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父母——制造恐惧的主角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这话不假。恐惧和焦虑是一种社会性的情绪,它建立在宝宝认知系统和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的基础之上,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关系重大。
恐惧本身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它是儿童最初趋利避害的最佳保护神。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不可能每天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但如果让他们了解诸如刀、火、电及陌生人的危害,他们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这些恐惧感在最初对儿童的成长是有利的。
但这类社会性情绪也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小时候怕东怕西、小心翼翼的孩子,可能会比较懂得保护自己,开始的时候让人很放心,慢慢却表现得比同龄孩子更加胆小、退缩,反而变成了让人操心的“小麻烦”。
妈妈的困惑
媛媛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妈妈怎么说就怎么做,从不顶嘴,乖巧极了。那个时候的媛媛,简直就是同龄孩子的榜样,妈妈对她也总是赞不绝口。可慢慢地,媛媛乖巧的优势不见了。在幼儿园里,其他的孩子都能踊跃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和同伴们很好地相处,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但媛媛好像有些不适应,她在幼儿园总是显得很不开心,既不爱跟小伙伴讲话,也不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她总是一个人抱着娃娃坐在角落里,闷闷不乐的。媛媛还很胆小,因为害怕老师不喜欢她,她想要做什么都会闷在心里而不敢讲出来,小伙伴欺负她也从不吭声。媛媛变得越来越不开心,见到人也不爱打招呼,这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也不爱带媛媛出去了,媛媛也因此变得更加内向。妈妈心里有个大大的问号:好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与媛媛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究其原因,还是我们不当的教育造成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总是近乎苛刻,这样的精神压力自然会干扰孩子无畏探求的脚步,再加上家长本身对前途的忧患,那种恐慌和迷茫也会影响孩子参与活动的信心。“你要多参加活动,多学些知识”与“既然学习了,为什么拿不到好成绩”这样自相矛盾的要求构成了充满恐惧的童年。
童年时期是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早期教育的绝佳时机,来塑造、规划孩子,帮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想法从正面理解并没有错,问题是,早期教育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早期教育才是真正科学的教育?
童年时期是儿童学习的黄金时期,而性格、习惯的养成也多半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因此,童年阶段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父母,当然要抓住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塑造,帮助他们开发潜能、锻炼思维,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和机会。请注意,这仅仅是奠定基础和创造机会而已。如果急于求成的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取得什么成就或事事拔尖、不输人后,那就会大大地影响孩子成长的积极性,反而会限制孩子今后的发展。
还有一些父母错误地认为,早期教育就是知识教育,于是让幼儿园的孩子学这学那,甚至比小学生还忙碌,使孩子失去了本应愉快的童年回忆。殊不知,知识教育的提前入侵反而会造成儿童智力上的“偏瘫”。注重知识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是中国教育的显著特色,在这样的指挥棒下,孩子们面临的压力出现了“下移现象”。过去可能是中学生压力大,现在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孩子都能感觉到明显的成长和竞争的压力。“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貌似正确的话,早已变成了制造童年恐惧的宣言。
早期教育的观点是正确,问题是什么样的早期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童年时期决不能接受少年时期的教育,也就是幼儿园教育决不能小学化。现在很多幼儿园大面积地“移植”小学课程,孩子们可能学会了一些知识,在上重点小学的时候多了一点保障,但他们的“内伤”却没人知道,他们可能很早就开始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不行,每天生活沉闷,心情抑郁,也过早地接受着残酷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孩子们拥有了知识的丰富却换来了性格的缺陷,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于是我们身边胆怯、退缩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害怕失败、害怕遭到父母批评、害怕和同龄人比较,不敢尝试、不愿接受挑战、不愿付出任何努力……童年恐慌是我们强加给孩子的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锁,也越来越严重地扼住了父母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