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科学探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逆序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王印梅 赵连甲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不断地深入,体育教学也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是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增加了许多教学内容,同时又对原有的课程在教学时数上,以及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使得教学工作需要根据新时期和新任务的教学要求,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目标。至此,努力完成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我们今后教学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

在我国,体育院校的背越式跳高教学是田径普修课的主要教材之一,所以,教学的发展也就自然成为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说,背越式跳高教学曾经历过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廿十世纪六十年代,是我国早期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当时的背越式跳高技术在《田径运动》讲义中被称为“背摔式高技术”〔1〕,它只作为跳高教学中的介绍项目;

第二个时期是在进入七十代以后,《田径》教科书才正式将背越式跳高技术纳入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逆序教学法”〔2〕,其教学顺序是先进行过杆和落地技术的学习,然后再进行起跳和助跑技术的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过杆技术上;

第三时期是在进入九十代以后,《田径》教科书对教学方法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把过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为“常规教学法”〔3〕,即先进行起跳和助跑技术的学习,然后再进行过杆和落地技术的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起跳技术上。

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可以说有效地推动了我国背越式跳高运动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一点,自从有了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不管是“逆序教学法”还是“常规教学法”,在不同的时期确定了不同的教学方向,在教学的发展中都展示了其内在的教学优势,在各自的时段里都发挥了应有的教学作用。

进入廿十一世纪以后,教科书把“常规教学法”这种教学形式带进了这个时代,虽然这种教学形式在教师中间已成为教学工作的主导思想,但在教师中仍有一部分人对“常规教学法”这种教学形式产生疑义,这种疑义是来自于“逆序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的方法比较,以及根据廿十世纪九十年代,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取代另一种教学方法之后产生的。也就是说,当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向我们展示出来以后,在教师中并没有完全否定“逆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这其中必然有“常规教学法”无法取代的教学作用。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还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认识来加以补充自己,从而来确定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一种教学实验可以验证它们之间的优缺点,以及两者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那一种方法好?那一种方法不好?那一种教学方法更能适应于体育院校的教学工作?等等,至此,向我们提出了对两种方法可研究的必要性。根据这种情况,我想通过实验的手段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性的研究,从中来认识两者的教学效果,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选择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服务。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高等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使用的教材是以《田径》教科书中的跳高教学要求进行教学的。所以,教材的使用对教学过程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以“逆序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的教学形式而论,两者在教学过程中各自有各自的教学要求,“逆序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是放在过杆技术上;而“常规教学法”的教学重点则放在起跳技术上。所以,它们的教学步骤分别是:

逆序教学法

(1)建立正确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概念;

(2)学习过杆与落地技术;

(3)学习起跳与起跳衔接过杆的技术;

(4)学习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

(5)学习完整的背越式跳高技术。

常规教学法

(1)建立正确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概念;

(2)学习起跳技术;

(3)学习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

(4)学习过杆与落地技术;

(5)学习完整的背越式跳高技术。

就以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来看,是以不同的教学顺序开始起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两者都力争倡导各自的教学侧重面,通过侧重面来反映其教学的效果;在另一个方面是通过侧重面的教学形式来控制和掌握教学工作的进程,从而来推动整体教学工作的发展,这是两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在此,我们还应看到,由于有了侧重面的教学,有了先后之分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要求上和练习次数上就会反映出,那一种教学内容在先,练习次数与重复次数就会相对多一点的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技术动作的掌握和促进整体教学工作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鉴于以上情况,在进行背越式跳高教学的研究中,要掌握好“逆序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的教学特点,从两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侧重面入手,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来带动整体教学过程的运作方式,从而为我们判断两者的教学效果,提供一条可参考的教学理论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

(一)研究背越式跳高教学中“逆序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的教学方法。

(二)通过教学实验,分析、对比“逆序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在学生中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实效性。

(三)论证“逆序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三、教法特点与设计

(一)教法特点

以“逆序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为教法依据。采用两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比,从中观察两者的教学效果。在比较中两者具有以下不同的教学特点:

1. 教学指导思想不同

“逆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先从过杆开始学起,形成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而“常规教学法”则是先从起跳开始学起,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两者是以不同的方式开始,又以不同的方式结束,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先后再向前和先前再到后的教学方式。

