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勇敢宝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1 当期望变成扭曲的价值观

我问过很多父母,“你们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希望他今后能有好的前途,生活得比较富足”;“希望他能找到好工作,不要为生计奔波”;“希望他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希望他能有出息,光宗耀祖”……概括起来,父母们的期望无外乎是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确,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以上三点是每个家庭的渴望,但恰恰是我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这种高标准不可能在每个人身上都实现。这样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多数孩子实际水平的要求,特别容易导致童年恐惧。

中国孩子的悲剧在于,在成长过程中别人的声音总是大于自己的声音,即成长的主动权较低;而中国教育的悲剧就在于,父母、老师、社会都不由自主地夸大了学习的压力和学习不好可能导致的后果,让孩子将学习视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

我们常常能听到父母这么“吓唬”孩子:“你要是不好好学习的话,连扫马路的工作都找不到!”,“你现在不听话,不努力,以后怎么办?睡马路、喝西北风吗?”稍一犯错误,甚至还不知自己犯了何种错误的孩子,一下子就被说成是没有前途、连生计都成问题的没用的人,难怪孩子也觉得自己毫无希望而想要放弃自己了。

事实真是如此吗?一个不聪明的人,可能热情勤劳、能吃苦、很踏实;一个不会琴棋书画的人,也可以是很好的手工业者、很好的服务人员、很好的管理人才;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能更愿意参加社会实践,从事与运动技能有关的职业。孩子生来具有不同的天赋和能力倾向,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既不科学,也不人道。

在美国,童年恐惧发生的概率要比我国低得多,因为美国的父母愿意教育孩子成为他们自己希望成为的人。他们告诉孩子要活出自己的人生,你可以开花店、当售货员、学习美容美发、饲养动物……这些都是有前途的工作;不像中国的父母只允许孩子作“非凡”的人。这样片面的价值观不仅无法实现,最终只会害了孩子。

片面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导人行动的思想观念。追求成功和胜任感是一种价值观,而一定要出人头地就是一种片面的价值观;希望体现人生价值是一种价值观,而过分重视名利则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这种种片面的、扭曲的价值观,正是出现童年恐惧的思想根源。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幼儿园的集会上,上主席台讲话的都是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被选为家长代表的也都是各界的成功人士、知识分子,平凡的工人、农民阶层是不被瞩目的。日本的幼儿园要求小朋友们尊敬一切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比如吃完饭要向厨师鞠躬,感谢他们做了那么好吃的饭;放学的时候要向门卫叔叔说再见;要对打扫卫生的阿姨问好等等。而我们的幼儿园,孩子们只对教自己的任课老师、主任和校长表示尊敬,对其他人一概视而不见。这种轻视底层劳动者、一味追求高社会地位的价值观,就是片面的价值观。

我们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观念,其实也很有问题。为什么非要当状元呢?如果说因为爱一行而干一行,那种对事业的热爱已经足够了,那为什么一定要当状元呢?为什么一定要向上爬,才是好士兵呢?我们的家长就常常被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左右。当孩子对我们表达“妈妈,我喜欢弹钢琴”这个愿望时已经很好了,我们只要鼓励他们,充分享受音乐的美好也就足够了。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好呀,那你要争取当最优秀的钢琴家!”这样的要求不就是在制造恐惧吗?

还有士兵与将军的价值取向问题。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照样是好士兵,甚至可以说,太想当将军的士兵应该不是好士兵,非当将军不可的士兵就一定不是一个好士兵。非要当将军的士兵们在一起一定是一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军队。因为如果每个士兵都这么想,这个军队就没办法和谐,非但不能战胜敌人,反而会被自己打败。人都是有差异的,不是每个人都有领袖才能,不是每个人的体力和智力都是一流的,有领袖才能的人是少数。而且,只有具备领袖才能的人当了将军,军队才有希望,大家才有平安幸福;不具备领袖才能的人,一心要当将军,一旦他当了将军就是军队的灾难。

现在有句话叫“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说得很好。人的潜能和特长是有差异的,谁都不应该和别人比,也不需要和别人比,只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或者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就应该感到很愉快。要避免那种一做什么就要当状元的想法,因为状元意识就是悲剧意识。

