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给自己一个理由(1)
所谓安慰剂,是由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如葡萄糖、淀粉等情性物质构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为“我将安慰”),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由于“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研究结果虽显示安慰剂并不能治愈所有病症,但却不能证明安慰剂完全不能治病。
◎安慰剂的起源
安慰剂最初被应用于医疗方面,医务人员利用安慰剂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对某种药坚信不移时,就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当某种新药问世时,在评价其疗效价值时,都要把药物的安慰剂效应估计进去。如果某种新药的疗效与安慰剂的疗效经双盲法试用后,相差不大,没有显著的差异时,那么说明这种新药的临床使用价值就不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新药刚刚问世时,人们往往把它们当作灵丹妙药,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其热潮消失、身价下降的原因。安慰剂效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比比皆是。甚至如心绞痛这样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使用安慰剂也使1/3以上的患者症状得到改善,因为许多镇痛剂都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同样的条件下,还有一些病人,在使用安慰剂时,会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及嗜睡的药物副反应,这也属于安慰剂效应。
在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很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身材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
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后来,虽然他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这则故事中的人物通过树立自信改变了人生,因此,自信可谓是成功的秘诀。只要你有了自信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受到什么挫折都能忍受,那成功就是属于你的。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鼓励自己,鼓励员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工作业绩也就能够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
面对同样的困境,大家的反应其实相差很大:积极的人,一早在拿到销售指标的时候就在思考如何去找客户,如何推进客户沟通,如何寻找关键决策层,如何找到客户的利益点,如何实现客户组织动机和客户个人动机以及销售业绩之间的平衡;消极的人,还没有走出去,就已经战战兢兢,总是觉得上级给的指标不公平,总是觉得自己的客户群不够好,好不容易走出去了,不但不能引导客户,还要将客户的异议问题拿回来,仿佛问题都在公司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公司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用“安慰剂效应”的激励方法对销售人员进行激励。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必须承认安慰剂效应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注意激励员工的斗志,挖掘员工的潜能,就算现在他怨天尤人,如果不能帮助他,不能对他进行培训以及心理暗示,激发他内在的雄心壮志,那么这个问题始终还是管理者指导不到位的问题。其次,要知道几年内的时间段所积累的成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地积累小成功,汇集成大成功。作为管理者,要不断地适时激励下属。
管理者要学会将“拿破仑的孙子”这样的传言制度化,变成激励下属的一种方式,并将它多样化,针对下属进行暗喻类比,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帮助他们塑造自我。更深层次地运用“拿破仑的孙子”的安慰剂效应,明确“拿破仑的孙子”的特征是什么,自己独特的技能是什么。我们不但要有内在相似的贵族心态,更要有实际的贵族一样的技能,在磨练中塑造神似、形似,心态和行动都要做到最好。这样,就算脱离了偶像,脱离了背后的支持,走出了被庇护的阴影,在“安慰剂”的支持下也能独立自信地达成预期的目标。
◎你并不是真的不行
在很多失败的情况下,再回过头想想其实你本可以成功的,因为事实上你并不是真的不行。1975年,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实验,生动地演示了绝望心境形成的过程。塞里格曼把狗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通过两组实验他得出了惊人的结论。
程序一: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发觉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便逐渐降低了。
程序二:把这只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却连试也不去试一下。
而把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里,却发现他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这个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后来有很多学者采用其它动物进行重复实验,均得到了与上面相同的结果。当然,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可能用人来做这种残酷的实验,但是,如果我们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会发现他们也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事实上,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会觉得他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丧失了,最终会放弃一切努力,并陷入绝望的心境之中。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防止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