2. 教学顺序不同

“逆序教学法”是以“建立正确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概念——学习背越式过杆与落地技术——学习起跳与起跳衔接过杆的技术——学习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学习完整的背越式跳高技术”为教学程序;而“常规的教学法”则采用的是“建立正确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概念——学习起跳技术——学习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学习过杆与落地技术——学习完整的背越式跳高技术”为教学程序,两种教学方法有共性的一面,那就是力求掌握跳高的技术动作,而不同的则是教学的顺序排列不同。

3. 教学侧重面不同

两者的教学重点选择不同,安排的教学比重也有所不同。在“逆序教学法”的教学中,过杆技术是教学的重点,所以,过杆技术的教学比重相对高于其它环节,这样有利于过杆技术的掌握;而在“常规教学法”的教学中,起跳技术是教学的重点,所以,起跳技术的教学比重相对高于其它环节,这样有利于起跳技术的提高。因此,两种教学方法在完善各自的教学过程中都突出了重点,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教学侧重面和教学方向。

4. 教学要求不同

在“逆序教学法”的教学中,侧重了过杆技术的教学工作,把过杆技术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而在“常规教学法”的教学中,则把起跳技术列为跳高教学工作的重点,二者都把对方的重点又列为本方的教学工作的次重点,这是教学工作的显著特点和要求。

5. 反馈的标准不同

在“逆序教学法”的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过杆、落地以及整体质量上;而在“常规教学法”的教学中,则主要体现在助跑、起跳以及整体效果上。

(二)教法设计

原则上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交叉实验。技评标准(见附件一),技评分值按优秀为90~100分、良好为80~89分、中等为70~79、及格为60~69分、不及格为59分以下共五级标准进行量化,由本院田径教研室副高以上的教师组成技评小组并进行技术技评,以此作为技术评定的依据。

1. 教学方法

实验组按“逆序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按“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间确定在2001年3月~6月。两组按照已编写好的教学进度,田径普修课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见附件二)。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对教学初期(第一次实践课),教学中期(第七次实践课),教学未期(第十四次考核课)进行教学录像拍摄。

拍摄要求:

(1)教学初期(第一次课)

对实验组与对照进行基本情况录像,主要是了解基本动作,并对助跑、起跳、过杆、落地四个环节进行技评。

(2)教学中期(第七次课)

实验组进行过杆、落地技评,并进行录像。

对照组进行助跑、起跳技评,并进行录像。

(3)教学未期(第十四次课)

实验组进行助跑、起跳、过杆、落地技评,并进行录像。

对照组进行助跑、起跳、过杆、落地技评,并进行录像。

达标按照《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学计划》执行(见附件三)。

2. 实验评定与结果

实验后,对技评和达标两项指标进行教学效果评定。实验组与对照组统一由技评小组进行技术评定,达标按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学计划评分标准进行。

3. 实验因素控制

(1)为了确保实验过程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实验过程中的三个时段进行教学录像跟踪。

(2)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由于技术动作难度大,教学时间短,任务重,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身体素质,所以,要注意动作质量和动作效果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跳技术和过杆技术又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要加强这两个方面的教学控制。

(3)为了确保实验的可比度,在教学时数上相等;在练习场地与器材上,要求基本相同。

(4)在教学过程中,两组实验分别由教学经验相当的两位教师担任。

(5)要求学生课后复习,但不作辅导,不检查。

(6)技术评定通过在现场进行技评与录像,力求认真细致,减少误差。

在此,我们也应该承认,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影响教学方面的因素很多,往往有些因素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尽量本着符合实验标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相同比较。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实验研究对象选自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0级专科学生。我们首先获得的样本是:男生145人,女生57人。然后进行身体形态(身高、体重)与高考体育综合成绩以及背越式跳高技术基本指标的测定和评价,根据这三方面的结果,采用配对分组法筛选出样本,男生120人,女生40人。男生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各组均为30人(见附件四);女生也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各组均为10人(见附件五),以及学生的基本跳高成绩(见附件六)和技术技评结果(见附件七 〈课前〉)做了四对基本情况的小样本,并进行了t值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在学习背越式跳高之前均无显著性差异性(P>0.05)。(表1、2、3)

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被研究人员是来自高考后被选拔出来的,在综合能力方面和身体条件因素方面都比较接近,在文化素质、年龄结构、心理条件、接受能力等方面是在同一档次中。在高考后的体育综合成绩中也反映出,是控制在录取分数的特定区域内,所以,被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条件是比较相近的,事实上也正是这样,总体差异性很小。