学会赏识孩子

片面的价值观强调唯一的出路,在唯一的出路下,苛责在所难免。父母们都十分爱护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最勇敢、最完美无缺的人,这样在同事和朋友面前才有面子,这样孩子的将来才能有出息。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一来孩子们的天赋各有不同,二来孩子们由于缺少自控能力,往往会存在许多阶段性的缺点,如淘气、不听话、不爱学习、不讲卫生、说谎等等。于是一些父母就觉得很失望,责罚孩子,严厉地教导孩子,希望他们能很快改正缺点,希望他们能够尽善尽美,结果孩子越管越糟,他们会更失望。

一位家长沮丧地找到孩子的老师:“老师,您帮我好好管管晓杰吧,他怎么这么不争气啊?说谎、打小朋友、不听话,从来就没见过这么坏的孩子,这样下去我还有什么指望啊?”老师惊讶地看着这位家长:“你就是这样看待晓杰的吗?”老师随手拿起一张被墨水弄脏了的白纸,“你看到了什么?”“什么?”家长不明所以地回答,“不就是一块墨迹吗?”老师笑了,“为什么你就只看见了墨迹而看不见这张白纸呢?脏了的只是一小块,可他还有更多的优点呢!他聪明、会画画、动手能力强、热心……”家长笑了:“我可真是个粗心的父亲啊!竟然忽略了孩子的优点,谢谢您,老师!”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放,就如同只看到墨迹而看不到大张的白纸,这种情形对教育孩子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家长只看到缺点,就会不停地责备孩子,责令孩子改正。而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是越骂越糟,越夸越好的。只有运用“赏识”的手段,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的优点,才能帮助孩子战胜缺点,不断进步。

一个孩子在奶奶家和父母家判若两人。每次在奶奶家,奶奶都对他赞不绝口:“这么好的小孩子真是难得,小小年纪就懂得礼貌,还知道吃东西的时候要分一份给奶奶!而且呀,我的宝贝孙子都知道帮奶奶干活了,真了不起,奶奶要做你最喜欢吃的鸡蛋糕奖励你!”

可回到自己家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一进门,妈妈开始数落:“像你这么调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难找,要多捣蛋有多捣蛋,看衣服脏的,多讨厌啊!”爸爸也跟着骂他:“一天游手好闲,不爱学习,什么也不知道做,我怎么会有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再看看孩子,帽子歪戴着,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

这是什么原因呢?奶奶总夸奖他的优点,于是越夸越好,在奶奶家,他就是好孩子;父母老是训斥他的缺点,于是越骂越糟,在自己家里,他就是坏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经过千百次的实验与观察发现:小孩子总是在无意识中按大人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父母奖励或者抱怨中屡次提到的“期望”。因此家长们应掌握赏识的策略,不要只顾批评孩子的缺点,而是要反过来对孩子的优点进行肯定。这样,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正缺点,成为父母所期望的孩子。

在很多家庭中,有缺点的孩子被呵斥与责骂是件毫不奇怪的事,因为父母们认为,这完全是为了孩子好,不骂孩子怎么会改正错误呢?然而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几乎百分之百的孩子会认为,大人们这些无休止的唠叨与责骂,简直就是黑暗统治,特别是对一些有缺点的孩子来说,更是一场灾难。父母们也许并不知道,没完没了的唠叨与责骂,会彻底击垮孩子的自信,会促使孩子更加沉沦。

有时候,许多孩子丧失上进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而是因为他们在取得一些进步并表现出自己的上进心的时候,被父母、老师所忽视。而当他们不经意地表现出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却会遭到父母们不分场合、不讲分寸、不论方式、无休止的呵斥打骂,或者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批评、唠叨。

其实,聪明的父母应该知道,与其揪住孩子的缺点和毛病不放,不如多下些功夫,多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加以赞扬和肯定。用肯定优点的方法纠正缺点,会逐步将他们引导到积极上进的道路上来。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了不起的地方,都有闪光点。作为父母,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通过鼓励使它成为孩子进步的启动点,用这小小的星星之火,点亮孩子智慧的火炬。每个孩子都能迸发出点亮智慧火炬的火花,认真对待每一颗心灵迸发出的火花,抓住它,强化它,也就是说努力去发现、鼓励、扩大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把每一个优点都当作潜在的启动点。

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家长们应该多肯定孩子的优点,而不是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那么孩子一定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向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