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11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管理专项赴德国研修班学习考察报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教育为先,育人为本

——对德国青少年运动员平行教育理念的若干思考

湖北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 余雯

在德国培训期间,我们所考察的每个单位、每所俱乐部、每所学校,对“教育为先,育人为本”已成为共识,对运动员的培养从青少年开始,始终贯穿“平行教育”的理念,虽然中德国情不同、体制不同,但德国“平行教育”理念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一、印象与回顾

(一)德国对运动员的教育理念

1.文化教育。德国运动员基本都是业余性质的,最终他们都有自己固有的职业,体育只是展示自身运动天赋和潜能,是一种爱好,没有靠竞技体育生存一辈子的,这是一条生存原则。就是拿了金牌的运动员,如不能适应社会,生活也会非常艰难。所以,德国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其它同龄普通学生一样,没有任何的优惠政策和待遇,对运动员的教育从青少年开始,始终贯穿文化学习和体育运动的“平行教育”,“平行教育”中的文化学习和体育运动同样重要。这种教育的目的是让运动员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文化的人将来一定不能融入社会,会给社会增加负担,自己的人生也将面临诸多困难,体育的魅力和作用将会弱化。

2.人生教育。一是责任教育。在德国我们每到一地考察,所见所闻的是一种传承式的社会责任教育,这种教育就是让每位青少年懂得将来自己对社会所要尽的义务,承担的社会责任。从礼仪规范、思想品德、行为意识的教育都体现在各种具体的细节中。比如在俱乐部,要求运动员进门先说“你好”,与每个人打招呼,离开时要说“再见”。为的是培养学员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俱乐部的教育观念是:我们不光是体育工作者,更是社会工作者,我们把社会的闲散孩子、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外国移民的孩子集中在一起,通过体育锻炼占据他们的时间,把他们变成体育人才,减少政府管理的负担。一些成材的运动员都志愿回来带小的运动员,他们认为,一个年轻人应该为小运动员承担社会责任。在俱乐部里,教练员通过自己的行为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运动员,他们不光是传授体育的技术、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体育锻炼教育来这里训练的各类学员,该怎样做人、该怎样对待社会、该怎样为社会承担一份责任。青少年体育工作始终贯穿着体育健身与社会融合两方面的责任,体育健身的责任是加强煅炼增强体质,社会融合的责任是促进德国多民族融合,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二是榜样的作用。德国非常注重榜样作用的影响,无论是教练员、体育部门工作人员还是体育志愿者,他们是体育专家,但都自觉把自己确定为教育工作者,是为人师表的表率,他们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不仅如此,这种理念也充分渗透在具体工作细节中。德国体育资助的三项标准是:竞技能力、公平竞争、团结互助,如果三者缺一,即使是顶尖的运动员,同样也不能享受到资助。因为他们认为,运动员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以公平竞争、团结互助两方面为基础的。没有竞技能力的提高,资助就失去了意义,不注重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竞技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它们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德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波尔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德国体育资助基金会之所以选择波尔作为资助对象,就是因为他是公平竞赛、团队合作两个方面都符合条件的典范。他通过个人的努力以及基金会的资助,竞技能力不断提高,并以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优异的运动成绩,让社会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体育赢得了大众,也成为了社会的榜样。

(二)德国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

德国总人口8,200万,专项训练基地19个,4个奥林匹克训练中心,39所少体校,91,000个俱乐部,100个有体育特色的重点学校。青少年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主要依托少体校或其他学校,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管理既体现强制性又有灵活性。德国法律规定16岁以下的青少年必须完成法定的教育计划;即使是很有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也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必须照章遵守,这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强制性;灵活性体现在时间安排及教育方式上,一是在保证文化质量的前提下,从事体育训练的机构,针对青少年要进行运动训练的特点,文化学习时间的安排可具有弹性,上午推迟1小时上课,下午提前1小时放学,晚上再上课。二是对因比赛掉课和成绩退后的学生,学校有专门教师给予针对性补课,有远程教育、有大学生帮助小弟弟、妹妹辅导以及实行弹性毕业制度,以确保青少年能顺利圆满完成高中以下阶段的文化学习任务。但在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方式上基本都实行以运动员自我管理、充分体现个性发展为主,他人帮助为辅的方式,也充分表现出以人为本,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管理方式。德国从事体育运动的青少年,不仅学习不能落后,课余时间还要接受体育训练,他们承受的压力比其他青少年要多,所以,为保证这些青少年既能安心学习又能解除因各种原因产生的心理负担,德国各个相关机构(少体校、俱乐部、学校)对青少年给予无限的关爱和帮助,他们十分注重与老师、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重视青少年的心理了解和疏导,配有专门的心理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缓解运动员训练和学习的压力,尽一切力量帮助运动员成长过程中性格、人格的树立,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训练打下良好基础。对青少年训练竞赛时间的安排。德国把训练、竞赛全部安排在课余和周末进行,一方面使青少年运动员能够有时间保证训练和参赛;另一方面也保证了青少年文化学习的时间。

二、关于加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也在国际舞台上占据着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并沿用至今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培养人全面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已显而易见。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在我国应试教育面前,还是显得苍白无力,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家长和青少年的选择,并且呈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在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的学生面前,变得遥不可及;另一种是不想学习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后,因体校目标任务、性质因素等导致重竞技成绩而忽视文化学习,特别是训练和学习相冲突时,文化学习必须为训练竞赛让步,让步的后续工作又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形成恶性循环。

为此,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进“体教结合”,为运动员升学提供加分等优惠政策,一些专家学者还从各种理论角度进行评述、出谋划策,但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贫血症”的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为解决目前现状,扎实推进工作,一方面需要完善和调整我们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必须在全国形成“教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共识,借鉴德国对青少年运动员平行教育的理念,从我们自身做起,在思想观念、法制建设和监督机制上保证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从“贫血症”转变为“补血”和“造血”。

(一)不断提高对青少年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充分认识运动员教育特别是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在观念上重视,从细节入手,统筹安排,才会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和落实。在当今我国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度要重视目前还处在体育人才梯队中的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不要让他们成为新时期没有文化的运动员,不要让他们仅成为竞技体育获胜的工具。这对青少年成长极为重要,对青少年人生、对每一个青少年家庭、对社会都极为重要。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学习,不能因为训练、比赛而影响学习,加强动员文化教育必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加快推进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法制化建设

九年义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一时期是运动员最佳学习年龄期,能否打好基础,对今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个时期对竞技体育人才基础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偏重运动训练,而忽略了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那么势必会产生新的文盲,运动员以后的发展空间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进一步加快推进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法制化建设,16岁以下的青少年必须完成普九教学计划,从制度上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要让我们的教练、教师充分认识到文化教育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要齐头并进。还要自觉把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提高训练质量和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双飞跃。

(三)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平行教育的贯彻落实

教育为先、育人为本是加强青少年文化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不能为了10%的塔尖而牺牲90%塔基的文化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意见》(国办发 〔2010〕31号)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给予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的不顺,文件的要求和各地实际操作不是一路绿灯,还有梗阻。所以在强调自觉性外,健全监督机制是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法制建设还处在不断健全和完善过程中,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文化教育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为了加快推进运动员教育法制化进程,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需要我们各相关部门、单位的配合,坚持“教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让从事体育运动的青少年从小就在法律的框架下,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突出个性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成为竞技体育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社会影响大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