表1 男女学生形态与高考体育综合成绩基本情况

表2 男女学生形态与高考体育综合成绩基本情况

表3 课前学生跳高成绩基本情况

表4 男生实验前跳高技评基本情况与百分比(%)

从(表4)、(表5)中显示,在背越式跳高评定中,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四个环节中不及格率都很高。其中在表4中,男生在四个环节里,合计平均不及格率高达90%,而及格率只占10%,优秀、良好和中等均无一人。在表5中,女生在四个环节里,合计平均不及格率高达95.63%,而及格率只占4.37%,优秀、良好和中等也均无一人。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之前,基本上是没有学习过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初学者。

表5 女生实验前跳高技评基本情况与百分比(%)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配对对比实验法。实验组采用“逆序教学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最后通过结果来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技评将采用现场记录和教学录像,对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时段进行分析比较,从中研究两者的教学效果。

动作记录:选自日本胜利公司所产JVCGY—XI型高速摄影机,拍摄频率

为1/120。

拍摄机位:左侧位距横杆为4~5m;右侧位距横杆为5~6m。

支架高度:1.20~1.30m。拍摄后进行归纳,并系统整理。

(三)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8.0 for windows 软件统计系统处理,方法为常规统计分析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与实验中的教学结果分析

根据专科学生背越式跳高教学课的总学时(14学时),我们在实验中的第七次课中进行了教学工作的评定(见附件七 〈课中〉),主要目的是观察两者在实验前与实验中的教学情况,从中对两组的发展过程给予教学认定。在实验组中,我们主要是过杆技术和落地技术两个环节中进行了教学认定;在对照组中,我们主要是对助跑技术和起跳技术两个环节进行了教学认定。通过实验前与实验中对比,来判断两者的教学情况。

在(表6)、(表7)中显示,通过实验前与实验中的动作效果对比,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原有的不合理技术动作,使得两种教学方法在各自的教学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表6中,男生在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中,助跑技术平均提高幅度为18%和23.54%,起跳技术平均提高幅度为13.26%和15.83%;在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中,过杆技术平均提高幅度为16.4%和19.95%,落地技术平均提高幅度为15.74%和21.57%。表7中显示,女生在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中,助跑技术平均提高幅度为27.4%和23.8%,起跳技术平均提高幅度为19.05%和15%;在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中,过杆技术平均提高幅度为18.33%和27.82%,落地技术平均提高幅度为19.66%和27.82%。从男女生平均提高幅度来看,两者在教学效果上是明显的,提高的幅度是显著的。在此,我们可以说“常规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对局部的发展能产生良好的作用,同样“逆序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对局部的发展也能产生良好的作用。鉴于此情况,我们又对两者的实验前与实验中的情况进行了T值检验,见(表8)、(表9)。从检验的结果来看,不管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在两两比较中都呈高度显著性(P<0.01),对此我们可以说,在实验前到实验中这段时间里,两种教学方法对各自局部的发展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表6 男生实验前与实验中跳高技评情况表

表7 女生实验前与实验中跳高技评情况表

表8 男生在实验前与实验中的技评对照表

表9 女生在实验前与实验中的技评对照表

(二)实验后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技评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后的技评整理(见附件七 〈课后〉),我们发现学生进入优、良、中标准人数明显增多,这种现象在实验前是看不到的,因为,实验前是无一人达到优良中标准的。当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以后,学生在技术动作上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增强了可控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使得学生在动作方式上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合理的动作必然会对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的掌握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当我们去研究教学方法时,学生的动作变化将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1. 男生在实验后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技评结果分析

在(表10)中显示,实验一组总体情况要好于对照一组。在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四个环节中,助跑与起跳两个环节呈现出高度显著性(P<0.01),在过杆与落地两个环节中呈现出显著性(P<0.05)。这与我们初衷的判断有很大的差异,在我们实验前,顺理推断应该是:学习后对照组在助跑与起跳能力方面要好于实验组,而在过杆与落地技术方面实验组又优于对照组。然而,实验的结果并不是按我们想象的那样发展,技评的结果是实验组在各方面都优于对照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这只能说明“逆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对后续的发展,对旁类技术的掌握,如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那么“常规教学法”对后续的发展,对旁类技术的掌握,如过杆技术与落地技术就没有作用吗?通过实验证明是有作用的,只是在促进教学效果能力方面不如“逆序教学法”那样显著,所以,在教学中所反映出的教学效果就不如“逆序教学法”那样好。

