的机遇面前,害怕心理阻止了他们才能的充分发挥,以致悲观情绪产生,本身细沙般的困难,通过自我否定和自卑被放大成了一座高山。人类学会走路,必然先学会摔跤,其实并没有那么疼,或者那根本就不是困难。
想象中的困难
许多困难,其实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不自信的人,往往把困难想象得比实际的大,他们为自己心中想象出来的困难所吓倒,从而丧失了许多成功机会。
20世纪初,有个爱尔兰家庭要移民美洲。他们非常穷困,于是辛苦工作,省吃俭用3年多,终于存够钱买了去美洲的船票。当他们被带到甲板下睡觉的地方时,全家人以为整个旅程中他们都得呆在甲板下,而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仅吃着自己带上船的少量奶酪和饼干充饥。
过了一天又一天,他们以充满嫉妒的眼光看着头等舱的旅客在甲板上吃着奢华的大餐。最后,当船快要停靠爱丽丝岛的时候,这家人中一个小孩生病了,做父亲的去找服务人员并且说:“先生,求求你,能不能给我一些剩菜剩饭,好给我的小孩吃?”
服务人员回答说:“为什么这么问,这些餐点你们可以吃啊。”
“是吗?”这人疑惑地问,“你的意思是说,整个航程里我们都可以吃得很好?”
“当然!”服务人员以惊异的口吻说,“在整个航程里,这些餐点也供应给你和你的家人,你的船票只是决定你睡觉的地方,并没有决定你的用餐地点。”
每日的生活里,许多困难因我们的怯懦和胆小而生。当困难的念头充斥了头脑,我们的眼神和动作都会无意识的出卖我们,向他人表现出我们的弱点,困难就真的形成了。
若集中精力于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完成目标,或许困难根本不曾到来过。
1985年,曾患有恐高症的柏森·汉姆徒手攀登,登上了400多米高的纽约帝国大厦,创造了吉尼斯记录。汉姆94岁的曾祖母闻讯后,特从100公里外的格拉斯保罗徒步赶来。老人要以这样的方式,给曾孙创记录活动添彩。不经意间,她又创造了一个年迈的老人徒步百公里的世界记录。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在采访老人时问道:“你在徒步而来时,是否因年龄等原因动摇过?”
老人一脸轻松地说:“小伙子,一口气跑100公里,那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又走一步,然后一步接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
老人轻描淡写的话语,平平淡淡,却包含了克服人生困难的大智慧。我们总是把困难设置在最终目标的对立面,目标那座山,那么高,那么远。而困难那座大山,同样是那样横阻在我们的面前,铺天盖地而来,似乎压得人不能透气。
可是,换一种角度思考时,走一步需要什么勇气呢?完成目标的一部分又需要什么勇气呢?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能锲而不舍者,金石可镂。只可惜,很多人在没有举步之前,不是考虑到她要达到的目标,而是一开始就被想象中的困难所吓倒。
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可以证明困难往往被人的主观意识想象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希·费洛姆将学生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其间穿过一座狭窄的小木桥,桥下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养着几条大鳄鱼。因为没开灯,谁也看不见这些鳄鱼,所以很顺利地通过了小桥。
接着,费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学生被池中的鳄鱼吓出一身冷汗。费洛姆问:“现在,你们还愿意穿过这座桥吗?”
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做声。过了很久,有两个学生犹豫地站起来,一个异常小心地挪动双脚,速度显然比过来时慢了许多。另一个战战兢兢地上了小桥,身子不住地颤抖,再也不敢迈步了。
费洛姆又打开房内另外两盏灯,灯光把房间照得如同白昼。学生们这才发现,小桥下面还装有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浅,他们刚才谁也没有看出来……
这个实验被称为“高空眺望效应”,如同有恐高症的人,站在高处时,即使知道自己没有危险,也会非常害怕。
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很多癌症病人往往被“吓”死。当他们不知道自己患上癌症的时候还是好好的,一旦得知自己患的是“绝症”后,没几天就离开人世了。医学专家透露,目前死亡的肿瘤病人有三成是活活“吓”死的,而70%~80%的肿瘤病人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烦躁、恐惧等。
意识到很多困难由想象而生,本身并不存在,我们就能够集中精力于我们的目标,集中力量于克服真正的困难。
克服面对困难时的畏惧
人为何会无中生出困难,为何总放大困难?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内心的不自信和畏惧感。有位诗人说:“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缺乏信心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出现困难倒是因为缺乏信心。重新认识自我,克服内心的恐惧,再次面对困难时,或许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琼斯大学毕业后如愿考入当地的《明星报记者》,刚开始的时候极为羞涩怕生。这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个任务:访问大法官布兰代斯。
第一次接到重要任务,琼斯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愁眉苦脸。他想,自己任职的报纸又不是当地的一流大报,自己也只是一名刚刚出道、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大法官布兰代斯怎么会接受他的采访呢?
同事史蒂芬获悉他的苦恼后,拍拍他的肩膀,说:“我很理解你。让我来打个比方——这就好比躲在阴暗的房子里,然后想象外面的阳光多么炽烈。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往外跨出第一步。”
史蒂芬拿起琼斯桌上的电话,查询布兰代斯的办公室电话。很快,他与大法官的秘书对上了话。接下来,史蒂芬直截了当地道出了他的要求:“我是《明星报》新闻部记者琼斯,我奉命访问法官,不知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呢?”旁边的琼斯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