表10 男生在实验后实验一组与对照一组跳高技评情况对比

在(表11)中显示,实验二组同样要好于对照二组。在四个环节中两两比较呈现出高度显著性(P<0.01),在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说明,在整个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的发展中,“逆序教学法”的方法确实能够促进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的发展,确实能够积极地促进其它环节中的相互间配合,正因为具备了这种条件,所以,在推动整个技术动作的衔接过程中和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能起到了应有的教学作用。而“常规教学法”在这方面上就感觉相对差一点,所以,反映出的效果就不如“逆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好。

表11 男生在实验后实验二组与对照二组跳高技评情况对比

2. 女生在实验后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技评结果分析

在(表12)中显示,实验一组要好于对照一组。在助跑、过杆、落地三个环节中呈现出显著性(P<0.05),在起跳技术上呈现出高度的显著性(P<0.01),在(表13)中,实验二组也是好于对照二组。在助跑、起跳、过杆、落地四个环节中都呈现出高度的显著性(P<0.01)。从女生的实验情况来看,与男生所反映出来的实验情况基本相同。都是实验组要好于对照组。

表12 女生在实验后实验一组与对照一组跳高技评情况对比

表13 女生在实验后实验二组与对照二组跳高技评情况对比

总之,从技评的结果中告诉我们,在整体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实验一组还是实验二组,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逆序教学法”的方法对促进整体教学工作的发展,

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常规教学法”所不及的,所以,反映出的教学效果也是“常规教学法”所不及的。

3. 采用教学光盘进行教学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三个时段的教学录像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的全过程是根据各组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的。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有目的的教学录像拍摄,通过教学录像来反映出“逆序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我们首先对教学录像片进行了教学整理和分析,从中对实验人员以及教学情况进行了编辑,选出每组有代表性的男生10~12名和女生5名,然后进行各时段的教学情况对比、教学过程演示,最后对教学效果给予全面评价。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之前,基本情况相同,总体差异性很小,是属于没有学习过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初学者。

(2)实验中,实验组采用“逆序教学法”进行了过杆技术与落地技术两个方面的教学;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了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两个方面的教学。通过实验前与实验中的教学效果对比表明,两者对局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3)实验后,通过完整技术的教学演示,我们明显的看到,实验组的教学效果要好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这其中表现在:①、首先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怕杆、怕摔、怕伤的心理恐惧感;②、增加了过杆技术与落地技术的重复次数,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杆上与垫上的技术动作;③、培养了学生在杆上的时空感和平衡感,使得学生能够控制自我、表现自我;④、突破了过杆技术以后,能有效地带动了整个技术动作的发展,特别是在助跑和起跳技术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实验后得出来的结果,从中也说明了“逆序教学法”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

当然,在这里我们也应该承认“常规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也有它“可取”的一面,这种“可取”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有足够教学时数为基本保证下的教学工作,也就是说,有了足够的教学时间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我们看到,“常规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是落在助跑和起跳技术的结合,其目的是发展速度与弹跳能力的素质。从教学形式来看是符合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这种教学形式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投入一定的教学时间去发展身体素质就显得很有必要。比如;专业人员进行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较长的学习时间,所以,在教学的初期,往往把基础教学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安排,这样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对于这类的教学工作更多的时间是倾向于先发展弹跳素质,然后再提高技术能力。而在“逆序教学法”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放在过杆与落地技术上,其目的是解决难点,提高技术能力。从教学形式上来看是由难到易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为教学工作的中心,通过难点的教学形式来形成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然后再去发展整体教学工作。这种教学形式往往适应于特定的教学时间和特定的教学范围之内,比如:专科学生进行的背越式跳高教学,教课时数为14学时。在十四次课中去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对于初学者,特别是专科学生来说势必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的初期,往往是先解决学生中的难点为教学的工作的出发点,通过难点的教学形式来推动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对于这类的教学工作更多的时间是倾向于先掌握动作技能,然后再发展弹跳素质。这是两种教学方法的不同特征,也是原于与不同的教学手段反映出不同的教学效果。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逆序教学法”要比“常规教学法”在短期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效果要明显、要好。在这点上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光盘来进一步说明两者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后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达标结果分析

1. 男生在实验后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达标结果分析

根据男生实验前与实验后的跳高情况(见附件八),在运动成绩对比中,在(表14)中显示,不管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通过十四次课的教学工作,跳高成绩都呈现出高度显著性(P<0.01)。尽管两组学生是以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从成绩的提高幅度来看,两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这也验证了我们前面说的,只要合理地掌握了技术动作,运动成绩就会提高的理论观点。

表14 男生在实验前与实验后跳高成绩对照表

在教学过程中,运动成绩的提高,并不能代表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应该理解为是学生在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之前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只是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没有被挖掘出来。当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教学工作,有效地改善了原来的不合理技术动作时,运动成绩自然会提高,这种提高不是后天创造的,而是先天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当我们去研究运动成绩给我们带来的结果时,不要误认为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带来的结果,应该理解为是技术动作的改变所产生了结果。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区别开来。

在(表15)中显示,在各组之间的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对比中,两组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这一点是无疑。如果我们从教学方法来看最终结果时,却发现它们之间在教学效果方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实验一组中平均提高14厘米,而对照一组平均提高6.3厘米,实验一组要比对照一组平均提高7.7厘米;在实验二组中平均提高11.8厘米;而对照二组平均提高8.5厘米,实验二组要比对照二组平均提高3.3厘米,从两者对比结果来看,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明显要好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这与我们前面所研究的技评结果基本是相吻合的,也就是说运动成绩与动作质量是成正比的,当技术动作被提高后,运动成绩自然会提高。所以,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要好于对照组。“逆序教学法”要优与“常规教学法”。

表15 男生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均值情况表

2. 女生在实验后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达标结果分析

根据女生实验前与实验后的跳高教学情况(见附件九),我们在运动成绩上做了对比,在(表16)中显示,在实验一组与对照一组的两个组别中,各组间的两两比较呈现出显著性(P<0.05);在实验二组与对照二组的两个组别中,各组间的两两比较呈现出高度显著性(P<0.01)。从这四个组别的情况来看,实验后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表16 女生在实验前与实验后跳高成绩对照表

在(表17)中显示,在实验一组中平均提高7厘米,对照一组平均提高5.5厘米;实验一组要比对照一组平均提高1.5厘米;在实验二组中平均提高9.5厘米,对照二组平均提高9厘米,实验组要比对照组平均提高0.5厘米,从两者的结果来看,虽然差距不是十分明显,但也能看出“逆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我们还应该看到女生的生理特点,以及自身的条件对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等等,这些情况都是有待于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要加以注意的问题。

表17 女生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均值情况表

总之,在女生技评与达标的综合能力评价中,教学效果与我们上面所讨论的男生情况基本相同,“逆序教学法”要好与“常规教学法”。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通过对“逆序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法”的教学,两者在教学方法上对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掌握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2.“逆序教学法”的教学方法更贴近于师范院校的教学工作和培养目标,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3.“逆序教学法”的教学方法,适合于专科学生进行短期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技能和提高教学效果。

4.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逆序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对推动旁类技术动作的发展有着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一种可取的教学方法。

5. 在教学光盘中反映出,“逆序教学法”要比“常规教学法”在教学效果上要明显,总体情况要好。

(二)建议

1. 我们培养的对象是专科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贯彻动作的规范性,以及动作的可操作性原则。

2. 背越式跳高技术属于动作复杂、难度性大、空中姿态要求高的一项体育运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调整好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顺序,掌握好教学比重,控制好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对于专科学生的教学工作,我们应该把教学工作放在培养学生的动作质量和动作效果上,而不是把教学工作放在提高运动成绩上。也就是说,对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先进行横向发展,去挖掘自身的潜力,掌握技术动作,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向纵向发展,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弹跳能力,这种教学的形式应该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南。

4. 要区分开学校的教学工作与专业人员的训练工作。学校的教学工作往往是以提高动作技能为教学方向,是以培养师资队伍为教学目的;而专业人员训练工作则是以提高运动成绩为教学方向,是以培养跳高运动员为教学目的。由于两者的教学出发点不同,所追求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的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格外注意两者的教学指导思想。

5. 建议在专科学生的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采用“逆序教学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文超主编:《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体育运动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体育院校普修通用教材,《田径》,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4. 体育学院本科讲义《田径运动》,人民体育出版社, 1961.174~175

5. 体育系通用教材,《田径》,1978

6. 体育运动学校教材,《田径》,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7. 赵连甲《跳高训练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8. 马明彩、熊西北主编,《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9. 陈森兴背越式跳高的快速助跑对起跳效果的影响,体育研究,1984.4